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成渝“双城记”的展陈之道

成渝“双城记”的展陈之道

发布于:2023-05-31 09:21:31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导读

为全方位、多维度展现成渝大地的自然历史、人文脉络,双城经济圈协同共建及发展规划、区域和谐共融的实际成效和惠民成果,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承办的“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联展”已于2023年2月14日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一楼多功能展厅对外开放。本文从双城双联展的内容策划、方案设计、展陈效果等方面阐述成渝“双城记”的展陈之道。


本文字数: 6910字

阅读时间: 21分钟

     


作者 | 秦海田 杨蕗羲,向康

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2020年1月3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川渝两地携手巴山蜀水,共绘美好蓝图。为全方位、多维度展现成渝大地的自然历史、人文脉络,双城经济圈协同共建及发展规划、区域和谐共融的实际成效和惠民成果,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承办的 “双城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联展” 已于2023年2月14日在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一楼多功能展厅对外开放。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从 内容推演,展陈空间、参观流线、平面设计 等方面全程策划展览;通过 “双城迹”“双城计”“双城绩” 三个展示单元,让市民朋友感受到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的新气象。同时,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两地“一号工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值此,本文从双城双联展的内容策划、方案设计、展陈效果等方面阐述成渝“双城记”的展陈之道。


 



成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和自然生态资源,产业基础坚实,国土空间规划趋于成熟,区域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已在文化、经济、旅游、基建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未来进一步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已有很多规模相当、性情相似的城市,采取联合展览的方式展示双城风采。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自2005年“城市,开门!”而起,成为全球首个以城市和城市化为固定主题的展览。此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京沪双城也推出了“跨越时空的红色轨迹——京沪百年双城记”。正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也协同川渝有关单位部门,组织策划了一场关于成渝双城的展览,希望人们从中找寻成渝两地共同的城市记忆和基因,建立起情感的凝聚认同,唤起对于双城的深入认知,为联动的城市寻找到更好的通往未来之路。


 


# 1

文案叙事之意:成渝双城展是一段意犹未尽的故事


内容推演,大道至简。


在策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联展”初期,策展团队借鉴哲学三问的思考逻辑,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宏观角度,对此项国家重大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读,强调内容的严谨和准确性。然后,将内容逐渐推演向艺术化与象形化的文案,以形写意,颇具韵味。最终,综合衡量展示语言的故事化与通俗化,书写出 成渝三“记”(“迹”“计”“绩”) 的双城故事。


 

(一)哲学三问


何谓成渝?


首先明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其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国家重大战略的七大重要举措之一。成渝地区依托于国家战略的推进与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从农耕文明的历史走势到现代社会的演进浪潮,无不彰显着成渝地区协同共进谋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何以成渝?


再者,为什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位呢?纵览全局,成渝两地位于国家版图“中心点”;纵悉山河,成渝地区宛如自然资源“聚宝盆”;纵观古今,成渝地区共成巴蜀文化“双子星”;纵寻史迹,成渝地区在国家重大转折时期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可谓国家战略安全“大后方”,得天独厚,浑然天成。


何为成渝?


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肩负着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经济发展、高品质城镇建设、高颜值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时代使命。成渝地区为构建全面开放的国土空间格局和拓展参与国际合作的新空间带来了重大契机;为构建高质量的产业空间和支撑设施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完善高品质的宜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供了新动力;更推动了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


 


 

(二)意象三形


基于规划视角对国家战略的理解与分析,受启于“共饮一江水,思源头而陇万流汇于一处”,策展团队初步设想将展示文案归纳为源、流、汇三个单元,以形写意,寓意为:关起巫山峡,巴蜀汇聚是一家。讲述成渝双城共生共建共融、来往聚合、源远流长的故事。


