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传统村落街巷肌理综合定量解析研究——以西山传统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街巷肌理综合定量解析研究——以西山传统村落为例

发布于:2023-06-26 13:34:26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村落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刻意模仿城市生活方式、发展模式和路径,破坏了包括街巷肌理在内的传统村落原始风貌,全面研究并保护街巷肌理刻不容缓。

1

传统村落街巷解析的主要内容


1.1 竖向界面的心理感受意向


竖向界面是由建筑物或者周围的植物围合形成的一个侧界面。对于身处于村落空间中的人,街道的竖向界面对人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界面宽高比。   街道的宽高比等于1是建筑空间布局的转折点   。街道的宽高比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例如,意大利中世纪街道的宽高比大约在0.5左右,至文艺复兴时期,街道的宽高比基本等于1,而巴洛克时期,街道的宽高比达到2,如图1所示。  
  图1 |    意大利街道的D/H
  资料来源:周钰. 街道界面形态的量化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2。


1.2 水平界面的心理感受意向


地表形成的底界面,叫作水平界面。由图2可知, 步行过程中的视觉多样性与同等面积的特定区域内的街道交叉口数量成正比,与交叉口之间的平均距离则呈反比

  图2 |    威尼斯、洛杉矶和欧文市城市街道肌理取样

资料来源:雅各布斯 A B. 伟大的街道[M]. 王又佳,金秋野,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传统村落街巷肌理综合定量解析方法


2.1 街巷界面密度


界面密度是指街道两侧所有建筑基底长度总和与街道临界线(可理解为建筑红线)总长度的重合率(对于建筑红线退让、庭院界限不明确等现象,将街道中线左右各平移5m作为街道临界线的参考线)。利用AutoCAD、Photoshop等软件将建筑基底线和街道临界线图示化,计算其重合率,得到界面密度( T )。其重合率可表述为建筑界面面宽与所有界面面宽投影总和的比率:

    1)
式中:   R   为第  栋建筑临街道一侧基底长度; L 为街道临界线(建筑红线)长度。  


2.2 贴线率


贴线率是指某段街道一侧建筑对街巷中线的法定退界线的投影长度(不包括栅栏、庭院)乘以贴线系数(建筑法定后退街巷红线距离的最小值)的总和与该段街道长度之比的倒数。其表达式为:  

    (2)  
式中: 为街巷贴线率;   S     为第 i 栋建筑对街巷红线的法定退界线的投影长度;   K     是第 i 栋建筑法定后退街巷红线距离的最小值; L 是街巷中线的长度。  


2.3 正面率


为了更全面地分析街巷肌理,本文创新提出了正面率的概念。正面率指临街建筑侧边界与街巷中线垂线的夹角 θ 值为175°与180°之间(两侧取其平均值)(图3)的建筑与道路一侧所有建筑的比率,主要用于衡量建筑朝向与贴线率的关系,可以描述建筑方向即朝向与临近道路边界的相关性。
    图3 |    夹角 θ 示意

3

西山传统村落街巷肌理综合定量解析


3.1 界面密度分析


西山乡村街巷肌理简单,尊重自然,又不失丰富性,表现为建筑基底线与街道临界线重合率低,即界面密度低(图4),将其图示化的街道临界线和建筑基底线进行叠合(图5),计算出村落街道界面密度。提取多个村落图示,进行界面密度汇总(图6~图11)。  

  图4 |  涵村街道临界线、建筑基底线

  图5 |  涵村街道界面密度

  图6 |  东村街道临界线、建筑基底线

  图7 |  明月湾街道临界线、建筑基底线

  图8 |  堂里街道临界线、建筑基底线

  图9 |  后埠街道临界线、建筑基底线

  图10 |  植里街道临界线、建筑基底线

  图11 |  界面密度汇总

而主流规划模式下的城市空间肌理的非自然化组合,在界面密度上则表现不同。图12和图13为对苏州市吴中区两条街道界面模型的提取。  

  图12 |  吴中区姜庄路街道界面示意

  图13 |  ? 界面密度汇总 ?

