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蔚县暖泉镇龙王庙的空间布局和民俗信仰及其与泉水、书院的互动

蔚县暖泉镇龙王庙的空间布局和民俗信仰及其与泉水、书院的互动

发布于:2023-08-09 13:41:09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蔚县暖泉镇龙王庙的空间布局和民俗信仰及其与泉水、书院的互动》一文回顾和梳理华北北部地区广泛存在的龙王信仰与祈雨传统,还原蔚县暖泉镇龙王庙的建筑空间及祈雨仪式的具体表现,分析龙王庙庙会在地方文化认同中发挥的作用,深入探讨暖泉镇龙王庙、泉水和王敏书院这三个节点的空间演变所体现出的民俗与文教之间的互动。

1 龙神信仰

2 暖泉龙王庙和祈雨

3 庙会与地方认同

4 龙王庙、泉水和书院的互动

5 结语


蔚县暖泉镇龙王庙的空间

布局和 民俗信仰 及其

与泉水、书院的互动

Exploring the Spacial Layout and Folk Belief of the Temple of Dragon  Kings in Nuanquan Town of Yuxian Count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mple and the Lo cal Spring and Academy  
 

杨翟 罗德胤
YANG Di,LUO Deyin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暖泉镇的龙王庙是一座消失了41年的庙宇。它于1982年被拆除,当时并未留下照片、碑刻、题记等图像与文字资料。蔚县历史上的各版方志也没有关于它的记载。笔者通过广泛考察和深入调研,对这样一座实物和文献均缺乏的庙宇做出综合而立体的分析,使其成为一个鲜活的乡土研究案例。  

暖泉镇位于县城蔚州镇以西13公里处,与山西省广灵县接壤,南临壶流河,北据台地。镇中有三眼终年不冻的泉水,故得名“暖泉”。暖泉镇区由三堡、五村和集市组成。三堡为北官堡、西古堡、中小堡,五村为西场庄、太平庄、沙子坡、西辛庄、风水庄。集市位于镇区的中心地带。这里除了露天市场,还有龙王庙、王敏书院等建筑和暖泉镇上最重要的一眼泉水(即逢源池)。  

龙王庙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明初,暖泉所在的地域发生社会重组,大量人口以屯兵的方式进入这里。考虑到龙王庙位于镇区中心,推测它应该是较早出现的庙宇。  

在农耕社会,种植业是关乎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的重要行业,而降水量又是决定种植收成的一个关键因素。穿过华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中部、西南地区西藏中东部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代表了农耕地区最北部的边界线。蔚县所在的华北北部紧邻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靠近农耕地区边缘。在这个区域,干旱是常态,旱灾也时有发生,地方民众格外需要求雨这样的活动和仪式来缓解心中的“降雨焦虑”。  

暖泉龙王庙不仅有以龙祈雨的常规功能,还有其独特意义。龙王庙紧邻逢源池。从空间关系看,龙王庙具有看护泉水的功能。大约在清中期,逢源池的南侧增添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学宫”(即王敏书院),从而形成一条由神庙、泉水和书院组成的长约120米的轴线空间序列。龙王庙也是暖泉唯一一个全镇居民共同举办庙会的庙宇。龙王庙内供奉龙王塑像,同时八个村堡又各有专属的龙王塑像,庙会时各村龙王都汇聚在龙王庙内。这种特殊的庙会形式,反映出暖泉龙王庙在地方认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 龙神信仰  

龙神信仰是蔚县民间信仰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清顺治《蔚州志·祀典志》载“   龙神庙……今各乡俱祀之   ”,乾隆《蔚州志·补》也记载“   龙王庙,各州邑祀同   ”。可见清时蔚州龙王崇祀十分普遍。  

根据已有研究,可将龙神信仰的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汉族传统观念里,龙是通天潜渊的致雨神兽。汉代有行土龙招雨之术,结合阴阳五行学说而形成早期的祈雨仪式。  

第二阶段:佛教传入后,佛教中的“龙”(名为“那伽”)与中国本土的龙融合,并开始人格化。《法华经》最先出现了“龙王”。随着佛教传播,“龙王”愈发为中国人所接受。唐代时民众崇奉龙神,以   此祈雨,不过其地位仍然不高。

