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资料库 \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思路及举措研究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思路及举措研究

发布于:2023-05-31 11:08:31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资料库 [复制转发]


▲大河东流      /王新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深入挖掘 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真正把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守护好、发展好。

黄河文化的定义和范畴

黄河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性的文化共同体   ,其内涵十分丰富。
目前有关黄河文化定义的研究很多,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黄河文化的概念。如王卫星认为黄河流经四川等9个省(自治区),因此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性文化均可以看作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杜学霞认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总称,中原文化既是黄河中下游河南段的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集中代表。
这些概念在表现形式上虽有所差异,诸如文化总和说、区域或流域文化说、核心主干说等,但都从侧面说明黄河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一脉相承的特点。黄河自西向东流,在空间上串联区域文化,在时间上更迭古今文化,在价值上不断繁衍创新。 黄河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容精髓和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华文明赓续前进,并为其提供源头活水。
黄河文化最早产生的区域是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指出,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干流全长5464km。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流域面积79.5万k m   2   (包括内流区面积4.2万k 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指出,黄河流域是指黄河干流、支流和湖泊形成的集水区域所涉及的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上述地理范围基本可以认为是   黄河文化的空间范畴   ,除上述范围外,具有黄河文化特点的其他区域,如黄河故道,可以认为是黄河文化的影响区,所以 黄河文化又不局限于某个区域
对黄河文化的界定,已经超过河流本身,既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既有时间的长度,也有特定的空间范围。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首先需要在其定义和范畴方面建立统一的框架体系,分别梳理内在的逻辑关系。 准确理解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内涵和范畴, 需要对标黄河特征、国家表述、国际分类三个层面的标准,从核心区域、时间历程、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黄河文化进行阐述。
黄河标准:黄河文化首先是黄河水文化,同时包含着一个“区域”范围,主要是指“黄河流域”及影响区域  
黄河文化是在人们长期的治河实践活动中孕育形成且不断演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治理与历代王朝兴衰荣辱密切相关,治水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漫长的治河历史见证着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更替与变迁之路。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治河,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特别是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还是因势利导、把握规律的科学思维,以及发动群众、统一治水的组织形式,都加速推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体制的建立。大禹治水是黄河文化、民族精神的根之所系、魂之所在。因此, 黄河文化的起源核心是水文化,主要表现形式是治河文化。 治河活动是黄河文化与其他文化、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从早期渔猎文明、农耕文明时期,到工业文明和信息时代,人类治水、用水、管水、护水,逐渐形成了沿河而居、依河发展的显著特征。 黄河文化首先是围绕河流衍生出的地域性文明、区域性文化。 文化本身具有辐射性和继承性,特别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文化。 黄河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在唐宋以前,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宋时期,在长江流域强大经济优势和北方游牧文化持续输入的双重作用下,黄河文化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将其自身融入更大范围的中华文明之中。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碰撞,黄河文化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地域文化,引领着华夏文明创新发展,积累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标准:黄河文化包含着一个“时间”概念  
文化伴随历史发展,与文明进程共兴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早期最主要的活动地域,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形态的主要诞生地。从旧石器时代的山西西侯度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这些区域文化是黄河文化发展伊始的主要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黄河流域先后兴起了夏、商、周文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大一统时代,黄河流域历经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多元并立、融合发展,最终形成黄河文化完整的体系。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进行思维加工的产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包含这三个方面。 三者汇聚成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当代中国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奠定了当代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准:黄河文化包含着特定的“表现形式”  
基于文化的定义,任何文化都同时包含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和概念,并在国际性标准法律文件中确定。为了加以区分,从表现形式和载体角度,将文化遗产分为非物质与物质两类。以此作为参照, 黄河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 例如,黄河大堤和黄河号子是黄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大堤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已初具规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21世纪,筑堤技术逐步提高,标准化大堤建造水平和堤防功能也有了新的提升。黄河号子是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抗争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节奏韵律、反映治河场景的音乐形式。恩格斯曾指出,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
综上所述,   黄河文化是以黄河水文化为核心和起点,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主要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表现形式,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方面内容的文化形态。  