根据计算数据看出,两街道的界面密度都达到了100%,这说明街道界面沿边界排列规则有序。与之相对的是, 西山乡村街巷界面都没有到达100%,分布在50%~90%之间,体现其街巷建筑排列疏密程度不一,结构更丰富  


3.2 贴线率分析


根据公式2,分别对东村、后埠、明月湾和植里街道的主街巷(一级街巷)的贴线率进行计算(图14~图17)。  

  图14 |  ? 东村街道贴线率

  图15 |  ? 后埠街道贴线率

  图16 |  ? 明月湾街道贴线率

  图17 |  ? 植里街道贴线率

结合图示与数值可知,各个村落的街道界面并不严格贴线,有的偏差值甚至很大,街道界面的凹凸变化非常明显。  

将每栋建筑 K 值的数值区间(建筑垂直投影长度)细分为五类,可更为直观地看出建筑物与街巷中线的位置关系(图18)。  

  图18 |  ? 建筑后退法定红线距离

对图18中四个村落街道样本的分类进行统计,汇总结果见图19。  

  图19 |  ? 各村落建筑随 K 值分布

由图19知,四个村落中建筑的 K 值在各区均有分布,但集中分布于1~1.5m之间和大于等于2.5m区间内。与城市街道地块延续排列不同,村落街巷大部分地块与地块的交通主要依赖于建筑之间的巷道,这些“巷道”在坡度、建筑朝向等方面,呈现出密度高、复杂交错等特点。  


3.3 正面率分析


  图20 |  ? 建筑边界与垂直投影夹角区间

根据图20分别对西山东村、后埠、明月湾、植里四个村落街道的正面率进行统计,汇总结果见表1。  

  表1 |  ? 各村落建筑随 θ 分布

通过与贴线率对比可发现, K 值≥2.5m的建筑其角度 θ 较多数都小于170°,各村落的具体比较结果如图21所示。

  图21 |  ? 村落 K 值与 θ 比较

由此计算出偏差率 W ,其计算公式:

       (3)

式中: B θ  为角度 θ 范围内建筑数量(栋); B K K 值范围内建筑数量(栋)。

从偏差率可看出建筑朝向不具有统一性规律,但大部分建筑的方向与临近的道路边界相关性较高(图22)。  

  图22 |  偏差值与正面率数据

通过对村落建筑与街巷边界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方向与街巷边界的夹角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虽然各建筑朝向并不完全相同,但仍存在相似性。通常,为丰富建筑种类以及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建筑物之间并不会整齐排列,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错位。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在视觉消费的时代,要求村落居民或游客在专业、客观地分析提炼传统村落街巷肌理基础上,再体验欣赏其美妙之处,显然是不现实的。唯有深入研究那些有着良好视觉体验的传统街巷肌理,如何给人们以丰富视觉反馈,进而对人们心理感受形成正面影响,才能通过保护或以此为依据规划设计形成富有传统特征的街巷肌理。  

根据前文分析,西山乡村街巷空间肌理特征与城市空间肌理特征的区别如表2所示。  

  表2 |  ? 西山乡村街巷空间肌理特征与城市空间肌理特征的区别

界面密度、贴线率、正面率表示村落沿街建筑与街巷之间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通过实地考察西山的典型传统村落,发现这些村落的界面密度大都在75%左右,贴线率低于50%,正面率高于50%,这是舒适宜人且又充满活力的传统村落街道空间形成的重要原因。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 传统村落街巷的界面密度、贴线率、正面率等指标,其作用类似于城市规划中的紫线,是一种保护传统村落街巷形态和整个村落形态的底线 。对高价值的传统村落街巷肌理的综合定量分析,有助于深入剖析传统村落街道肌理形态,得到原生街巷的各项指标,可以作为传统村落进行恢复性或保护性规划设计或者其他村落进行传统街巷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4.2 展望


界面密度、贴线率、正面率等参数的组合量化计算是认知与分析乡村街巷肌理的重要方法。参数量化方法如同一把度量尺,可以衡量很多事物,有效区分彼此间的差异,但事物的好坏不能仅仅以衡量它的尺子来说明。因此,不能只根据正面率等相关参数来判断传统村落街巷的优劣,今后需要更细致更全面的研究才能明确相关指标与街巷肌理形态优劣的关系。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7 万条内容 · 24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不仅是更新,更是带动 | 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都设设计

盐城老火车站的改造是整个片区开发的启动项目,通过老站区域的城市更新和新建启动新老站连接片区的开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 盐城高铁新城 的建设。 设计单位: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江苏盐城   建成时间:2021.12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