“源”,水流之本也


行江出峡,源远流长。亿万年来,古巴蜀湖,陆浮海退,唱和时间史诗;在巴在蜀,山水造化,聚利成宝,尽显自然伟力。在与自然万物顷繁互动中,巴渝先民敬天法祖、开荒成田,驯兽牧畜,蒸土筑城,生作在兹。古蜀巴国,蜀崇文,巴尚武,人文其始,教化其终。先秦潮源、汉风醇厚、唐宋兴盛、近开民智,现启时代之序。可谓上承千年文隽绵延,下启时代脉动致远。展览中娓娓道来成渝地区的自然资源本底与历史文化渊源。


“流”,集涧成溪也


集涧成溪,聚溪以成江海。巴渝大地历程数千载的积淀与传承,在与自然万物的一次次对话互动中,历代先民不断更新对环境的认知,协调与周边地域文化的辉映互鉴,让巴渝文明之流穿越千年,与未来相见。此章中聚力展示双城驱动,区域提升;规划宏图,经济之围圈大;献呈良谟,文明之时政兴。


“汇”,拢万流于一处


巴渝大地,汇东西之精粹,集万古之风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顶层设计。展览中奋力书写三年实践:成渝两地既根植于传统,又生长于当代,坚持双核引领与区域联动,通力合作推动各项部署落地落实、成势见效,可喜变化汇涌巴蜀大地。


 


 

(三)成渝三“记”


以形写意讲述故事富有文墨古韵,不乏抽象艺术之美,但展览更求雅俗共赏、深入浅出。“成都东进,重庆向西”,两个平行世界正在交融。最终,展览通过 “双城迹”(历史中的成渝)、“双城计”(未来的成渝)、“双城绩”(规划建设成效) 三个展示单元,搭配特设的三个番外主题展,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成渝地区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展览中无处不提到:“从古至今,从巴蜀到成渝,一衣带水、地缘相亲、历史同脉、文化共源,先后发祥,贯穿中华文明至今。如今成渝两地沿交融互鉴、融合发展、共生之路不断演进,协同共建基于人民福祉的经济发展、制度体系和文化成果。”


“迹”,足迹也


冰川消融,夹着岩石泥沙而下,经百万年冲击,终成平原。岷江、沱江穿城而过,江野千里,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百川向东,汇于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一座半岛绕水而生,因江而兴。名城危踞山岭重丘,错落有致,是谓山城。历经岁月的沧海桑田,巴渝大地共育出自然资源“聚宝盆”。与此同时,古巴人与古蜀人相向而行,代表长江上游大河文明的“巴文化”和代表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蜀文化”,逐渐汇聚融为一体,形成“巴蜀文化”。透过“双城双联展”穿越时空,回溯历史中的成渝。


“计”,远谋也


从历史中走来,成渝地区在我国重大转折中屡屡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如今,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两地推进产业合作和区域协调,共建成渝世界级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持续优化的同时,两地正在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以形成 巴蜀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展览此章通过战略地位、战略演进、未来成渝三大板块,展现了成渝地区逐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和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


“绩”,成绩也


成渝两地不断携手深化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共唱“双城记”,共创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展览通过成渝一盘棋、成渝一小时、成渝一卡通、成渝一条心和数读成渝五大板块,展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效。


“番外”,衍生也


策展团队同步策划了番外主题展,以补充配合主展线,完善内容的同时更烘托氛围。“番外篇”分别展示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发展的过程中,川渝之间互动回应的时间长轴;记录着一年一批的重庆选派赴川挂职(顶岗)干部工作队,踏上唱好“双城记”建设“经济圈”征程的故事;还展现着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四川办事处(驻川办),把握、谋划和推动两地多领域全方位合作,使大批合作事项加快落地见效的使命与决心。


 


