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全文共有 5100字, 阅读大约需要 12分钟。
本文先用PEST分析了建筑行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技术环境;接着提出了改进资质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项目管控能力和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这四大应对策略。
为切实贯彻 “ 放管服 ” 政策,近年来关于新资质改革、线上开标、工程总承包、信用评分等涉及建筑企业的重要政策文件迭出,这些政策的颁布无疑是对建筑业这块 “ 蛋糕 ” 的重新分配,对建筑企业而言近几年可谓是 “ 变革之年 ”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和建筑业不断受到重创,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数量剧增。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建筑企业的竞争不断升级,竞争的维度也更加多元化 ; 另一方面在我国 “ 双碳 ” 目标战略以及新基建超前部署的大背景下,建筑业也在加快脚步往建筑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不难看出当前建筑企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已是今非昔比,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企业循规蹈矩的经营模式已然不能满足新环境的发展要求,因此建筑企业要洞察现状,顺应形势潮流,实时调整企业策略,确保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PEST模型被广泛应用在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分析,从而为企业制定针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应对策略。建筑企业属于重资本、高风险企业,其对外界生存环境的变化表现尤为敏感,因此采用PEST分析模型,从不同的视角,对外部环境变动因素中探索建筑企业的发展机会,把握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并且能为建筑企业实时监测生存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1. 政治环境分析
2020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现有资质到期后进行对应换证。建筑企业资质如同企业的“学历”,资质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仕途”。当前施工总承包有4个资质等级,其架构犹如金字塔,特级资质、一级资质企业占据塔尖,充当行业的佼佼者,占据大部分的建筑市场份额,而占全国建筑企业总数90%以上规模的二、三级资质企业则落在金字塔底端,其仅仅只能在为数不多的建筑市场份额中同室操戈。资质改革以后将现有施工总承包的4个资质等级压缩成3个资质等级,将现有的金字塔架构进行扁平化。新资质改革表明国家在弱化资质管理,降低企业资质准入门槛,注重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激活建筑市场自我调节。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标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于2020年2月8日发布,该文件强调要全面推行在线投标、开标。随后各省、自治区做出积极响应,例如2020年底江西省就发文称要全面推广“不见面”开标等。早在2016年,我国就已经开启“不见面”开标的试点和推广工作,但随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不断催促着“不见面”开标的实施落地生根,据笔者从各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项目招标公告了解到,目前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湖北等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广泛实行远程开标。过去现场开标,费时费力,以拟派一位委托人从北京到上海开标为例,期间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饮食费以及委托人出场费等费用在2000元以上,而建筑企业每年投标数量少则过百多则上千,综合下来一年的现场开标费用惊人。由此可见远程开标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这无疑给建筑企业带来重大利好,但随着投标费用降低以及资质门槛降低的综合效应下,却导致了企业竞标愈发的激烈。
工程总承包模式通常也被称作“交钥匙”模式,是将设计、采购、施工等工程阶段实行一体化。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对业主方而言可以简化合同管理,减少双方责任义务盲区;对于承包商而言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意识和专业水平,减弱设计、采购、施工等环节之间的代沟,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工程质量、建造成本、建设周期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自2020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工程总承包模式相关政策文件,见表1,表2。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从最初的试点阶段、探索阶段,现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今后工程总承包项目将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
表1 国家支持工程总承包模式相关政策
表2 部分省份支持工程总承包模式相关政策
▌2. 经济环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4.4万亿元,而其中建筑业总产值为29.3万亿元,占比达25.6%。自2014年以来我国建筑业年总产值的增长速率明显放缓,而建筑企业数量却不断增加,企业数量增长速率不断攀升,2020年企业数量同比增长速率为12.4%达到历年新高(见图1),在僧多粥少的行业背景下,导致各建筑企业恶意竞争、低价中标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
图1 建筑企业数量
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入,使得项目建造成本越来越透明化,国家限电限产政策导致建筑材料价格上涨,企业为了竞标成功却不断的降低投标报价,最终导致项目利润空间不断缩水。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每年以下降近0.1%的速率持续走低,在2016年其利润率为3.6%,在2020年利润率仅为3.2%;而在2021年我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更是跌出3%大关,只剩2.9%,为近十五年最低。利润空间的缩水、建筑行业发展的放缓,以及企业数量的不断扩张,最终导致企业的年平均利润总额也在持续走低(见图2)。在2016年建筑企业平均利润总额842万元,而在2021年建筑企业平均利润总额为664万元,两者相差178万元,如果再考虑每年的通货膨胀率,那两者的差距还会更大。
图2 建筑企业利润
建筑界一直有句老话“金桥银路铁房子”,修桥、铺路、盖房子是我们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传统基建已相对饱和,发展速度放缓。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基建致力于科技端基础设施建设,是在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去更加完善城市的配套设施,为我国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基础,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提出要加快新基建的建设,适度超前开展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在2021年9月22日国务院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随后各省也纷纷制定出本省在未来五年的新基建投资规划,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和地方将会为新基建开足马力。而目前建筑企业绝大部分在从事传统基建,因此企业应该要敢于扔掉传统的“铁”饭碗,趁着新基建的风口借“势”发展。
