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轨道交通BIM \ 基于BIM的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拱拱脚设计与施工深化研究

基于BIM的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拱拱脚设计与施工深化研究

发布于:2023-06-07 09:57:07 来自:BIM技术/轨道交通BIM [复制转发]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拱拱脚结构构造复杂,且近年来拱脚部位出现混凝土开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连续 梁拱拱脚质量。针对这一现状,以BIM技术为手段,以一座(90+180+90)m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拱桥为研究对象,在 设计层面分别从竖向预应力束与根部撑板及交界处钢板等拱肋预埋件、多种受力主筋与三向预应力束、预埋拱肋定位立柱 与纵向横向预应力束等关键受力构件的干扰冲突入手进行优化;在施工层面分别从拱脚混凝土浇筑方案、钢筋加工种类、 构件施工精确定位、混凝土浇筑振捣等进行深化应用。结果表明:借助BIM技术可视化、参数化优势,建立施工图精度 的BIM模型,能够有效查看连续梁拱拱脚内各构件空间关系,进而开展深化设计及施工应用;在拱脚深化设计方面,对关 键受力部位从结构安全层面优化共计5处,从技术方案层面优化共计4处,能够有效提升设计质量与安全性能;在拱脚深 化施工应用方面从施工质量、效率与结构安全重要关键点上优化共计4处,更好地提升拱脚施工水平;成果在昌景黄铁路、 汕汕铁路等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有效促进了拱脚设计与施工质量的提升。




工程概况    
以某高铁跨越通航河道采用(90+180+90)m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拱为研究对象。主梁采用单 箱双室直腹板箱形截面,中墩处梁高 11m,边跨 与跨中直线段梁高5m。主梁顶宽一般段13.2m, 中支点处考虑拱脚影响线性变化至 15.9 m,中支 点附近顶板厚1.12m,底板厚1.7m,腹板厚 0.47~0.7m变化。主梁中支点0号段长17m,除   0号梁段及边跨现浇段在支架上施工外,其余梁   段均采用挂篮悬臂浇筑。

  拱肋采用竖直平行钢管混凝土哑铃拱,拱肋   中心距为11.9m,矢跨比为1/5,拱肋高3.1m, 拱管直径1.1m,拱管与腹腔内均灌注混凝土。

  拱脚横向宽1.9m,纵向长12m,横向两侧 边缘距离拱管0.4m。拱座区域拱管外侧适当焊 接拱轴方向的肋板,以便与拱座钢筋连接,肋板 及拱肋腹板上开设规则排列钢筋孔。总体三维模 型如图1所示。

  该桥采用“先梁后拱”的总体施工方案,即先 施工连续梁体系,然后以此为平台搭设拼装拱肋、 泵送拱肋弦管与腹板内混凝土、按序张拉吊杆、 施工桥面及附属设施、吊杆力终调,最终形成拱   梁组合体系  

图1 主梁、拱肋与拱脚三维模型    




拱脚深化设计    

经调研,Tekla平台具有普通钢筋与预应力钢 束建模的开放性、高效性及钢结构深化应用上的 优势,基于该平台建立连续梁拱零号块与拱脚 精细化BIM模型,包含混凝土主体、纵向预应力、 横向预应力、竖向预应力、普通钢筋、钢管拱肋、 拱脚预埋件等各类构件信息,为优化钢筋、预应 力钢束及预埋件布置提供指导,整体模型如图2 所示,拱脚主要钢筋与预埋件布置如图3所示。


图2 铁路连续梁拱零号块与拱脚整体BIM模型    


图3 主梁、拱肋与拱脚三维拱脚主要钢筋与预埋件布置    


1    
预应力束深化设计    

借助BIM可视化检查功能,对拱脚模型进行 碰撞检查,因拱脚内部无纵向与横向预应力束, 重点查找竖向预应力束与拱脚预埋件之间的碰撞 问题,并调整设计。拱脚作为拱肋与主梁之间的 传力通道,为防止由于拱脚至主梁的截面突变而 影响传力整体性,可将主梁墩顶的部分竖向预应 力钢束伸入拱脚内,增强其抗拉和抗剪性能。如 图4所示,竖向预应力束与拱肋预埋段根部斜向 圆形撑板干扰。