流域管理机构在黄河文化建设方面的定位及建议

为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论述精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党组2019年制定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方案,要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要突出黄河特点和治黄特色,循序渐进,落细落实。 流域管理机构在黄河文化尤其是黄河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阶段应以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为抓手,发挥核心作用,夯实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中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理,统筹考虑并进一步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职能作用。
管理职能:新时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流域管理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涉及黄河文化的事项  
黄河保护法指出,要组织开展黄河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加强对古河道、古堤防、古灌溉工程等水文化遗产的保护,统筹黄河文化、流域水景观和水工程等资源,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第十二章对水文化遗产保护、治河技术成就展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黄委作为流域管理机构,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内的水行政主管职责,需要在涉河事项管理过程中纳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是   对规划审批或在建涉河工程加强黄河文化方面的设计指导,   对已建工程加强黄河文化价值评估与宣传,挖掘水文化底蕴。   在水工程建管全链条中,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价值评估标准体系。
二是   加强对古河道、古堤防、古灌区、古渡口、重大决口堵口遗迹等水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管理,   建立黄河流域重大涉河工程水文化数据库系统和展示平台,实现对重大涉河工程水文化内容的在线查询。
三是   创新“互联网+科普”、新媒体等方式,   探索黄河流域水文化传承弘扬新途径,   探索“工程—文化—治河—生态”等多要素融合的新模式,在公众宣教中更好地弘扬黄河流域水文化。
社会职能:流域机构是黄河代言人,在推动黄河文化尤其黄河水文化、治河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河地融合、产学研整合、社会公益与产业经济结合  
维护黄河健康生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流域机构的使命担当,需要通过河地融合、社会经济多元投入、公益科教产业项目多维发展等途径实现。
一是   打造河地融合发展品牌,统筹流域与区域,   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在防汛、水行政执法、河湖长制管理、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推动河地融合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赋能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二是   探索黄河文化与水工程、水景观多元化、产业化发展路径,   持续打造沿黄生态廊道,生动直观展示黄河生态风貌。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使水利工程、河道沿岸成为人们旅游观光、陶冶性情的好去处,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   推动黄河文化尤其是黄河水文化、治河文化与科普教育、公共服务等深度融合,   高质量建设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出版一批弘扬黄河文化的书籍刊物,制作一系列反映治水历史、展示水利人精神的视频短片,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黄河、亲近黄河、保护黄河。
宣传职能:流域机构是人民治黄的主力军,弘扬黄河水文化、治河文化需要统筹考虑学科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黄河研究是一个社会性的课题。黄河问题跨省份、跨部委、跨学科,流域机构要协调统一各方力量,实现黄河治理保护的总体规划和部署。
一是   加强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探索推动“黄河学”研究。   人民治黄开展以来,流域机构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大规模研究工作,有效解决了一系列治黄技术理论与生产实践重大关键问题,为“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流域机构要运用系统思维,把黄河问题作为一个综合体来研究。在顶层设计层面,统筹考虑黄河水系治理保护、黄河经济区旅游带开发、黄河文化研究继承和弘扬,建立跨部委联合工作机制。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立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向,整合不同省区、不同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的力量,共同推进黄河问题系统性研究。
二是   加强品牌建设。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水文化、治河文化是黄河文化的起点和核心,需要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批黄河水文化品牌,制造热点效应。如适当扩建和新建一批黄河文化博物馆,系统展示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选拔一批黄河水文化传播大使,向中国、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流域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应该加强对黄河文化尤其是黄河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研究支撑作用, 建立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重点开展黄河水文化和治河历史研究, 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助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流域科研机构在黄河文化建设方面的定位及举措

黄河文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经济建设是同步一体的。   新阶段黄河治理保护与管理既要解决水问题,又要协调流域区域和城市、城市群的问题,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协调并进。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传统文化复兴、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与这些现实需求是契合的,是实现沿黄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提升流域综合管理能力。
按照《中共黄委党组关于印发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方案的通知》(黄党〔2019〕78号)要求,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黄科院)要成立黄河文化研究机构,对黄河流域骨干水利枢纽等重大治河项目开展文化评估和设计。
作为流域科研机构的重要代表,黄科院(内设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了相关黄河文化建设实践。   依据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水利科研创新需求,制定了“智河”总体发展战略,明确了黄河流域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程安全与风险防控、智慧水利与黄河文化六大学科集群,组建了黄河文化研究团队,在黄河文化研究方面将立足流域管理智库支撑、水文化建设技术服务、科研特色文化品牌三层定位,持续发力,打造黄科院“智河”文化“七个一”工程。
主要举措包括:   对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标,发布黄河蓝皮书,为黄河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提供智库支撑;制定适应黄河的涉河工程水文化价值评估标准,打造基于App或网络平台的可视化、交互式文化河图,为黄河水文化建设管理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打造“模型黄河”研学基地和研学中心,以黄河水利科技文明为主轴出版科普丛书及“黄河科学家谈黄河”“黄河博士讲黄河”等系列慕课,围绕流域科研机构特色优势开发系列科普产品,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黄委要发挥对黄河文化、治河文化管理的主动作用,与流域各省区建立有效的文化沟通协调机制;流域科研院所要发挥智库作用,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制度办法和标准体系研究,助力黄河文化繁荣发展,为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凝聚智慧力量。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 万条内容 · 18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2006年—2018年渭河流域径流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

自   1999   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渭河流域径流情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研究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   62   个水文站   2006-2018   年的实测径流数据,采用径流历时曲线法(   FDC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