第三阶段:“龙”作为民间俗神,得到官方册封。民间信仰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发展。宋徽宗封龙为王,使各地一度出现龙王庙营建热潮。  

第四阶段:龙王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明清各地供奉龙王,官方也在各地敕封龙神,春秋致祭。龙神的内涵不局限于致雨,还成为被民众广泛认可的水神,承担和水相关的种种事务。  

2 暖泉龙王庙和祈雨  

龙王的主要作用是兴云布雨。暖泉有泉水,崇祯《蔚州志》就记载“   其水冬天不冻   ”,“   民利灌溉,种植稻麻,遇旱祷雨辄应   ”;《蔚县志》也称暖泉泉水“   三冬若蒸而水质淡,可供灌溉   ”。不过,当旱情发生时,泉水还是远远无法满足灌溉需求。此时人们会举行祈雨仪式,祈求龙王行雨。  

暖泉龙王庙的祈雨仪式由八个村堡共同举行。祈雨仪式开始前,由各村堡选出一个“礼仪”,由他出面募捐。按张沛老人(暖泉北官堡人,生于1932年)的说法,“   这个人要能说会道,而且品行端庄,是大家都信得过的人   ”。活动结束之后,捐款人名单会写到一张黄纸上,并张贴于公开显眼之处(经常贴的地方是龙王庙的外墙)。  

华北地区龙王庙的祈雨仪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定期举行,另一类不定期。不定期的祈雨类似于“临时抱佛脚”,成本相对较低;而定期举行的祈雨,通常要花费更多的财力和人力,但也更能展示虔诚。在暖泉,祈雨仪式没有固定日期,不过龙王庙有定期的庙会。龙王的主要作用就是布雨,因此暖泉龙王庙的庙会其实包含了定期祈雨的意图。  

2.1 龙王庙的建筑空间  

暖泉龙王庙的建筑现已不存,其位置与范围仍大致可知。龙王庙坐落于暖泉镇中心、集市北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图1   )。建筑坐北朝南,面对逢源池和大戏楼(   图2   )。  

 
图1 暖泉镇区与龙王庙、泉水

图2 龙王庙与大戏楼旧址位置

通过采访张沛等老人,笔者复原了暖泉龙王庙的建筑布局(   图3   )。龙王庙有两进院,前院大,后院小。前院的山门有三个砖券式门洞,中间门洞比侧门洞宽大,其上方刻有“水晶宫”三个大字。山门外有两棵大柳树,山门内有钟鼓楼分列东西。自山门进入前院,当中有一座四面开敞的长方形供厅,南北长约15米、三开间,东西宽约10米、一开间。供厅又称龙厅、献殿。其北是正殿,单檐歇山顶,面宽三间,内供五座龙王像(俗称“五海龙王”),檐下悬挂着清同治年间知州李秉衡题赠的匾额“泽我民生”。殿内墙上有彩绘壁画,正北为雷公电母,东西绘龙王出宫图、回宫图。前院的两侧为配殿,东配殿为梓潼庙,西配殿为关帝庙,当地也称为老爷庙,皆是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图3 龙王庙建筑平面示意图


正殿的北面是后院。后院又分为东、中、西三个小院。中间的小院,北侧是龙王庙后殿。由前院的东北小门可进入东侧的小院,由前院的西北小门可进入西侧的小院。东、西小院,各有小门通向街道。看庙人住在东侧小院,是一个“   梳着发髻、插着簪子的老道   ”。  

关于后殿供奉的神灵,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供奉龙母(来自刘国权先生),即龙王的母亲,也叫龙奶奶。这种说法比较符合华北地区的龙母信仰传统。另一种说法是后殿供奉老龙王(来自张沛老人),也就是五海龙王的父亲;东侧小院的正房里供奉龙母。  

