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新鲜事 \ 浙大院徐铨彪:给土木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浙大院徐铨彪:给土木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

发布于:2023-05-29 09:26:29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新鲜事 [复制转发]


引言

“如果说建筑师追寻着情与理、技与艺、形与质之间的微妙平衡,那么土木工程师也应该追求力学与美学、力学与成本、力学与工艺之间的多维平衡。土木工程创新精神的体现,应该是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跨度、更强的材料、更平衡的技术。”


本期受访嘉宾:

徐铨彪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副总工程师

1

缘起土木——无心插柳

1992年春天,家乡的桃花开的特别旺盛,空气里都充满着土木的芬芳。我的家乡,拥有七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的小县城—— 建筑之乡东阳 ,街里坊间日常谈论的也都是全国各地的建筑讯息,仿佛命中注定,作为“小镇做题家”的我就是要与土木工程结缘。我年龄比同届同学小2~3岁,从高一开始连续参加了三年高考,遗憾的是始终没能叩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大门。1992年高考时,我填报的所有院校的志愿都是计算机专业,可最终阴差阳错调配到了土木系,当时虽有万般不愿,但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猝不及防,又是那么冥冥中注定,自此开启了我与土木工程相知相守、不离不弃的人生新征程。

 

▲  青涩岁月

进入大学后, 意想不到的是我竟然对无比枯燥的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最初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再到弹性力学、塑性力学、计算力学、断裂力学,力学的内涵和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我——牛顿构建了经典力学,拉格朗日引入广义坐标,泊松用冲量分量形式表示分析力学,欧拉开创了连续介质力学的先和,哈密顿将分析力学进一步推向高峰……灿若星辰的前辈们孜孜追求的伟大精神也成了我坚实前行的动力。由于力学科目成绩算得上优异,我作为土木系的学生却到力学系拿了个“钱令希力学奖学金”,在当时也算是比较稀罕的事儿。

帕斯卡尔说:“ 由于空间,宇宙囊括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囊括了整个宇宙 。”通过力学学习也让我学会了更多的人生思考,超静定结构让我们感悟到多余常常并不多余;塑性材料破坏四阶段—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提醒我们人生要有韧性;弹塑性变形告诉我们好男儿要能屈能伸;疲劳破坏又让我们觉得简单的事情往往并不简单;外力与内力相互作用警示我们自身要修炼内功,注重平衡,生活中不能发生强度破坏、刚度破坏和稳定性破坏 。我们可以借鉴力学上的基本原理为人生做一些参考和指引,从而更好地筑建自己的人生大厦。

当力学的拉、压、弯、剪、扭概念与石、木、砖、水泥、钢材、索等材料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相识相遇,土木工程开始了它的前生今世,并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脊梁。我也沉醉在从砌体结构、木结构再到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空间结构的学习中,宙斯神庙、都江堰、赵州桥、故宫、鸟巢、哈利法塔;伽利略科学家的悬臂梁、斯密顿工程师的石灰、亚斯普丁石匠的波特兰水泥, 土木工程在我心中既是历史、人文、地理,更是科学、技术、工艺,不同的历史人物在这里穿越时空,不同的学科在这里交叉融合、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涛涌波襄

年华不负,2002年,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我的十年求学生涯却要结束了, 在西子湖畔老和山下的求是园拿到了博士学位 。虽然青春留不住,但也留下很多难忘的瞬间,久久标刻在我内心深处——些许是生活中的感动,些许是学习中的惊喜,更多是老师们的谆谆告诫, 特别感谢求学期间赵国藩院士、宋玉普教授、金伟良教授、严家熺教授等老一辈优秀学者对我的指导 ,他们渊博的学识、严谨求实的学风、忘我的工作精神以及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我树立了工作和生活的典范,并永远是我学习的楷模。我一直深深铭记他们的教诲,并将它带到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使我受益终生。

2

情定土木——命中注定

毕业后的工作抉择自然而然,考虑到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学科,与实际工程相伴可能不容易“疲劳破坏”,因此没有过多的思虑就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这里的工作环境和我学生时代没有改变,还是在那么美丽的校园里,还可以“产学研创”兼顾,在工程设计的同时能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感觉一切都这样顺理成章。但是工作后接手的 第一个项目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做设计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犹如黄檗禅师的当头棒喝

