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秦岭南麓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PSR评价研究——以乾佑河流域柞水段为例

秦岭南麓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集聚PSR评价研究——以乾佑河流域柞水段为例

发布于:2023-07-21 14:15:21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1

前言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实现其绿色保护的根本目标,特别是在核心控制建设区域之外,广泛存在的小流域乡村聚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面前,开始发生剧烈变动,处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博弈的关键时刻。为此,在当前乡村振兴建设与秦岭生态保护互动互促的局面下,在用地有限又亟待提升的小流域地域背景下,   结合聚落评价方法的系统梳理,根据空间特征,探寻一套与之相宜的聚落发展评价体系,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指引,也就变得极为迫切与必要。    


2

聚焦空间集聚评价的研究思路建构


2.1 评价建构的本底关键问题


小流域内乡村聚落的建设与保留问题, 其本质是在相应范围内,集聚是否在发生、是否会发生;集聚是否健康,是否具有实现社会-生态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而这些都需要评价体系的构建来支撑  

然而,以秦岭小流域为例,通过对其内部聚落的观察(图1),可以发现,其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疏密不一,且每个流域内长度、行政村组数量也不统一。同时,受地形的限制,山地小流域各聚落之间又有着必然的线性关联, 故其评价体系需要根据小流域内聚落分布、集聚的具体情况进行对象的归纳,划定合理的比较范围,进行统一评价平台的建构  

    图1 |    典型小流域聚落分布


2.2 PSR模型选择与研究思路


小流域内部聚落的空间集聚是其社会-生态系统受不同干扰主体与干扰类型影响的结果,在此动态变化过程中,流域社会生态系统也呈现出不同的异化现象。基于其发展演化逻辑考虑,选取契合的PSR评价模型,   以有方向川谷为基底,通过对小流域聚落的集聚特征、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明晰评价的有效对象及适宜的关键因子   ,构建出小流域乡村聚落社会-生态健康发展的PSR(压力-状态-响应)评价体系与相应判断矩阵,形成健康、亚健康、临界状态、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5个等级。最终诊断由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引起的系统破坏与退化程度,以便发出预警,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图2,图3)。
    图2 |    小流域社会-生态健康发展评价的PSR模型框架

  图3 |  研究框架

3

对象聚焦——核点集聚区域与点轴集中区确定


3.1 典型案例小流域的选择


以秦岭南麓区位、经济、资源最为典型的乾佑河柞水段为例分析,这里小流域形态各异,聚落空间特征明显,且基本都位于秦岭“生态极重要区域”的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图4)。

  图4 |  乾佑河流域柞水段空间范围

根据秦岭南麓乾佑河   流域水系分级与聚落空间耦合趋势,将更具研究价值的二级、三级小流域作为典型案例对象选取基础,进而结合流域与村组的匹配级别关系   (图5),   以及影响发展的村组个数、人均收入等条件进行综合考量   。分别选取村组级别的二级小流域芦柴沟、王家河、东甘沟3条;单行政村级别的三级小流域老林河小流域、太峪河小流域、龙潭河小流域3条;跨行政村级别的三级小流域东川河1条进行详尽调查与研究(图6,表1)。  
      图5 |    小流域及镇、村、组关系
    图6 |    典型小流域分布
    表1 |    典型小流域基本信息


3.2 基于核密度估算的

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体系化分析      


在对对象进一步展开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虽然存在少量集聚区域,但聚落更多以散点状非连续斑块形式存在,体系化程度仍显不足,为此利用GIS“核密度估算”工具对聚落进行空间形态抽取研究,进一步发现了较为体系化的特征——清晰的核点集聚特征。  

这里以老林河、东川河与芦柴沟小流域为例展开先行分析,按照50、500、1000m带宽进行核密度计算,形成众多大小不一的集聚区域,并相应呈现出有规律差异的“图底关系”(图7~图9)。  

  图7 |  r=50m时,不同年代下的小流域聚落的核密度估算

  图8 |  r=500m时,不同年代下的小流域聚落的核密度估算

  图9 |  r=1000m时,不同年代下的小流域聚落的核密度估算


3.3 小流域乡村聚落核点集聚区域的确定



为更好地研究各小流域“核点”集聚的关系,本文以房屋分布为图底,结合最新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扬·盖尔先生的“30、50、70m”社会性距离,综合考虑现代社会交往归属感知与乡村农户真实的生活方式、步行状态和小流域地形条件,选取半径(本文的带宽)为1000m的距离,对7条小流域进行核密度估算(表2),展开聚焦点以及核密度估算区的探寻与分析,可进一步得到以下直观规律:  
    表2 |    当r=1000m时,典型二、三级小流域聚落核点集聚框表

(1)由于固定带宽的设置,无论大小差异,核密度估算区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2)二级小流域核密度估算区一般为1~2个,三级小流域为3~4个;  

(3)二级小流域下游第一个核密度估算区色彩饱和度(代表聚落集聚程度与关联范围)远高于第二个;  

(4)三级小流域龙潭河小流域各核密度估算区色彩饱和度差异不大;  

(5)三级小流域老林河小流域各核密度估算区色彩饱和度差异较大;  

(6)老林河小流域、东甘沟小流域核密度色彩饱和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小流域。  

为了更好地进行比对研究,   本文把围绕带宽等于1000m计算出的聚焦点及核密度估算区,简称为“核点集聚区域”。相应地,整条小流域各聚落也因集聚区域按流域等级呈现出明确的空间体系   (图10)。
    图10 |    小流域核点集聚空间体系


