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医养高度融合理念下的建筑实践研究

医养高度融合理念下的建筑实践研究

发布于:2023-06-21 16:02:21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复制转发]


摘要: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医养分离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供需脱节的现象促使医养结合——一种切合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模式快速发展,并从单一服务转向综合系统服务。医养结合包括“医”和“养”两个要素,以“合”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重新统筹,强调“养”的同时,保障“医”的可及性。医养要素的深度融合,保障了老年人应急救治、常规诊疗,以及持续、完整的全生命周期治疗服务。设计师应从医养高度融合的理念和老年人的需求出发,将核心设计要素落位在医养建筑的设计实践中。

关键词: 医养结合;医养综合体;场所营造;要素整合


在线阅读

1 医养结合现状

我国绝大多数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娱乐活动,而诊疗、护理、康复、应急抢救等针对老年人医疗健康的服务,无论是在服务内涵、服务水平,还是服务标准层面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这种以院舍化为主导的医养结合服务,无法满足多数老年人追求安全化、便利化、多元化养老的需求,而医疗服务水平恰恰又是老年人及其家属最为关心的内容。这种供需脱节的现象,对医疗资源与养老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亿           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印发将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明确提升养老、托育服务水平,逐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2 医养结合模式          
本文从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两个不同视角探索医养结合的模式。服务主体的形式主要体现为三种:第一种是在养老机构内增设医疗服务点,包括医院、医务室、康复训练室或康复中心等医疗功能;第二种是在医疗机构内增设老年病房、老年病区、安宁疗护病房等养老护理单元;第三种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开展合作,由医疗机构提供或与其共享医疗设备,并派遣专业医务人员深入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这种模式的终极形态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同一个院区,属于同一主体。          
从服务对象层面来看,医养结合提供的服务面向所有老年人,包括健康能自理、基本健康部分自理、身体状况差难以自理等不同层次的人群,而不同层次的人群在“养”的基础上,对“医”的依赖程度也不同。          
第一类是自理型人群,即健康能自理的人群。他们对自身的健康有较高追求,希望能定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在疾病初期就能及时发现并获得治疗,这一类人群的医疗功能需求并不高,只需定时体检及进行长期健康管理即可。          
第二类是半介护型人群,即基本健康部分自 理的人群。他们在平时生活中需要得到一定的协助,身体可能随时会出现问题。这类人群对基础介护和基础医疗有较大需求,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获得较高等级的照顾和较多的医疗资源。          
第三类是全介护型人群,即身体状况差、难以自理的人群。他们需要获得协助才能保障日常基本生活,并且身体容易出现较大问题,需要得到持续性、专业性的医疗服务。这类人群需要大量医疗资源维持生命与生活。          
以上两种不同视角的医养结合模式分类是相互关联的:在养老机构内增设医疗服务点这种服务主体的形式比较适合第一类自理型人群;在医疗机构内增设老年病房、老年病区、安宁疗护病房等养老护理单元,比较适合第二类半介护型人群;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开展合作,这种合而为一的模式比较适合第三类全介护型人群。          

         
3 要素分析          
医养结合的核心要素在于“医”。医养结合需要专业医疗的支持,即需要专业的医疗背景,从而为老年人提供高标准的医疗服务。          
首先,“医”指的是全面的医疗保障,包括常规检查、疾病咨询、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应急救治和疾病康复等全套服务,一般需要强大的综合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或康复医院作为支撑。现在国内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在医疗保障全覆盖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缺少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障,特别是缺乏对老年人突发病症的应急救治能力,有些机构甚至只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的医疗服务极少。然而,在老年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救治时,他们只能通过救护车转运至“大医院”,从而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并极有可能留下后遗症,后续的生活品质也随之降低。          
其次,“医”指的是针对慢性病、老年病等疾病的全生命周期治疗。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由儿女养老是一般家庭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老年人即使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老年病,也会选择居家治疗。但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养老机构安度晚年:一方面,可以给子女减轻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中获得专业化、高标准的诊疗服务。这就 需要养老机构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病史的老年人,提供完整、持续、全生命周期的治疗服务。          
最后,“医”还需要具备专业医疗背景的养老机构提供日常服务。很多养老机构突出的问题是:负责老年人的照护人员缺少必要的医疗背景。目前,国内医护人员缺口量大,医疗机构都“求贤若渴”,养老机构中的日常工作大多都是由护工完成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在老年人身体机能发生改变,或者老年人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只有具备医疗背景的医护人员才能准确地做出医学诊断,并及时提供医疗服务。          
普通养老机构如果能具备以上“医”的条件,并与“养”深度整合,使老年人能够有病诊治、慢病疗养、无病休养,那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养结合(图1)。          