图4 预应力束与拱肋预埋段根部撑板干扰    


在满足竖向预应力束间距、数量、保护层厚度等条件的基础上,在模型中精确调整预应力束布置,如图5所示,以避开拱肋预埋段根部斜向圆形撑板,保证结构安全。

图5 调整后的竖向预应力束布置    


拱肋与拱脚交界处,由于拱肋钢管直接与拱   座混凝土接触,两者强度和刚度相差较大,且为   截面特性突变较大的区域,应力集中现象会比较   明显,易引起混凝土开裂或压溃,所以在交界处   斜截面上采用预埋钢板并与拱管焊接的方式予以   过渡,并在拱肋与钢板间焊接顺拱肋方向的加劲   纵肋。竖向预应力束与拱肋拱脚交界处的拱肋外   围预埋钢板发生干扰,如图6所示。

图6 交界处预埋钢板与竖向预应力束干扰    

将交界处预埋钢板由矩形轮廓调整缩减为圆形轮廓,同时对竖向预应力束进行位置与长度的调整,如图7所示。一方面可避免两者之间的干扰且满足竖向预应力的施工空间,保证预应力束施工质量;另一方面可避免该区域混凝土出现局部开裂现象,也为混凝土振捣预留更多的空间。

图7 调整后的交界处预埋钢板与竖向预应力束    

2    
普通钢筋深化设计    

利用BIM的三维可视化功能,重点查找拱脚 内部各类钢筋与纵向、横向、竖向预应力束之间 的干扰问题,并调整设计。由于拱肋的力要逐渐 传给混凝土,且受水平推力和弯矩的影响,拱管 与拱座正面接触处及周围存在较大的主压应力与 主拉应力,所以在与拱肋垂直的拱脚正面与拱脚 背面布置G1、G1’、G2系列三层纵向钢筋并与横 向钢筋形成钢筋网且伸入梁内一定长度。如图8 所示,拱脚前后两端直径为φ32mm的G1、G1’、 G 系列钢筋网与零号块顶板纵向预应力束发生 干扰。


图8 拱脚前后两端钢筋网与纵向预应力束干扰          

通过调整拱脚前后两端钢筋网的横向间距,   以避开纵向预应力束,保证钢筋网能够更好地抵   抗拱脚与拱肋交接处,以及拱脚背面的混凝土拉   应力,如图9所示。同时将拱脚内外侧钢筋网调   整为与上述钢筋网一致的间距,保证混凝土良好   的流通通道,有助于振捣密实,减少混凝土开裂。

图9        调整后的拱脚前后两端钢筋网          

由于受拱脚水平推力和弯矩的影响,拱脚与 主梁零号块顶面交界处存在较大的主拉应力,所 以在纵向截面布置G5、G6、G10垂直拱肋方向 与G7顺拱肋方向的钢筋网并伸入主梁内一定长 度。垂直于拱肋轴向的拱脚内外层G5、G6、G10 钢筋网与零号块顶板横向预应力束发生干扰,如 图10所示。


图10        拱轴垂向钢筋网与横向预应力束干扰    

通过调整拱轴垂向钢筋网的布置间距,以避   开横向预应力束,如图11所示。若钢筋加工区绑   扎或焊接的该类钢筋网片的钢筋间距未能合理避   开横向预应力束,则钢筋网片现场施工时需对与   横向预应力束干扰的钢筋进行局部弯折或者截断   后焊接,会影响钢筋锚固长度与锚固性能,不利   于减小拱脚与零号块交界面的混凝土拉应力。