# 2

方案设计之理:成渝双城展是一次时空交错的邂逅


展,陈也;览,观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联展”除了做到展示文案雅俗共赏之外,展览如何更好地动态服务参观者呢?不同的展厅节奏对应不同的处理手法,这些都关乎展览的叙事节奏:起承转合。策展团队已经从微观层面,即内容组织上,划分了上中下层级和大中小维度;宏观层面再次挑战着策展团队在整个展览全生命周期中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创新能力:协调各方资源、构想空间设计、深化平面设计、嵌入实物展品等。


展馆与展厅的概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联展”落位于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一楼多功能展厅。展馆屹立于两江交汇的山水城市风貌之中,多功能展厅恰为展馆重要参观流线上的途经点。整体布展空间长20.1米,宽23.2米,共466.32平方米,可用高度3.5米,共三个出入口。


 


灵感与设计的交互


在空间设计层面,策展团队组织协调策划文案与空间设计节奏的一致性,把控叙事逻辑与空间构成、曲折、明暗或起伏的关联性。团队调研分析了展厅的内外空间格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展厅条件深化布展设计。参考展览馆外立面设计取“起”字意,呈“之”字形的抽象化艺术表达,展厅也定调为简约大气风格,内外统一,有艺术感和层次感。团队在概念方案之初,捕捉了展示文案中的关键词,如“城市格局”“山水营城”“巴山蜀水”等,引发了很多设计思考。


成都, 方城形制“义理秩序”的营城方式, 使得城市形态呈网状延伸,网格之间,里坊街巷。汲取灵感后,策展团队尝试用阵列感造型进行空间设计,利用展架展面的构成关系让空间延续,在空白或无序的空间当中形成一种有序的阵列关系,引导观者按照流线捕捉内容。四方围合、多排矩阵:以铺陈的网格线将方形切分开来,俯瞰空间平面时,形成很有气势且规则的二维阵列,通过整齐统一的视觉语言,塑造出空间的仪式感。


除了在空间平面布局上提取成都平原的营城缩影之外, 山城重庆 “象天法地”多维立体的空间层次 也极具魅力。山中之城,城中之山,抬头仰望发现空中是穿梭于钢筋密林间的索道、轻轨、立交桥,在建筑之间,空间桁架连通起了城市。有别其他的平原城市,山城容许了更多维立体的可能性,打破了对城市秩序的固有想象,任由身处其中的人去探索。展览也不该把成渝地区的过去与未来拘泥于方寸之间,展陈空间也可形成更多展现城市层次的立面变化,模拟山城起伏错落的城市天际线,用空间的起伏变化节奏暗喻城市发展的无限可能。


 


脚手架模数的组装


空间平面的网格状延展与空间立面多层次起伏的纵向延伸使展厅空间初现设计雏形。在有限的空间内,层次感丰富、阵列感强的搭建之法,不禁让人联想到川渝地区历史悠久又灵活多变的经典建筑结构——穿斗与吊脚楼。柱枋长短自由变化,因地制宜,展架亦可借鉴。参考规划馆外立面的大屋檐,由不规则曲面铝板组成,再通过参数化设计建模搭建而成,展厅内部也可用现代方式演绎传统建筑美学。团队最终选择了脚手架组装模数,自由搭建展架。既有方形矩阵,又显错落有致,自由拼接组合,巧妙地融合双城各具特色的营城特点。


展架材质现代、结构灵活,高低错落,增加了展面间的穿透感和自由感。方格之间,偏向扭转:将展架网格整体旋转45度。此举巧妙地将展架展板的主视面朝向展厅入口,进场留白形似序厅,使空间格局更加合理有序。丰富的展示内容层层叠叠,犹抱琵琶半遮面,有待观者探寻。虽履平地,如置身“平原”,但穿梭探秘,宛若“半山间”。再将此展内容文案的三大单元(六个板块)放置到展厅空间的六大展架中,进一步深化空间桁架(脚手架搭建)与参观流线。


 