1 医养结合模式示意图


4 设计实践          
         
本文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中山健康城、川投西昌医院国际医养服务中心、昆明市官渡区康复医院、宜昌市点军区医疗康养综合项目等典型设计实践,以期为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4.1“仙山”下的花园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          
中国峨眉山国际康养中心(图2、图3)毗邻国家AAAAA级风景区,以及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峨眉山。项目旨在构建医养融合、宜商宜养的产业社区,形成完整的、从医到养的全生命周期照护体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作为区域康养的依托,是以康养医疗、旅游医疗为特色的500床非营利性三级综合医院,其通过强有力的医疗资源辐射效应,进一步拓展康复资源。          
          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鸟瞰效果图                     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峨眉分院住院入口透视图          
在医疗功能策划前期,项目基于“大专科、强综合”的专科特色,“重门诊、轻住院”的功能特色,“旅游特色医疗”的地域特色,通过使用科室矩阵初筛模型,结合调研访谈信息,从市场吸引力和可行性两个维度对重点发展科室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后形成以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老年病科、体检中心、肾内科、消化内科和康复科等专科为重点(图4),真正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医疗支撑体系。
不同于传统医院的诊疗模式,项目打造了集共享诊疗平台与特色专科中心于一体的模式(图5)。项目依托综合诊疗平台,形成多个专科医学中心,对相近功能单元进行多维度整合,使各特色医学中心的门诊、住院及医技功能在平层或竖向实现无缝对接(图6),最大限度地压缩就诊流线,实现一站式诊疗理念。

4 筛选并建立特色专科中心

5 特色专科中心布局分析

          6 老年病区、康复中心及病区                  
4.2 海上花屿:中山健康城          
中山健康城(图7)重点关注“一老一小”, 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复合型社区,构建生活化场景,融入城市生活,形成“育—医—康—养”的服务闭环,从而提供便捷、优质的一站式健康服务。
中山,古称香山,曾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若干岛屿。平原起丘陵,与自然守望,健康城便成为群山中的一座“海上花屿”(图8)。
项目立足中山市,面向大湾区,主要为中高端人群服务,并以老年人及孕妇为核心,以此带动具有医养需求的全龄段人群。设计基于上述服务客群的画像,对医养1.0模式(医养分离)、医养2.0模式(由养添医)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向医养协同融合的医养3.0模式转变,确定“健康源”“乐居岛”“生活洲”三大功能板块(图9)。
项目通过“机构+居家+社区”的创新服务模式,将机构运营的优质医养服务体系及社区配套延伸到每一个组团、每一个家庭,让每一位老年人在有医养需求时能得到及时回应。
在确定客群所需的三大主要功能板块和面积需求后,基地限高80 m、容积率4.0的用地条件给设计带来了挑战。设计团队借鉴广府园林中“建筑绕庭”式的规划布局模式,将建筑、廊、墙围合布局,在有限的用地里集约布置建筑,留出一个完整的核心庭院(图10)。

7 中山健康城鸟瞰效果图

8 概念简图

9 功能剖面分析图

10 设计生成

4.2.1 健康源:集约高效的全面医疗保障                    
康复医院设置在基地上风向侧,采用空中连廊、地下连通的方式与养老公寓连接,创建最便捷的抢救路径,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高端健康管理中心设置在公寓裙房内,可以满足社会体检人群及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的需求。
以病人为中心组织功能的卓越中心医疗模式(图11),旨在将就诊、检查、治疗、缴费、取药等功能区布置在同一专科区域,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和医疗服务效率,打造一站式、人性化的就医流程。多种类型的康复训练室能满足不同康复人群的需求;康复病房护理单元强调营造居家氛围,设有面朝山景的公共活动与就餐区、灵活分隔的日常生活活动(ADL)康复训练室、温馨的双人和三人病房,以及阳光家庭套房;医护工作区位于中部区域,缩短了护理流线,不仅为病患提供了人性化服务,还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高效、安全的工作环境。
4.2.2 乐居岛:一站式积极老龄化社区                    
如何营造传统高容积率条件下局促的居住体验,以及立体叠加的综合体模式,是设计的首要问题。传统合院模式的土地利用效率低,空间围合不开放,居住品质低,因此设计团队将传统合院在水平方向发散设置,使其形成开放的形态,从而提升通风、采光等居住条件。合院垂直发散,相互错动,为居住者创造丰富的居住体验。
设计从乐园、乐活、乐居三个维度进行分层级打造(图12)。建筑每层都设置公共交往花园,拓宽了居住者的交往范围;设置健康环道、泳池水疗、兴趣社区,营造了充满活力的居住氛围;门前护理站,旨在倡导积极养老的生态居所。
4.2.3 生活洲:开放性社区,多元品质商业                              
商业设计借鉴岭南骑楼特点,流线从场地延伸到平台屋面,形成一个公寓、共享医疗服务一           体化的开放型社区商业。          
裙楼的三、四层均设置了可直通康复医院的交通连廊,四层还设置了体检中心;六层面向中庭区域设置了月子中心,以生活化的场景助力孕妇的产后康复,同时预留七层,将其作为未来月子中心的扩展空间。
业态专注“一老一小”,形成全产业链条闭环:三层以下设置儿童亲子业态,包括家庭主题餐厅、家庭影院、室内蹦床乐园、乐高乐园、萌宠乐园、手工坊及科普中心等;三层设置大型会议中心和餐饮中心;四层设置康养业态,早茶、下午茶餐厅,老年大学,中医养生馆,产后身材管理中心等(图13)。完善的功能让老年人能够感受生命诞生的活力和家人的陪伴。                    