图11        调整后的拱轴垂向钢筋网          

顺拱肋轴向的拱脚内外层G7钢筋网与零号   块顶板横向预应力束发生干扰,如图12所示。


图12        顺拱肋轴向钢筋网与横向预应力束干扰                      

通过调整顺拱肋轴向钢筋网的布置间距,如   图13所示,以避开横向预应力束,保证钢筋的锚   固长度与锚固性能,降低拱脚与零号块交界面的   混凝土应力水平,加强拱脚与零号块的整体性,   保证更有效的应力传递。

图13        调整后的顺拱肋轴向钢筋网          

为加强钢管拱肋与混凝土拱脚的整体性,采 用G9’钢筋穿过拱肋钢管加劲纵肋N12钢筋穿 过拱肋腹板以及在拱管内部沿环向布置一定数量 纵筋的方式,且均锚固于拱脚中。拱肋预埋段腹 板穿拉筋、加劲纵肋穿拉筋均与竖向预应力束发 生干扰,如图14所示。


图14        穿拉筋与竖向预应力束干扰                      

通过调整腹板与加劲纵肋穿拉筋的布置间距,   如图15所示,以避开竖向预应力束,加强拱肋钢   管与拱脚混凝土的受力整体性,保证应力传递的   有效性,减小应力集中。与此同时,调整腹板与   加劲纵肋预先开孔的位置,一来可避免加劲纵肋   因施工现场临时开孔引起加劲纵肋与拱肋钢管之   间的局部焊缝损伤,保证加劲纵肋能够有效抵抗   预埋拱肋与拱脚混凝土上下接触区域的应力集中;   二来可避免腹板两侧现场开孔需对中的施工难度。


图15 调整后的       穿拉筋                      

3    
预埋件深化设计    

为确保拱脚处预埋拱肋的安装施工质量,拱 脚定位支架在设计与施工中应充分考虑支架本身 的承载力、拱脚混凝土浇筑时的支架稳定性、预 埋段的调整以及固结是否便利等因素。本桥釆用 型钢桁架结构,预埋定位立柱与横撑采用 ∠63×10mm型钢,拱肋间剪刀撑釆用∠100×10 mm型钢,为防止拱脚预埋段倾覆,型钢骨架与 拱肋预埋段接触的部位均应进行焊接,以防混凝 土浇筑时产生的浮力使拱肋发生偏位。借助BIM 可视化功能,发现预埋拱肋定位立柱与主梁顶部 纵向预应力束发生干扰,如图16所示。


图16        定位立柱与纵向预应力束干扰          

通过缩短紧贴拱肋的定位立柱并在其外侧焊   接一根定位立柱伸入主梁内,如图17所示,以避   开纵向预应力束,保证预埋拱肋定位的稳定性与   准确性,同时可避免对拱肋外壁与纵向预应力束     属波纹管产生损伤。

图17 调整后的       定位立柱          

预埋拱肋定位立柱与主梁顶部横向预应力束 生干扰,如图 18 所示。


图18        定位立柱与横向预应力束干扰    

在满足支架承载力与稳定性等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调整预埋拱肋定位立柱的布置间距,以避开 横向预应力束,如图19所示。


图19 纵向调整后的       定位立柱    



拱脚深化设计    

受施工工期调整、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制约, 拱肋施工由竖向转体改为原位拼装,基于此,将 拱脚混凝土二次浇筑施工方案优化为一次浇筑。 二次浇筑法施工时拱脚钢筋网会影响部分竖向预 应力张拉空间,需截断之后焊接,如图20所示。 而一次浇筑法施工因竖向预应力束伸至拱脚外表 面,能够显著改善竖向预应力张拉空间,减少竖 向预应力损失,避免钢筋截断与焊接,提升结构 安全性;而且能够避免拱脚施工缝的存在与预埋 钢筋、拱肋因保护措施不到位引起的锈蚀,省去 拱脚联接铰施工与处理。

图20        钢筋网与竖向预应力张拉空间干扰          

原二次浇筑施工方案中浇筑分界面设置的共   7种钢筋均可优化为与邻近位置相同种类的钢筋,   如图21所示。这7种钢筋大样较复杂,且多为长   度渐变钢筋,通过优化可减少拱脚钢筋大样种类,   降低现场加工难度,提升拱脚施工效率。