龙王庙中除龙王之外,龙母也是位比较重要的神灵。供奉龙母及老龙王,或许隐含着人们对当地干旱气候的“解释”:龙王性情乖张,因此当地经常滴雨不下,有时又暴雨成灾,而龙母或老龙王则是管教龙王的长辈;风调雨顺时,是龙王服从了规束;出现旱情时,则是龙王不听管教。将人间的家庭关系映射到龙王家族,可以让龙王信仰更容易理解和传播,同时也让民众在遭遇旱灾、也就是龙王“不听话”时有了心理缓冲,不至于因为短期失效而放弃龙王信仰,从而也对未来继续保持希望。这种塑造多重人格神以寻求心理安慰的信仰方式,本质上是源于人们对严酷自然现实的无奈。  

2.2 龙王庙的祈雨仪式  

暖泉的龙神信仰和祈雨仪式跟华北地区其他地方基本一致。有学者将龙王祈雨的仪式归纳为祈祷、巡游、取水、暴晒、酬神五个步骤。举行祈雨仪式时,人们会根据旱情的严重程度决定进行哪些环节。  

(1)祈祷首先要在龙王庙内进行祈祷仪式,这是最基本的环节。有些地方的祈祷仪式有设坛祭祀、僧道诵经、持香跪祷、擂鼓呼天等活动。  

(2)游行第一天有龙王游行,即将龙王庙中的龙王、龙母塑像抬出来游街。按张沛老人的说法,龙母塑像较小,由两人抬,龙王塑像较大,需四人抬。游行的路线是从龙王庙门前的广场出发,经上街到下街,再折回到龙王庙(   图4   )。  

 
图4 龙王巡游路线

在求雨的游行队伍中,所有人不许戴草帽。“   戴草帽就表示避雨,那意思就是雨已经下得太多了,这就给龙王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   ”(张沛老人语)。华北地区属季风气候,夏季本就炎热,如果遭遇大旱,骄阳之下更是酷暑难耐。村民们想出一个替代之法,就是用柳条编成圈儿,连着叶子一起套在脑袋上,也能勉强遮阳。民间也有传说,龙王策马于空中,以柳枝洒水,化成甘霖降落于人间。柳枝和祈雨的主题也相契合。  

(3)暴晒龙王游行结束后,如果没下雨,就要将龙王塑像置于庙前广场上暴晒,“   让龙王也尝一尝干旱的滋味儿   ”。  

(4)掣签将龙王暴晒了几天,如果仍然不下雨,就要抽签。这些签上写的是就近有泉水的地名,抽中哪个地方,就要去那里取一些泉水回来。最近的是佛爷镜,即逢源池东南方的另一眼泉水。以前也曾到逢源池,后来据说是因为有人在逢源池自杀,村民们觉得有晦气,就不到这里取水了。真实的原因可能在于,逢源池距离龙王庙太近,对祈雨来说没有缓冲时间,“无效”的概率太高。  

抽签所到之地也经常有龙王庙,到这里要再抽一次签。这时抽出的签,上面写着三天雨、两天雨、半路雨、回头雨之类的词语。用张沛老人的话,这是“   逼着龙王说出什么时候下雨   ”。这样一整套流程下来,耗时多日,可能就到下雨的时候了。  

龙王庙求雨的抽签取水,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就是在蔚县南北山之间,向东最远到代王城镇以西,向西最远到广灵县城。这样一个区域,可以称为当地的祈雨文化圈(   图5   )。这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的村镇,面对共同的难题,相互之间感同身受。掣签取水是各个村镇之间相互支撑、延续耐心等待雨水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构建起地区的文化认同。  

 
图5 祈雨文化圈范围示意图

(5)酬神祈雨仪式期间通常不演戏,演戏是实现风调雨顺后的酬神节目。在暖泉龙王庙,唱戏是举办庙会活动时的重要环节。祈雨成功之后也可能会组织唱戏,但规模不及庙会期间。龙王庙对面有一座大戏楼,是暖泉最大的戏楼之一。坐落在王敏书院西侧,坐南朝北。  

2.3 祈雨的概率学  

根据蔚县月降水天数的统计(因为之前无数据,故以近年的数据作为参考,降雨量在百年以来应无大变化),公历7月(即农历六月)是降水天数最多的月份(   图6   )。此时正是庄稼最需水的生长期,也是华北地区大多数龙王庙举行祈雨的时期。暖泉龙王庙也会在六月祈雨,但是频次上少一些。暖泉龙王庙的庙会日在六月十三,这是全镇最隆重的庙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庙会本身也包含有祈雨的意图,所以在旱情不很严重的时候,可以减少甚至不举行祈雨。  