清楚记得是舟山的一个大剧院项目,当时的院总工程师裘涛教授让我每一榀框架每一根梁都要画立面详细配筋图,计算都要采用手工理论计算复核,在那么紧张的设计周期内要完成既定的任务压力山大,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伴着杭州凌晨四点寂静无声的寥落星光回到宿舍。 当时其实很不理解,明明平法制图和软件计算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却要化简为繁 多年以后的某个下午,终于读懂了裘总要求我凝聚自己的宇宙 为成长的每一步打好地基、插好路标的良苦用心。

 

▲   初入职场

 
 
 

▲  设计处女作:舟山文化艺术中心

时光流年里,一树一树的花开,轻轻来,悄悄走,不惊不扰于无声中, 平凡的工作中青春易逝,仿佛一眨眼,已经工作二十年 。项目一茬茬辞旧迎新,技术一点点创新迭代,人员一代代薪火传承, 承蒙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院总工程师干钢研究员、肖志斌研究员一直以来的教诲 ,前辈们求是创新、严谨细致、勤奋务实的工作方式,总是我学习的榜样,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由于身处高校设计院,与学院的土木学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因此在 工程设计的同时还需兼顾教学和科研工作 。工作二十年来,在装配式建筑和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技术研究、新型预制桩成套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以及建筑绿色减碳技术等工程设计和科研领域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 新型混凝土预制桩研发及工程应用

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及其他沿海地区存在着大量软土地基,其含水量高、承载力低、压缩性大, 如何对软弱地基和不良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一大难题

从2004年开始,有幸在龚晓南院士和干钢大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当初的懵懂到参悟,从不断遇到困难到逐一解决困难,从不断的试验失败纠结中到改进技术措施后终获成功的喜悦,10多年来我们研究团队对新型混凝土预制桩成套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以及软弱地基处理方向进行了持续探索, 共承接了研究课题20余项,编制了行业标准1本,省标准1本,国家标准图集1本,省标准图集15本,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新型混凝土预制桩研究团队标准编制及获奖情况

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要体现其价值必然离不开成果转化,工程推广应用是其最终的归宿。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接头可靠性差导致抗拔能力不足、抗震延性和抗侧能力弱、挤土效应明显等弱点,从2004年编制完成浙江省规程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规程》 开始,与国内大型预制桩生产企业合作,从改变桩基外形、调整桩身构造、优化连接接头、改进施工工艺等角度出发,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计算数值分析、力学试验、工程试点和现场跟踪检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研究团队相继创新研发了增强型预应力混凝土离心桩、机械连接和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实心方桩、弹卡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H型护岸桩、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钢绞线桩等一系列10余种新型混凝土预制桩以及相应的可靠连接接头, 为混凝土预制桩在软土地区的推广应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相关的新型预制桩生产企业创造每年数十亿元的产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驱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2019年在《建筑结构》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大会做了《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的研发和工程应用》的报告,同年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高校分会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上做了《新型预制桩的研发和工程应用》的报告,引起了国内众多同行的关注。

 
 


 

▲  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方桩试验情况

 

▲  第四届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作交流报告( 点击此处观看报告

2 地基处理 

中国杭州菜博物馆

2009年,杭州市决定在西湖疏浚淤泥库区的江洋畈公园内建设杭州菜博物馆,该项目的建筑方案由崔愷院士操刀,施工图由我院完成。 作为结构和岩土专业负责人 ,经过现场踏勘,发现该建设场地内十年来吹填了大量的西湖淤泥,尚未完成自然沉积固结过程,人员根本无法在场地内正常行走,更不用说工程机械进入场地内施工。

经过与龚晓南院士团队反复商量,刚好把龚院士的复合地基理论和软土地基处理的 创新方法之一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方法 应用到该项目中,后续勘察成果显示该场地淤泥堆积深度从7~30米不等,总计约100万立方米,场地内淤泥的含水量高达249.2%,泥炭含量28.5%,场地的土壤结构极不利于建筑物的建造。我们通过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方法对场地进行了地基处理,处理过程中对场地的地表沉降、土体水平位移、膜下真空度、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以及排水预压出水量进行了大量监测。