▌3. 社会环境分析
“用工难”“用工荒”一直是困扰建筑企业的难题,农民工流动性大、项目施工过程中劳动用工密度不均衡、专业工种人员结构不合理等是建筑企业用工管控难的重要原因。建筑业属于艰苦行业,导致建筑业不受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青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建筑业农民工老龄化严重,其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年总产值每年呈上升趋势,而我国建筑业每年从业人员数量不增反降,面对企业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全国多地发文对建筑企业用工年龄的限制,导致建筑业用工缺口的进一步加大,建筑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量由2016年的625人,到2021年下降到410人(见图3)。
图3 建筑企业从业人员
2020年初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新冠疫情,由于建筑企业的项目地点、工人、建筑材料等流动性很大,随着疫情的常态化给建筑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造成项目成本明显增加。主要涉及的方面有:1)疫情导致无法复工或虽有复工但整体施工效率低,延迟施工进度,从而对合同工期产生影响;2)施工现场疫情防控难度大,并且额外增加了防疫人员、防疫物资、隔离设施等防疫措施费用;3)施工现场的项目管控难度大,建筑材料、设备不能及时到场、劳动务工人员不能及时就位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多;4)项目停工导致留守项目人员、窝工人员的工资,以及施工现场材料的保管费、机械设备的租赁费等费用的增加。
▌4. 技术环境分析
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绿色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在各行各业中全面铺开。在建筑业领域,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BIM技术、智能建造等前沿技术不断受到我国的大力推广和普及。2015年我国的第三产业GDP首次突破50%,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式步入后工业时代,而我国建筑业也紧随其后,已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装配式建筑可对预制构件进行批量生产组装,环保节能工期短,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未来十年我国装配式建筑面积将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在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重大决心,而建筑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因此以致力于节约环保、健康舒适为理念的绿色建筑成为新时代宠儿,国家不断的为绿色建筑提供政策扶持,暗示着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BIM技术是建筑工程进行虚拟3D达到可视化,将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数据进行集合,实现建筑项目信息化控制,从项目设计、招标、施工等各个环节BIM技术都有很大的经济效益;2020年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尽快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发展模式和实施经验,碧桂园已投入一批机器人进行现场施工,打响建筑行业向智能建造变革的第一枪,将企业竞争又提升到新赛道上。
▌1. 改进企业资质管理
当建筑企业资质改革全面实行新资质标准后,综合资质企业承揽业务不受专业类别和业务范围所限,言外之意就是可承揽房建、市政、水利、通信、电力等所有专业领域业务,因此在业务上可考虑适当扩充专业类别,但不同专业之间管理、技术要求不一,所以也应慎重跨界,不要一味地追求“多”。甲级资质企业其承揽业务在本专业内不受限制,表明其在本专业范围内可以和综合级资质同台竞争,甲级企业应注重固本强基,要潜心于企业优势专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乙级资质企业及专业承包企业由于缺少市场竞争力,想单独承揽业务较难,应做好从事施工分包的打算,并且致力于在细分领域内做精做专。资质准入门槛的降低,为施工资质与设计资质打开双向通道,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尽快完善自身软硬件实力,储备设计人员,积极申报设计资质晋升为工程总承包,为工程总承包模式盛世来临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国家在弱化企业资质的同时,也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注重企业信用的建立,例如江西省住建厅就发文称在2022年3月1日起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上,将企业信用信息评价得分作为筛选备选投标人或占评标综合得分的10%,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更加注重诚信守法,建立良好的信用等级。
▌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新资质标准对建筑企业人员要求做了大幅度缩减,远程开标不需派委托人到开标现场,以及为响应招标文件要求所需的人员岗位证书相比于现场开标其周转快、效率高,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聘用适量的各类岗位人员,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由于远程开标大幅度降低企业投标成本,导致远程开标的投标企业数量相比于现场开标急剧上升,企业要想保持年营业额不下跌,就必须壮大企业投标部门,增加投标次数,扩大业务地域范围,对于交“管理费”买断当地市场的“分公司”进行收回。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劳务部门管理,适当提高农民工福利待遇,改善项目部生活、娱乐配套设施,与各项目部、分公司之间建立高效的劳动力流转机制来破解“用工荒”难题。
▌3. 提升项目管控能力
疫情常态化给项目管控增加很大的难度,企业要每天关注疫情实时动态,注重最新防疫政策信息收集,争取从政策文件中挖掘向发包方索要工期、索赔费用的可能。另外要加强项目现场的疫情防控工作,建立项目从业人员及外来人员的行踪档案,避免出现疫情防控事件,对防疫紧急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协商,并对疫情风险进行合理转移,明确索赔程序和时效,疫情突发事件归属于不可抗力事件,项目管理人员要及时整理好受疫情影响的证据和索赔资料,及时办理签证并提出索赔。在物资和劳动力采购时应以就近为宜,应与材料商和分包方保持密切联系,远距离运输的建筑材料应适当增加库存数量。
▌4.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以主营房屋建筑的企业居多,利润越来越低,并且会越演越烈。为了不被行业所淘汰,对于传统基建专业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尽快向新基建方向转型,新基建主要有:5G基站建设、特高压、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建设新基建离不开大量的电力和机械设备做支撑,未来几年对于从事电力、电信、机电等专业的企业将会拥有广阔市场。另外建筑企业要注重技术的更新迭代,优先抢占核心人才,争取走在产业前沿,例如:BIM数字化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施工自动化等领域,实现差异化的技术优势。
本文基于当前建筑企业外部宏观环境为切入点进行问题剖析,并针对问题为建筑企业提出应对措施。分析表明,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在新环境下建筑企业不单以资质“走天下”,而是要以有良好信用评分、掌握核心技术、高效项目管控、抢占高端人才等综合作用下才能将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旨在为建筑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给予一定的对策建议。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造价筹划
返回版块3113 条内容 · 130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