 
图6 蔚县月降水天数统计图(以2011年和2021年为样本)

在华北地区,关公有时候也兼有行雨的功能。这和关公磨刀用雨的民间传说有关。关老爷在五月十三要磨刀,而磨刀需要用水。关老爷的地位高,天公也会配合,在这天下雨。暖泉西市街也正有一座关帝庙(   图7   )。  

 
图7 西市街关帝庙位置

已经有龙王管行雨,为何还要让关公来“多管闲事”呢?说到底,还是为了缓解人们心中的“降雨焦虑”。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人们已经明白一个道理:向龙王求雨,在大多数时候是“有效”的(这段时间为雨季,大概率会下雨),但并不总是有效(不下雨的小概率事件仍会发生)。一旦在庄稼生长需水时没下雨,后果将非常严重,这个小概率事件对村民而言是难以接受的,因此要想办法“补救”。补救的办法就是再增加一个“后备神”,以便在求龙王不灵验时仍有其他选择。此时,作为全能神的关公就派上用场了。关公的诞辰日是六月二十四日,这个日期虽然在雨季之内,但是已经接近庄稼生长时期的末尾,等办完求雨仪式,即使下雨可能也作用不大了。于是,人们就“发明”了五月十三日关公磨刀的说法。如此一来,在五月和六月这两个月里,人们在何时求雨、向谁求雨、求几次雨等问题上就有了较多选择权,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心理焦虑。  

暖泉有俗语:“五月旱,是小旱;六月旱,是大旱。”小旱的问题一般不严重,所以暖泉在关公“磨刀日”的祈雨并非一定要办。到六月,对雨水的需求就很急迫了。如果龙王庙庙会之后的一段时间还不下雨,那可能在六月底或者七月初,还要抱着最后希望举行一次求雨。  

总的说来,民众为祈雨设置了三重保险。第一重是五月十三的关公磨刀日,第二重是六月十三日龙王圣诞的庙会,第三重是专门的求雨活动。  

如果这么多仪式都办了,还没下雨,该怎么办?张沛老人说,这是难免的事。暖泉的年降水量大约是400~500毫米,出现旱情是常态。面对这种局面,民众通过种植小米、黍子这类耐旱的粮食作物,尽可能保证一年下来有口粮。作物的选择是小米(当地称谷子,也就是粟)第一,黍子次之。小米比黍子更易于肠胃消化,也是旱地作物中水分有效利用率最高的,但是其生长周期比黍子长,受旱灾影响的概率也更高;黍子的消化难度较大,但是更耐旱,生长周期也较短,可以较晚播种。如果小米的幼苗干旱枯死,此时抢种黍子,还能赶上种植期。小米作为耐旱作物,适当灌溉还利于增产。按张沛老人的说法,同样种小米,   暖泉水地产量是旱地的   2     3   倍。

 
小米和黍子在六月最需水,是植物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的随机结果。龙王生日安排在六月中旬,则是人类社会的有意选择。这既是一种心理安慰,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环境的耐受力和对未来的信心。  

对食物的改良也是一种应对手段。蔚县有一种特色的黄糕,用黍子制成。黄糕抗饿,但口感不佳,人们就改良吃法,将其配上白菜豆腐炒肉末等佐菜,久而久之,反而成为当地的一种“美食”。蔚县俗语说“三十里饸烙四十里糕”,这是两种既抗饿又好吃的食物。  

暖泉人对待农业,是既搞迷信,也抓科学。迷信体现在祈雨和庙会,科学体现在作物选择、种植梯度、灌溉设施和食物改良等。  

3 庙会与地方认同  

暖泉龙王庙的祈雨仪式不是很隆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已经存在庙会。龙王庙的庙会很隆重,在20世纪70—80年代还成为颇为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其时“   王敏书院逢源池前后大门全部敞开。院内各种货物琳琅满目,书院面山靠水,风景宜人,赶会者甚众   ”。  

暖泉镇区曾有“三堡六巷十八庄”,总计20来个大小村庄,在清代、民国时期,这些村庄就已经自发归并为八个社区,即前文所说的三堡五村。在暖泉的诸多庙会中,仅有龙王庙庙会由全镇八大村堡共同举办,其他都是由某个村堡或某个行业举办。  

