卡洛·斯卡帕是一位不被追随的建筑大师,他在威尼斯生长,默默耕耘,一位评论家曾说:“斯卡帕建筑的一切,就是威尼斯的一切”,可以说,他于威尼斯丝毫不亚于高迪之于巴塞罗那。他的作品渗透出一种感人至深的诗意,特别是他对细部的执着追求。细部是空间的精神,是建筑之诗语言的重心,或者一如路易斯·康对斯卡帕建筑细部的“神秘”发言:“细部是对自然无上的崇敬。”
本文转自同尘设计,由同尘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翼撰写,就斯卡帕建筑中一些有关排水的细节,通过对可描述的排水功能的讨论,寻求一种审视斯卡帕建筑形式的新视角。
斯卡帕的建筑为我们设下很多难解的迷局,如朗西斯科达尔科(Franscesco Dal Co)在《卡洛·斯卡帕》中论述的:“方法存在于对象并先于对象灭亡;方法存在与语言,并与语言同在。”[《A+U》1985年10月临时增刊号P17] 若这真的切中了斯卡帕的初衷,那么当斯卡帕带着他心知肚明的“语言”被埋葬在布里昂(Brion)家族墓园一角时,他真正成果的作品中的“方法”,将不可能被一目了然的阅读。然而,出于对斯卡帕作品所呈现的结果的认同,试图实施某种阅读又不可避免。在众人生成“对象”的“方法”中,可以发现大量斯卡帕通过装饰和建筑形态对排水问题展开的讨论,以下简述几例或许可以作为“阅读”斯卡帕形式的一个相对有效的开始。
在维罗纳人民银行的立面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三层大大小小的圆洞与二层整齐的“密斯式”(Miesian)[《A+U》1985年10月临时增刊号P29] 窗之间的关系(图1),以及连接二者的“凹槽装饰线”。在斯卡帕本案早期的草图中,三层的窗洞本是方形的,纵向的连线也并不存在(图2),而一旦要在立面上组织圆洞,窗的开启方式便成为问题。
斯卡帕“引用”的双层立面源自文艺复兴建筑传统与在古堡博物馆(Castelvecchio Museum)波斯风格的火焰窗后面加方窗的道理是一样的(图3),这种方式一方面同时保证了外层圆洞的完整和内层方形窗的合理开启,使得外立面的形式与内部使用功能既不必相互迁就,又可并行不悖;另一方面,充满戏剧性的光效果也随之而来[《CARLO SCARPA》Sergio Los P44](图4)。然而维罗纳人民银行并无出挑的檐口,圆洞不施窗,雨水可以轻易进入双层立面之间的空隙,而那“凹槽装饰线”的低端恰恰是排水口,可将空隙间的积水排空(图5)。
图2:维罗纳人民银行立面早期草图
图3:古堡博物馆的内外窗分离做法
图4:维罗纳人民银行双层立面产生的室内光效
图10:转角窗“裁剪天空的湛蓝”
Tomba Brion
编辑/张远博/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给排水资料库
返回版块22.41 万条内容 · 53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下的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探讨雨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可利用淡水的重要来源,雨水资源利用也是人类文明中古老的传统技术,早在4000年前的中东及南阿拉伯等地区便出现了用于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雨水收集技术;在如今的中国安徽寿县南,距今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建立了用于蓄水灌溉的芍坡工程,至今仍能发挥其调蓄及灌溉的作用;徽派建筑中的“四水归堂”是典型的建筑雨水资源利用的案例。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水库等大型水利设施的常规化应用标志着人类文明对于水资源的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