处理前后场地最大累计沉降达到了1831mm,平均固结度约为78%,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含水量明显降低,抗剪强度显著提高,地基承载力由加固前的5kPa提高至30kPa,地基承载力大幅提高, 全过程监测结果表明本工程采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方法进行地基处理的效果非常好 ,并顺利完成了后续桩基础、地下室开挖、主体结构等施工, 该项目由于对废弃场地进行了有效再利用,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获得了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  中国杭州菜博物馆项目实景

 
 

▲  中国杭州菜博物馆项目地基处理现场

马尔代夫某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

2020年,国内某央企工程总承包的“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马尔代夫某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油库区的三个航煤储罐在建成后发生了一系列不均匀沉降变形, 导致罐体的倾斜和平面外的变形,未来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 。该单位找到我们及龚院士团队进行技术咨询,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通过综合调查发现该项目油库区场地表层大部分区域存在人工回填形成的珊瑚细砂地层,地下分布有礁灰岩地层。场地内人工回填的珊瑚砂层主要为松散状态,局部表层经天然固结及人工碾压,为中密~密实状态,回填厚度不均(3.2~6.9m),场地内的礁灰岩具有密度轻、多孔隙、强度各向变异显著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特殊结构性和不均匀性。同时,受珊瑚礁生长地域生态环境的变化,礁灰岩也具有不同的地域属性;即使在同一礁岛区,受珊瑚礁生长的沉积历史环境、沉积相带演变,珊瑚礁灰岩的结构性、粒度组成、胶结程度也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人员针对航煤储罐沉降及罐体变形问题 ,采用现场调查资料、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分析(采用Plaxis和ABAQUS)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分析了航煤储罐不均匀沉降及罐体变形的原因,对罐体基础的长期沉降进行了预测,揭示了航煤储罐不均匀沉降及罐体变形的机理。根据分析结果和揭示的机理,对现状下的航煤储罐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包括模拟现状油罐在运行状态下的安全性评价、锈蚀耐久性分析等,并 提出了相应的加固技术处理措施,技术咨询成果得到了德国第三方专家咨询团队的一致好评,经过处理目前该机场已经交付外方正式启用

 

▲  地基处理技术路线框架图

 
 
 
 

▲  航煤储罐数值分析结果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及性能提升研究

建筑运行和建筑建造阶段碳排放分别高达我国全社会总碳排放的22%和16%,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减碳,是实现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是当前国内外建筑领域极具潜力的全生命周期低碳技术体系,自2016年国务院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以来,装配式建筑与绿色建筑、智能建造互相融合、协调创新发展,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自2015年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了一系列装配式关键技术创新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包括预制构件之间钢筋连接性能提升研究、不出筋叠合板底板、凹槽拼缝连接叠合板底板、自保温叠合楼板、先插法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新型装配式混合结构体系等。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承接了研究课题8项,共授权发明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7项,完成知识产权成果转化3项

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方面,研发了先插法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解决了竖向构件钢筋常规连接安全性不足等问题,该体系具有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临时支撑量少、竖向连接安全可靠等特点,适合在住宅建筑中推广应用;研发了不出筋和凹槽拼缝连接叠合板底板,解决了出筋叠合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产效率低、构件运输难、施工难度大、综合费用高、浇筑质量差等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研发了自保温叠合楼板,把楼板的保温层做在叠合结构层内部,提高了楼板的保温性能,夹心保温板符合建筑工业化和双碳政策要求,能够提高建筑品质和施工效率、降低碳排放量和综合工程造价等;装配式预制构件之间的钢筋连接是建筑工业化推广的技术瓶颈,研发了双套筒钢筋连接和插杆式快速连接装置等新技术,该技术具有施工方便快速、安全可靠等特点。

 

▲  自主研发的先插法预制剪力墙

 

▲  先插法预制剪力墙抗震试验

 

▲  不出筋叠合板试验研究

 

▲  凹槽拼缝连接叠合板设计

 

装配式钢结构和混合结构体系 方面,在肖志斌总工程师的指导下,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各自优点,研究了装配式部分包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PEC)和装配式混凝土-钢梁混合结构体系(RCS),并将 装配式PEC组合结构体系应用于我院紫金院区办公楼 中。该楼以“工业化也有诗意”为设计理念,塑造了灵活的建筑空间;外立面采用3种模数的装配式构件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创造了既理性又充满律动的立面形象;立方体通高大厅,使用688块统一模数尺寸标准单元,通过控制铝板穿孔的翻起角度不同来控制室外光线的进入效果,达到光影斑驳的竹林空间意向。 采用全专业数字化BIM技术贯穿于设计施工全过程,该楼预制率86.5%,装配率96.8%,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获评国家AAA级装配式建筑兼三星级绿色建筑,也是2019年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项目 。该楼采用的装配式设计和建造方式有效减少了碳排放,生产建造阶段每单位平方米碳排放283kg,相比于传统施工方法减少了47kg。