暖泉的庙会包括:正月初八北官堡承办的祭祀玉皇大帝庙会(玉皇阁庙会),正月二十、二十一西古堡承办的观音殿庙会,正月二十和正月二十五由西场庄举办的小添仓唱戏和老添仓唱戏,二月十五百工社举办的老君观庙会,二月十九北官堡举办的观音寺庙会,三月初三西辛庄举办的真武庙庙会,三月十二风水庄举办的五道庙庙会,四月初八河滩的奶奶庙庙会,六月初六太平庄举办的西券门河神庙庙会,六月十三全镇的龙王庙庙会,六月二十四西市街关帝庙庙会(   图8   )。  

 
图8 暖泉庙会空间分布图

关于暖泉龙王庙的龙王塑像以及它们在庙会期间的安排,在调研中收集到两种说法。张沛老人的说法是,龙王庙正殿内有五个大龙王(即“五海龙王”),供奉在中间的供台上;每个龙王还有一个“配套的”小龙王塑像,是庙会时用来抬出去游行的,平时放在龙王庙的配殿;暖泉八个村堡都有自己的龙王塑像,平时放在各村的某个庙里,庙会时则抬到龙王庙的龙厅内;北官堡有龙王塑像和龙奶奶塑像,放在药王庙;西古堡的龙王平时放在地藏寺南面入口的禅堂,中小堡的龙王塑像放在堡门内的关帝庙;五海龙王各自的小龙王塑像,在庙会时也会被抬入龙厅。  

刘国权先生的说法则是,龙王庙正殿正中供奉的是海神,两边山墙下列有十八个龙王,其中有八个分别属于暖泉的八个村堡。  

两种说法的共同点在于八个村堡都有自己的龙王,而龙王们在庙会时会齐集于龙王庙。这是暖泉镇特有的一种庙会形式。  

张沛老先生对龙王庙的庙会记忆深刻,以下是他回忆的庙会大致过程。  

(1)龙王齐聚各村堡把龙王集中在龙王庙的龙厅内。有的村子的龙王雕塑特别小,“   像个小孩儿,往那儿一摆就没了   ”。北官堡的龙王就比较气派,有一米多高,木胎泥塑,色彩鲜艳。龙奶奶雕塑“   打扮得很美,头上的发饰很好看   ”。龙厅的建筑体量大且装饰丰富,这里除了供奉龙王之外还摆满供品。龙厅的东西两侧形成两个院子,也摆满供品。暖泉的各个行业,比如说缸坊(即酿酒业)、油坊,会以行业为单位出供品。  

(2)淋神仪式庙会历时三天。六月十一日买好猪、羊。六月十二日的上午要举行一个叫“淋神”的仪式。将猪、羊牵到龙王庙正殿的供桌前,用开水淋它们身上,猪和羊被烫得浑身发抖,这就叫“淋神”。当天下午,将猪、羊宰杀,整猪整羊放在正殿供桌上(其他庙会无此待遇)。六月十三日,将猪、羊再放一天,傍晚时撤下,给各家各户分食。  

(3)唱戏庙会期间,在大戏楼唱戏三天。每天早、中、晚各唱一场,十三日的夜里或凌晨还要加一场,是专为龙王演得“请神戏”。唱戏的剧种丰富,有西边来的山西梆子、东边来的天津评剧、本地的蔚县梆子,还有口外来的罗罗腔。戏路就是商路,暖泉商业之繁荣也由此可见一斑。  

4 龙   王庙、泉水和书院的互动  

暖泉有50多座大小庙宇,龙王庙的面积位列第4,不及华严寺(又被称为“大寺”)、十方院(已毁,原址现为暖泉中学)和老君观(   图9   )。由于其他三座庙宇都位于镇区的边缘地带,因此就位置而言,龙王庙是最为显要的。  