图21        二次浇筑分界面钢筋网    

基于Tekla中BIM模型可快速得到构件任意节点的精确三维空间坐标,对施工现场拱肋预埋段的固定支架与限位架进行精确定位并严格控制垂直度,并且实时监测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拱肋预埋段的轴线坐标原点、拱肋最低点与上弦管内侧点等关键位置坐标,与BIM模型中对应位置坐标进行校核,以保证预埋拱肋最终的定位精度。

由于拱脚A、B、C三个区域的竖向预应力筋锚槽处于不同斜率的坡面上且坡率较大,再加上拱脚相对于梁顶的最大高度达到5.2m,拱脚外侧竖向预应力施工空间狭窄,如图22所示。竖向预应力筋与锚垫板的精确定位困难且易出现误差,进而导致锚固螺母底面与锚垫板顶面之间未紧密贴合出现初始夹角,增大竖向预应力筋回缩量,产生较大的预应力损失。基于BIM模型提取拱脚处竖向预应力筋与锚垫板的三维空间坐标,指导现场施工精确定位,显著降低竖向预应力损失,保证结构安全与耐久性。

图22        拱脚三个区域的竖向预应力筋                

为保证零号块现浇段浇筑质量与拱脚预埋拱肋定位准确,基于拱脚原则上不允许与零号块分开浇筑,零号块分为两步进行施工。第一步浇筑混凝土从底板至过人孔顶半米处(浇筑高度6.5m),同步埋设拱脚预埋拱肋定位型钢架;第二步浇筑从上一步浇筑面处直至拱脚(梁高4.5m,拱脚高5.2m,共计9.7m),如图23所示,以保证零号块与拱脚结合部位的抗剪强度。可在零号块与拱脚固结区域一定范围内采取浇筑钢纤维混凝土的缓和过渡措施,以增强混凝土抗裂和抗拉性能,缓解该处应力集中。

图23        零号块与拱脚混凝土浇筑顺序          

拱脚施工时,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骨料直径不宜过大,以确保混凝土在拱脚内的流动性。混凝土浇筑采用横向分段、竖向分层,防止浇筑时混凝土的浮力将拱肋顶起移位,横向浇筑顺序为从上游到下游,竖向按每层30~40cm厚分层斜面浇筑。另考虑拱脚高度较高,可采用边立模边浇筑的施工方案。由于拱脚内空间有限,可采用小直径振捣棒进行振捣,对振捣棒不易触及的位置,在常规振捣的同时,可通过增加侧振等多种措施确保各个部位都振捣到位。以上措施亦可有效降低水化热效应,控制拱脚混凝土开裂。



结 论          
(1)借助BIM技术可视化、参数化优势,   建立施工图精度的BIM模型,能够有效查看连续   梁拱拱脚内各构件空间关系,进而开展深化设计   及施工应用。

  2)在连续梁拱拱脚深化设计方面,基于   BIM技术从结构安全层面对关键受力位置处预   应力束与预埋件优化共计5处,从技术方案层面   对重要位置处普通钢筋优化共计4处,能够最大   限度地减少设计变更,提升工效,有效提升连续   梁拱拱脚的设计质量与安全性能,同时可为不同   跨度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拱的拱脚设计优化   提供思路与方向。

 
  3)在拱脚施工深化应用方面,基于BIM   技术在提升拱脚施工质量、效率与结构安全重要   关键点上优化共计4处,同时分析拱脚混凝土浇   筑与振捣细部施工措施并提出建议,更好地提升   拱脚施工水平。   研究成果已在昌景黄铁路、汕汕铁路等项目   中得到实践应用,有效促进了连续梁拱拱脚设计   与施工质量的提升,从而使连续梁拱拱肋与主梁 加高效协同地发挥作用。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轨道交通BIM

返回版块

2255 条内容 · 7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铁路专用线BIM正向设计思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