11 卓越中心医疗模式

12 居住体验营造

13 商业服务配套设计                  
4.3 医疗护航:川投西昌医院国际医养服务中心          
项目旨在建设一个由高标准综合医院护航的国家级康养基地,主要由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国际医养服务中心和教育与就业培训中心三部分组成。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医养深度结合的重要医疗基石,规划床位800张,设手术室15间[含1间复合手术室、2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52张床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8张床位、产科分娩间4间(含LDR产房);配备两台直线加速器、两台核磁共振成像仪、两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五台数字X线摄影(DR),以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DSA、高压氧舱等大型医疗设备,是一个配置较高的三级综合医院。在此基础上,项目设有规模远超一般三级综合医院的健康体检中心、老年疾病中心、中医康复中心等具有养老特色的医学中心。
国际医养服务中心以多层组团庭院化的形式布局于用地北侧(图14),与医疗区共享中央景观,同时充分利用北侧天王山公园优美的自然环境。这种院区布局形式既能保证康养区相对独立,不受打扰,同时能让老年人便捷地享受完整的医疗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层级,服务自理型人群的庭院设在靠近天王山公园的区域,半介护及全介护型人群所在庭院则设在更靠近综合医院的区域。该设置能让医疗需求更大的人群通过风雨连廊便捷地到达医疗业务区,保障他们生命安全的同时,也能让具有医疗背景的医护人员更快捷地到达国际医养服务中心。
国际医养服务中心的整体布局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的建构手法,即通过围、分、错、连的方式,将整个园区的建筑划分为9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多层院落(图15)。空间围而有道,院落相互渗透,使人行走其中就能体会到古代园林步移景迁、园中有园的独特神韵。
每个组团建筑均采用单廊式设计,廊道位于建筑内侧,房间朝外,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围院而居的居住理念(图16)。穿梭于楼栋之间的长廊系统,保证了老年人在下雨和烈日天气下也能舒适地进行户外健身运动。沿长廊设置的座椅与半室外活动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随处可及的休息与交流空间。长廊等公共区域还设有医务室、治疗室、康复训练室等医疗用房,让老年人能够就近获得医疗救助,并为他们提供硬件设施服务。
该项目深入研究老年人的行为模式,将适老性理念融入康养区的设计过程,内容包括适老性户型设计、适老性景观设计、适老性标识设计、无障碍设计、防滑设计、卫浴设计、适老性色彩研究、应急呼叫系统、健康监管系统等。设计力图做到从规划到建筑、从景观到室内,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全方位关照。针对不同服务需求、不同层次的养老人群,项目拓展“大健康”产业,引进国内高端的康养康复中心,依托医疗平台,推动集教学、培训、科研、康复养生、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内领先的、满足多层次人群多元化需求的、康养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化、集智慧医疗与康养模式于一体的国家级康养基地。                    

14 高标准综合医院护航下的国家级康养基地

          15 国际医养服务中心中国传统庭院式的布局概念图        

16 国际医养服务中心围合式的院落和休息内廊

4.4 昆明市官渡区康复医院          
昆明市官渡区康复医院建设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医康养结合,优势互补(图17)。康复医院与养老机构的功能交织是本次设计的重点。项目在总体规划中有效串联二者功能,缩短二者的空间距离和服务距离,真正做到医养结合。项目以二级康复医院为医疗基础,重点打造康复科和健康管理功能,设有共享医技诊疗平台和特色专科中心,充分服务院内的老年照护中心。
4.5 宜昌市点军区医疗康养综合项目          
宜昌市点军区医疗康养综合项目(图18)按照医养结合、资源共享的设计原则,以医促养,以养带医,医养结合,将养老机构、残疾人康复中心与医疗机构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节约了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还可以促进医院优化自身资源配置,打造自身科室特色,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前沿特色的综合医疗康养院区。
项目注重资源共享,打造人性化的一体式医疗康养服务(图19)。风雨连廊将整个院区连为一体,极大提高了不同单位资源共享的利用效率,福利院和康复中心可以方便地使用综合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医院有康复、疗养需求的病人也可以便利地入住康复中心。项目真正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高度共享。

17 昆明市官渡区康复医院建设项目鸟瞰效果图

18 宜昌市点军区医疗康养综合项目鸟瞰效果图

          19 宜昌市点军区医疗康养综合项目一体式的医疗康养服务        

       
5 结语          

基于医疗资源与养老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设计面对不同医养结合模式和服务人群,在实践中要落实核心要素——“医”与“养”,使两者具备准确的功能定位、合理的资源配置、丰富的产品类型,最终形成完整、人性化、可持续的产业服务链条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58 万条内容 · 1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和装置在讨论什么?

    18th   /   Jun.   第 18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于 5 月 20 日开幕,名为“未来的实验室”,已经在全世界引发了讨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