 
图9 暖泉华严寺、十方院旧址、老君观、龙王庙位置

4.1 护泉之神  

水崇拜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崇拜。人类对水的依赖超过万物。龙和水有莫大关联。早期的龙,是上天入水的使者和坐骑。文人眼中的龙则有缥缈俊逸的形象,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华北北部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是否有稳定、优质的水源往往决定了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暖泉镇正因为有了泉水,而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6摄氏度,才使得这里成为宜居之处。龙王庙南侧的泉水,名为逢源池,当地人也称之为“凉亭”。镇东南方华严寺前的泉水,叫作“佛镜”或“佛爷镜”。第三处泉水在西辛庄内,叫“海子”。根据《蔚县志》记载,逢源池泉水的流量是0.017立方米/秒,大约为每天1470立方米的出水量。按照人均日生活用水量0.18立方米估算,这个出水量能供近万人日常生活。在普遍干旱的地区,这样的泉水无疑非常珍贵。  

关于逢源池和佛爷镜,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起初暖泉仅有逢源池而没有佛爷镜。有个“南蛮子”得知暖泉有此“宝泉”,便在一天夜里拿葫芦来“盗泉”。南蛮子从逢源池取了水,离开时经过华严寺,被寺中和尚发现。和尚想敲钟报警,但是天黑找不到钟锤,情急之下便以头撞钟。钟声一响,南蛮子惊慌失措,失手将葫芦掉落在地上,于是泉水流出,形成了一眼新的泉水,这便是佛爷镜。  
这个故事隐含了两个信息。首先,在暖泉人心中,佛爷镜的泉水源自逢源池,逢源池具有源头的地位。其次,华严寺对于佛爷镜具有某种程度的“所有权”(或至少是守护权),因为是和尚敲钟警报才使得葫芦掉落此处而涌出泉水。  

泉水是公共资源。为了保护泉水,村民们不直接从逢源池和佛爷镜取水和用水,而是修建水渠将泉水引入旁边另外修建的供大家使用的水池。鉴于祈雨的重要性,暖泉人也需要在镇中心位置修建一座龙王庙。这座龙王庙就选址于泉水之北,它在满足村民祈雨需求的同时,也具有了守护泉水的作用。  

之所以说龙王庙具有护泉的作用,是基于两个理由。首先,从民俗传统看,民间对于重要之物常请神灵来坐镇。暖泉的三处泉水中,佛爷镜有华严寺守护,西辛庄的“海子”也有海神庙守护。暖泉人最为珍视的逢源池,附近除了龙王庙以外没有其他与水信仰相关的庙宇,因此只能由龙王庙来扮演守护神的角色。其次,从空间方位看,位居泉水之北代表龙王庙的崇高地位,也表明它和泉水之间的紧密关系。  

4.2 泉水的轴线  

暖泉人以逢源池为中心安排居住和耕作。随着商贸发展,暖泉成长为集镇,形成包括西市街、上街、下街、草市街、米粮市和东市街在内的商业空间结构。草市街和米粮市是两个重要的露天集市,它们分布在逢源池东、西两侧。  

龙王庙的空间轴线相对于逢源池略为偏西。这可能是因为龙王庙的对面有一座戏楼。龙王庙坐北朝南,其对面东侧为水源,西侧为戏楼,三者共同形成稳定而对称的空间格局(   图10   )。戏台和泉水都很重要,如果让其中一个完全正对龙王庙,就会使另一个边缘化。  

图10 龙王庙与泉水的空间格局演化示意图

后来,在逢源池的南侧出现了王敏书院。泉水的存在为王敏书院提供了一个践行理想书院模式的机会。逢源池被纳入王敏书院,并修整为方塘,其北、东、西三面再立起围墙,由此形成南为建筑、北为水池的空间结构(   图10   )。这个设置完善了王敏书院的布局,同时也将泉水与人群隔开,尽量减少了污染。但是,这也意味着龙王庙与泉水之间出现了间隔,二者从一个完整体系变成隔街相望的两个部分。  

王敏书院最初只是一座面宽三间的房子,后经几次扩建,增加了厢房、前院、牌坊、泮桥、泮池、奎楼等建筑。如此一来,在暖泉镇的中心地带就形成了一个包括龙王庙、逢源池和王敏书院在内、全长约120米的空间序列。不过,王敏书院和龙王庙的轴线并不完全对位。王敏书院是坐北朝南的院落式建筑,其轴线基于泉水而顺势向南生长,相对于龙王庙的轴线向东发生了偏移。这种偏移,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心理需求。龙王庙产生于民间信仰,它代表了村民生产生活所必需的水,在地方民众的心中最为重要。王敏书院则代表了官方对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尊崇,象征着统治阶层的权力和意志。  