3.4 点轴集中区——基于核密度估算的

小流域核心研究范围提取      


为了研究更加聚焦,利于对比,根据点轴发展构型的基本认知,按照聚落核密度估算的初步设定, 宜对小流域依托河流的有效长度进行再次界定,明确针对性调研与统计的比较范围  

根据核密度估算,可得到小流域核点集聚区,以及核点集聚区之间、流域首尾的共计3种过渡区域(图11)。前核点集聚区因属于农户从事各种活动必经之地,与中部过渡区相似,无需特别界定;而后过渡区域即尾沟区域,状态与各消解支沟特征相差无几,较其他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故都按照1000m范围进行研究。  
    图11 |    小流域点轴集中区示意
此外,   在主、支沟交汇区域的核点集聚区域,也会有一定规模农户沿支沟继续延展   ,如果延展范围不超过300m,则该范围累计到此核点集聚区域,而超过300m的同样按照尾沟的方式处理,或作为一个新的核点集聚区域考虑。这样可以得到每条小流域所依托河流需要进行调研比较的统计长度,   即核点过渡区1(也可能没有)+核点集聚区1+核点过渡区2+核点集聚区2+……+核点过渡区 n +核点集聚区 n +尾沟过渡区 n   (图12)。

  图12 |  村组及核点集聚区域调研比较示意

同时可以得到需要对小流域进行建设比较的核心用地统计面积,主要指河流统计长度两侧包含林地、住宅、农业等坡度小于25°的用地,河流用地,以及局部坡度超过25°用地的总和, 这一统计区域 (表3), 本文称之为小流域的“点轴集中区”

  表3 |  典型小流域点轴集中区面积、长度统计

4

PSR评价体系建构与案例应用分析

聚落空间集聚的健康与否,关键是核点集聚区域是否健康, 因其与集中区是一个统一体,故评价需要从小流域及集中区两个层面进行比对研究 ,基于相同的社会-生态背景,故都以PSR评价方法为基础,以“社会-生态系统”为核心,进行评价体系的建构,只是具体的因子、参数有一定的差异。


4.1 点轴集中区社会-生态PSR评价体系

初步建构      


点轴集中区作为核心评价基础,依托地形对既往研究的成果因子进行重新筛选与梳理,从影响聚落空间集聚的“自然生态干扰、产业发展干扰、生活需求干扰、政府行为干扰、企业经营干扰”5个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分析,从系统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响应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表4)。
    表4 |    基于聚落集聚的小流域社会-生态PSR评价体系


4.2 PSR双评价体系建构


在评价初步构建的基础上,结合核点集聚区域本体特征,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以进一步发现其中相对纯粹的特征。 但仍需强调的是,核点集聚区域评价是建立在完成整个小流域聚落体系评价后  

最终,在小流域内,分别以点轴集中区、核点集聚区域为对象,建立起整条小流域、小流域局部地段的双层级社会-生态PSR评价体系,通过两者的共同评价,去相对准确全面地发现其集聚状态与特征  


4.3 案例小流域核点集聚区域的评价分析


借助以上评价方法及相关发展综合评价公式,对小流域点轴集中区和GIS核点集聚区域从社会-生态系统展开具体发展状态的评价,对结果进行横向比较,从两个层面的压力、状态、响应,综合4个指数对核点集聚区域展开详细的状态研判与问题分析(表5,图13),并得到7条小流域及其核点集聚区域的评价比较结果(表6)。  
    表5 |    典型小流域社会-生态PSR评价比较

  图13 |  典型小流域社会-生态PSR评价结果比较折线图

      表6 |    小流域核点集聚区域的PSR评价比较
以王家河、龙潭河,以及前文作为“核点集聚区域”示意的老林河小流域为例,前者小流域各指数较低,处于非常不健康状态,两个核点集聚区域也属于不健康状态,该小流域应以生态还原为主要目标进行引导,各集聚区域建设应逐渐弱化;而龙潭河小流域处于不健康状态,但响应指数很高,即其有很大的潜力,3个不健康核点集聚区域应考虑逐渐消失、减弱或者转为服务功能,处于临界状态的核点集聚区域2应向着健康的方面引导,对其中的众多集聚斑块,可根据具体参数进行专项治理。老林河小流域各项指数都很高,说明发展趋势很好,但两个核点集聚区域健康指数仍处于临界状态,也就意味着该区域内聚落斑块在生态等某一影响要素上存在较大不足与风险,需要加大管控与引导力度。

5

结论

针对小流域内聚落收缩集聚的必然趋势,以及小流域聚落空间的差异化分布特征, 从小流域点轴集中区,核点集聚区域两个层面出发,构建区域界定下的聚落集聚调研、评判 ,可为“末梢型”山地乡村聚落建与不建、如何建设的战略选择与管控措施提供更客观、更系统的发展引导,为更高层面小流域动态转换、生态还原,小流域间总量平衡、流动联通的确定建立良好的基础。  

同时,结合小流域特征进行的点轴集中区集聚区域的构建,以及“河谷宽度、宅院每公里平均数、含青年常住农户数”等第三层级指标因子选择、标准值参数体系设计,有利于去繁从简,利于实践项目操作中迅速展开关键因子的调查与分析,为山地流域型分散聚落进行相关规划编制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撰稿:   吴锋  康君颖  潘少立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小流域内乡村聚落的建设与保留问题, 其本质是在相应范围内,集聚是否在发生、是否会发生;集聚是否健康,是否具有实现社会-生态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而这些都需要评价体系的构建来支撑 。  

    2023-09-26 17:40: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8 万条内容 · 1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场景理论框架下的未来乡村建设要素与场景类型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大路村为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