空间与流线的交织


进入展厅前,主题形象墙揭开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联展”的神秘面纱。厅内左侧便是开篇的前言概览,辅以双城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沿着六组主展架的“之”字形迂回流线,前三组便是“地理同源”和“文化同脉”单元,带观者纵览“天造地设,大地史书”,瞭望“巴山蜀水,千里画廊”,珍惜“自然资源,聚宝盆地”,洞悉“历史沿革,文化脉络”,品位“山水营城,古道聚落”。展架四、五则涵盖了“双城计”单元中“战略地位”“战略演进”和“未来成渝”等规划部署。展架六专项展示了成渝双城规划建设与深度合作的“双城绩”成效。参观完主展区,沿展厅侧墙,则是“重庆赴四川挂职干部工作纪实展”“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川办工作纪实展”和《蜀川胜概图》。临近观展尾声,留言墙开放给市民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双城记忆。


 


城市与色彩的浸润


白色素墙,阵列秩序与错落起伏融入其中,借空气、光线、温度塑造出了流畅契合的空间。策展团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空间设计与展示内容的高度协调,而此时的设计方案仍缺少浓墨重彩的那一笔,就像大海缺少了蔚蓝的底色。我们从成渝双城的城市主色调中提取了极具代表性和高级感的“巴山青黛色”和“蜀水碧秀色”,经过多次试色尝试,进一步提纯形成了“山清水秀美丽色系”,作为合理又符合调性的视觉系统主色调。


展览色彩设计贯穿全场,强化了记忆度和场内视觉导向性。透过纯白与点彩的穿插,使艺术与观感交互,让展厅更加空灵通透,精彩纷呈,整体风格低调而不失温度。在具体的展面平面设计中,团队结合每个单元的主题,融入主题色系。运用形象思维,对版面内容的设计元素进行提取、优化和组合,塑造出能够鲜明地表达出主题思想和内容的美学效果。同时,基于对平面设计各类型处理手法的理解,在灯光运用上,射灯、漫射灯、灯光角度,色温3000K或者4000K之类的考量,以对人流量和个体注意力聚散产生积极影响。


 


文化与个性的对比


在展示设计时,除了对空间叙事的整体把握,还要秉承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基于对每一版块主题的深入理解,辅之以精妙绝伦的实物展品、多媒体视听效果,增加展览的趣味性,让观众享受一场视觉和想象的盛宴。漫步于“双城记”展厅的“之字回廊”中,踱步于错落的展架前:萤石锶矿等天然原石,见证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彰显着川渝地区震撼心魄的自然之美。自然资源聚宝盆地浑然天成,以山峦为耳,以逝鸟为目,听过蹄音哒哒,慢送云卷云舒。蓦然回首,夏布的粗犷、蜀绣的细腻,质朴素净与典雅秀丽的美感贯穿全场,传递出清新雅致、自然本真、富有温度的美学体验与文化记忆。非遗展品将匠心工艺和非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带观者领略川渝大地的别样风情。


“拉起纤藤,哟!以!嘿!闯风雨哟,嗨嗨!哪怕路险,哟!吙!嘿!”细细聆听,隐隐传来的是江上余声——川江号子,“遗”脉相承的好似世代川渝人民的生活,无论是酸楚,抑或是甜美,都离不开这样的声音,更离不开这样的精神。在展厅中唱起三峡人的传统歌谣,感受历史人文和电子信息时代的美妙碰撞。成渝双城,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奋力奔去,来去往昔,精美的折纸建筑,创建了一种诗意的链接,引发观者对双城生活和城市风采的无尽想象。可望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烫山城火锅看两江汇流,“勒”就是山城。漫步武侯祠,怀想三国事;宽窄深巷子,惬意游锦里;拜水都江堰,向道青城山;这厢陈锦茶铺闲来无事,那厢徐徐晚风一吹过南桥的初夏,“Zer”便是蓉城。


 