明崇祯《蔚州志》中关于暖泉书院有记载:“   暖泉书院,在城西三十里,元工部尚书王敏建,遗址犹存。   ”清乾隆《宣化府志》和光绪《蔚州志》,都称暖泉书院“   在州西三十里,元建   ”。卷十二:66州志、府志都强调王敏书院是“元建”,目的是以年代之久远来提升书院地位。  

清光绪《蔚州志》收录了乾隆年间知州靳荣藩所写的一篇文采飞扬的《游暖泉记》。乾隆年间,暖泉商业崛起,地方官开始重视这一税收重地,并刻意抬高书院。在官宦文人眼中,成为书院的一部分乃是泉水之幸。正是因为有了书院,才使泉水成为“   足以娱嘉客而骋高会   ”之所,不至于“   与他水之不温不暖者等   ”。  

文人看重泉水,是因其清澈品质代表了文人的品格。文人写暖泉,即是在写书院。文人也看重龙,却是因其灵异和飘逸,这跟民间用来祈雨的龙是两个概念。清康熙年间曾任刑部尚书的魏象枢,在年轻时一次游历暖泉后曾写下“   傲骨潜龙护   ”的诗句。时值清初[顺治十六年(1659)],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忧郁、隐忍的心志。暖泉水中有潜龙,可守护诗人的傲骨。关于龙王庙,当地的府志、县志记载极少。靳荣藩的文章对逢源池的描写相当细致,对旁边一座规模可观的龙王庙则只字未提。  

魏象枢曾两次游暖泉。康熙二十年(1681),他在听闻蔚州乡试有6人上榜后,特意赋《蔚州暖泉瑞藻生二首》,其中对泉水可谓极尽描绘之能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任察哈尔都统的升允曾到暖泉王敏书院并为之题写楹联一副。其上联为“   汩汩其来悟词源之出峡   ”,下联为“   明明在上毋坐井以观天   ”。清同治五年(1866),知州李秉衡为暖泉龙王庙题字“泽我民生”。为何李秉衡会为龙王庙题字?村民传说,知州大人路过暖泉时,未曾入庙叩拜,惹恼了龙王,于是在他返程时,龙王便施展法力,把官轿的轿顶给吹翻了。这个“惩罚措施”,可以说是轻得不能再轻了。地方官不拿龙王庙当回事,龙王也无可奈何,反而是知州大人的题字被暖泉人当成了值得夸耀的荣誉,郑重其事地做成匾额,悬挂到龙王庙正殿的屋檐之下。  

王敏书院、泉水和龙王庙之间错开的轴线,正是官方正统思想和底层民间信仰之关系的写照。在建立王敏书院时,倘若直接遵循了原先龙王庙—泉水的轴线,就会使得龙王庙位于王敏书院的正北头,此时书院就俨然成为龙王庙的前导空间。在偏东侧的位置形成新的轴线,并且将泉   水纳入自身体系,则使王敏书院具有了不亚于龙王庙的地位。这也是官方无法撼动龙王庙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而设法抬高王敏书院地位的均衡策略。

 
4.3 民俗与文教的互动  

面对泉水,龙王庙和王敏书院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民间看水,看到的是农业。官员看水,看到的是教化。龙王庙和王敏书院的空间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民俗信仰与文教观念之间的互动。  

在暖泉龙王庙中,除了龙王,还供奉有梓潼和关公,这是颇不寻常的。中国民间有传说,关公在解州盐池斩杀作恶之蛟龙,所以一般龙王庙里不供奉关公。梓潼作为文教神,也很少见于龙王庙。暖泉龙王庙的特殊性,可能正来源于附近的王敏书院。  

根据1918年《重修暖泉凉亭并买地址麻潢记》碑文记载,王敏书院“   初皆为元尚书王公敏之别业,后乃为阖镇之学宫……凉亭之胜境,其初仅有一亭耳,后数十年而始增东西厦屋焉,又数十年而始建亭前之坊与池外之槛焉,又复数十□而始修泮桥、作泮池,后久之乃起奎楼三层焉。初□为书院,继改为义学,后又为学校……    