研发了翼缘深入楼板的缺口钢梁,在保证钢梁强度和刚度不变的前提下,把钢梁嵌入楼板之中,提高了建筑的净空和品质;针对当前农村自建房的质量、安全问题,研究了轻钢结构在农村建筑中的应用,利用固碳、环保的废弃竹纤维形成保温性能良好的竹纤维混凝土,把竹纤维混凝土和轻钢骨架相组合,形成保温、结构一体化的轻钢农房建筑。

 

4 大型复杂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土木工程的创新点也许是更高的高度,也许是更大的跨度,也许是更强的材料,重大项目可遇不可求,因此 我在平时更多的还是关注如何在普通项目中做出一些并不普通的创新。

2018年负责的 绍兴龙之梦大厦 ,是一个超限咨询项目,主楼地下4层,地上71层,主楼高度283.8米,为绍兴地区第一高楼。 项目业主强调结构体系选择要重点考虑经济性和施工便捷,经过多方案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最终主楼采用了混凝土核心筒-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混合结构体系。

该体系的创新点在于地面以上框架柱采用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由截面中部的钢管混凝土柱和钢管外的钢筋混凝土叠合而成 叠合柱截面积比普通混凝土柱明显减小、用钢量远远低于钢骨混凝土柱,较之方钢管混凝土柱能更好地约束混凝土以获得更高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叠合柱抗压、抗剪、抗弯、抗扭强度大,抗震、抗火、抗爆、抗冲撞性能好,而且施工方便,经济效果显著。 叠合柱设计理念是综合利用四种(强化、组合、约束、叠合)增强手段,使各种材料合理巧妙地组合于一个构件之中,能有效增加框架柱的延性、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小柱截面尺寸和结构自重,实现优化配置 。叠合柱的核心部分设置钢管混凝土柱,承受总轴力的3/4,并提供主要抗剪承载力;外围混凝土仅承担总轴力的1/4左右,并承受截面上的大部分弯矩。框架梁与叠合柱之间的连接为刚接,梁端剪力通过梁端和节点域处柱的箍筋传至叠合柱,而梁端弯矩所产生的拉力通过焊接于外加强环上的钢筋传递给叠合柱,从而保证节点区弯矩和剪力的可靠传递。

该系统也为整体结构提供了扭转刚度,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提高了结构的冗余度,在地震荷载及风荷载下的结构侧向位移较规范限值富余较多,接近300米高度的结构可不设置加强层,从而避免了结构刚度突变产生的不利影响。

 
 
 

近几年来, 大体量、超长等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从使用角度考虑,业主及建筑师要求不设置伸缩缝,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 大量的裂缝缺陷问题 ,虽然这些裂缝一般不影响结构安全,但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建筑功能的正常使用(如裂缝导致的渗漏水), 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缝问题困扰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我从博士研究生开始,对混凝土结构中的温度和收缩裂缝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揭示了温度和收缩裂缝产生和扩展的机理,并提出了基于裂缝的计算分析方法以及结构设计方法, 研究成果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编制完成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超长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设计规程》

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是 阿里巴巴总部大楼四期工程 ,总建筑面积42万m 2 ,地下室东西方向最大长度近540m,南北方向长度约为255m,均远远超过了规范规定的最大伸缩缝间距要求,建筑功能要求不设置永久缝。我们针对地下室底板、外墙、地下一层楼板、地下室顶板和上部结构屋面板等不同部位,从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出发,本着“简明实用、经济有效”的原则 ,综合运用“防、放、抗”等多种裂缝控制方法, 在材料选择、设计控制、施工养护和使用维护等四个方面采取裂缝控制措施,并采用了十字分隔钢板专利技术 通过综合裂缝控制技术将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内。 项目竣工使用已经两年多,跟踪监测结果数据显示裂缝控制效果良好

 
 