# 3

展陈宣传之效:成渝双城展是一次不期而遇的约定


通过空间、平面、展品等综合设计考量,策展团队希望完整地表达策展理念和设计思考。每一样展品、每一处声响、每一帧画面,皆是思维的载体,些许展品还可作为历史存在的重要见证。朴素、淡雅、柔和、粗犷等艺术风格,亦可和谐地融入相应的展区之中,这种丝丝入扣,环环相结合的层次感,更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需求与感官刺激,形成一种整体的空间效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联展”隐于闹市,整体调性是简约工业风与古韵流转的强烈碰撞。空间中盈满流动且不失静谧的天然力量,山清水秀色系在一定的城市背景下为公众预备了纯粹的自然品格和文化视野。当面对双城双联展中各个设计元素体悟提取与审美感知时,观者能够有效地经由亲近展览展示而建构起对双城文化的强烈共鸣。策展团队也完成了将视觉艺术转化为可感知的语言,营造出一个崭新的充满艺术感的城市微客厅,将每一位观者带入一个瞬时移动审美场。


开展期间,四川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人民政府驻四川办事处、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发改委等代表团也莅临参观。观者纷纷感叹千百年来,成渝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地域相邻、历史同源、文化一脉,表示要延续“川渝一家亲”。按照两地党委政府的最新安排部署,双城经济圈建设更是成为两地的“一号工程”,成渝地区将继续加强沟通协调、双城双联、交融共生,切实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协同水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双联展”不仅只呈现一场精彩的城市临展,它更希望为成渝地区合作共进提供一个循环流动的展示舞台,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追溯双城渊源、感知双城变化、迈进时代新章的机会。双城已走向双联,在未来,伴随着双城合作的不断推陈出新,成渝地区也希望迎来专属的双城双年展,即每固定周期举办关于双城双联发展与市民生活美学的盛会。双年展将滚动记录双城的发展历程,为整个城市的文化景观带来改变,多元探索,深耕不辍。


展览的意义不仅是一场展示,更像是一种思考方式和情感链接的媒介。有人慕名而来,有人不期而遇,观众与展览的相遇是一次极有缘分的邂逅。展览的呈现或许无法用单一的语言文字取代,理解与共鸣往往产生于眼睛和心灵之间,超越任何语言。那一束灯光,一个说明牌,一幅画面,一版留言,抑或是展览途中来自不同地方的观者的轻言细语,都显得独特而珍贵。成渝“双城记”,兜转之间,应了多少人的家乡情。留言墙是我们为市民准备的仪式感,是我们为热爱的城市送上的别样祝福。


“川渝一家亲”


“力争双一流!”


“加油,重庆!”


……


属于成渝地区的“双城记”,双城融而万物生。展览尾声,策展团队以狄更斯《双城记》的句式,写下了这样的成渝双城:


“这里是现代繁华都市,这里也是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高山深谷,这里也一马平川


这里是火辣之城,也是温柔之乡


这里个性鲜明,却也开放包容


一则东进,一则西行


正踏上崛起之路,正走向开放之门!”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3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俄联邦国土规划统一文件的实施法规》

  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部将制定《俄联邦国土规划统一文件的实施法规》   4月20日,俄联邦经济发展部长马克西姆·列塞尼科夫   (Максим Решетников)   参加地方自治政府   *   发展总统委员会会议。会议的主题之一是自治地区空间发展方向。经济发展部代表提出,空间发展决定着环境质量,同时也是人们生活和政府引导市场的基础。空间发展要以国土规划为基础。国土规划作为一种机制,能够充分考虑到各种产业的优先发展,并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部长在会上提出,在自治地区一级编制国土规划是最困难的,因为这一级地区政府在编制规划的同时,需要考虑到联邦和区域(联邦主体地区)的国土规划规定。此前,总统曾提出简化国土规划文件编制程序,减少规划文件成果数量的指示。马克西姆·列塞尼科夫提请与会人员注意,国土规划文件涉及国土发展规划相关的完整信息内容,因此它的编制与协调过程也非常复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