最初,书院是王敏的“别业”,“仅有一亭”。所谓“亭”,其实就是书院的三间正房,因为在水塘边,文人乘凉读书,所以称其为“亭”。几十年后增加了“东西厦屋”,形成义学;又几十年之后建了牌坊和池槛,将泉纳入书院;再几十年后,修建了泮桥、泮池,增添了文庙属性;之后又建起兼具风水意义和文教意义的奎楼。可见,王敏书院是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增建而成的,其地位也在不断提升。这段时间也正好是暖泉商业崛起的阶段,地方官在对暖泉提高重视程度的同时,也将科举观念注入王敏书院,并将其称为“阖镇之学宫”。魏象枢在康熙二十年(1681)有《蔚州暖泉瑞藻生二首》诗,崇祯《蔚州志》也称暖泉“   产瑞藻如车轮许,其岁尉郡必发高科   ”。  

王敏书院有一座魁星楼。在文教建筑中,魁星和梓潼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在暖泉的北官堡和西古堡也是如此。龙王庙中“恰好”有一座梓潼庙,其对面又是一座关帝庙(老爷庙)。关公是一位多能神,当他和梓潼神一起出现时,即是在发挥“武圣”的属性,与梓潼作为“文神”相对应。梓潼庙和关帝庙(老爷庙)的设置,或许隐含着龙王庙与王敏书院的呼应关系。随着王敏书院发展为“学宫”,龙王庙也在寻求与之互动,二者虽然代表着不同阶层的观念,但最终整合为一个融洽体系。  

5 结语  

暖泉龙王庙具有我国华北地区龙王庙的普遍特征。它坐北朝南,由两进院构成,此为华北地区常见的龙王庙形制。暖泉龙王庙举行的祈雨和庙会活动在华北地区也具有典型性。  

暖泉龙王庙同时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它紧邻一眼泉水,龙的来源跟水关系密切,龙王庙与泉水相得益彰。在行雨之余,龙王庙又具有守护泉水的功能。暖泉的农业耕作和商业集市亦围绕泉水展开,龙王庙和泉水同处镇区中心。  

随着商业发展,暖泉成为繁华集镇,并发展出有一定规格的文教建筑。王敏书院也选址于泉水之畔,它在逐步扩建中将泉水纳入自身体系,并使得龙王庙和泉水发生了分离。这一变化反映了科举文教背后的国家意志和龙王庙所代表的地方信仰之间的微妙关系。王敏书院既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轴线,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龙王庙的轴线,而龙王庙中也设置了与文教相关的梓潼神和武圣关公,几座建筑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长轴线空间结构。  

暖泉龙王庙还象征着暖泉八大村堡的团结。庙会时八个村堡将各自的龙王塑像集中供奉在 龙王庙的龙厅之中,这种形式的祭祀仪式反映了龙王庙在当地的独特地位,更体现了龙王庙在地方文化认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微信编辑:张维欣
责任编辑:杨   澍
审核:赵   荣


作者简介
杨翟,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融合数字建模技术的创新型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罗德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蔚县暖泉镇龙王庙的空间布局和民俗信仰及其与泉水、书院的互动》一文回顾和梳理华北北部地区广泛存在的龙王信仰与祈雨传统,还原蔚县暖泉镇龙王庙的建筑空间及祈雨仪式的具体表现,分析龙王庙庙会在地方文化认同中发挥的作用,深入探讨暖泉镇龙王庙、泉水和王敏书院这三个节点的空间演变所体现出的民俗与文教之间的互动。

    2023-10-12 14:35: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 万条内容 · 19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分层级空间管控逻辑思考

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框架已完成,并初步形成了以边界底线管控与分区功能引导相结合的管控模式,但目前缺少分层级视角来考量空间管控边界划定的逻辑。本文在识别空间管控边界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价值观选择与管控力度区分,思考空间管控边界不同的划定管控逻辑,以期为拟定更精准、能协调、可实施的分层级空间管控策略提供逻辑支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