 
 

  地下室外墙十字分隔钢板裂缝控制技术

连体结构 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结构,因其气势宏大,空间利用充分,视觉感官冲击强烈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连接体与塔楼的连接具有较强的空间藕联作用,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受力性能以及破坏形式较为复杂,尤其两个主体结构层数和刚度相差较大时,采用连体结构对抗震更为不利。国内外连体结构的震害表明刚性连接的连接体在地震中塌落的比较少,但一旦破坏塌落则主体结构破坏较严重;滑动连接的连接体在地震中容易塌落,但滑动连接的连接体破坏塌落对主体结构影响小。因此进行 连体结构设计时,须根据建筑布置,重点关注结构扭转效应、连接体自身受力特性和连接体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并采取合理有效的结构计算手段进行科学分析

再一个工程案例是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图书馆 ,由于两个主楼高度和刚度相近,连接体与主体结构采用刚性连接,连接体及主楼连接部分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刚性连接体既承受竖向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又能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协调两侧主体结构的变形,型钢伸入两侧主体结构一跨。 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分析了连接体及连接体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对计算薄弱部位采取了针对性的加强措施,主体设计对整体模型和分塔模型分别进行计算并采用包络设计,项目建成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图书馆建成实景

 

▲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图书馆整体计算模型

 

▲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图书馆连体层结构平面布置图

此外,还有 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的嘉善图书馆、博物馆项目以及杭州师范大学中心区项目均为多塔连体项目 ,考虑到连接体两侧作为支座的几个塔楼动力特性相差巨大,故连体结构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抗震限位滑动支座连接,减少连体结构对主体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限位支座的滑移量满足两个方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要求,支座采取防坠落和撞击措施。连接体均采用了钢桁架结构。

 

▲嘉善图书馆、博物馆三塔滑动连接

 

▲杭州师范大学中心区多塔滑动连接

 
 
 

▲  杭州师范大学中心区连接体及滑动支座详图

3

相守土木——创新无限

近些年来,猝不及防的疫情、房地产企业频频爆雷、土木工程学科热度不如当年甚至有人“唱衰劝退”, 但我看到的却是建筑绿色减碳、装配式建筑、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智能建造、城市韧性和有机更新 等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设计模式在快速转变,对设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行业站在变革的转折点上,又将如何发展和改变?也许是通过创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开始一段迷人的旅程;也许是创新、创造力和同理心共同赋予设计新的内涵;也许是科技创新更加深入,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的能力迅速催生建筑设计行业工作模式的重塑,加快培育壮大建筑设计企业发展新动能;再也许是 设计、施工等建设各方主体的共存、共生、共荣 ,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建筑师负责制等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的优化完善,正是建筑设计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诚然, 变革转型肯定伴随着阵痛,但是勇敢的人能直面困境并做出最好的选择,因为他天性勇敢 。加缪曾说:“我并不期待人生一直顺心如意,但我希望在面对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成为它的对手。 因此 建筑设计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突出“大设计”理念、拓展“全过程”服务、树立“大建筑”思想、培育“大土木”思维 ,在作品赋能、创新协同、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智能等方面培育领先优势,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世界是非线性的,世界正在万千变化,而 作为土木工程师,唯一不变的就是要持续改变、持续创新 。创新的核心在于 持续学习 ,既要学会用 发散性思维去横向联系 ,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交叉融合迸发出更多新的创意和想法,从而拥有无限的进步可能;又要学会用 聚合性思维深度思考 某一个问题,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从而可以帮我们快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土木工程的重要理论依据来自于经典力学中最简单的原理,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 ΣN=0、ΣM=0、P=K△ ,这些公式体现的就是力、刚度、变形三者之间的平衡。 如果说建筑师追寻着情与理、技与艺、形与质之间的微妙平衡,土木工程师也应该追求力学与美学、力学与成本、力学与工艺之间的多向平衡 ,奥运精神在更快、更高、更强后加了更团结,因此土木工程创新精神的体现,我想应该在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跨度、更强的材料后加上更平衡的技术。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土木工程的创新也一定要与时俱进。作为还算年轻的一辈,既要传承好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又要尽最大努力去开拓创新。虽然外界认为土木工程已是夕阳下坠泛红,但我觉得我们只要 坚守初心、充满信心、怀抱爱心、坚定责任心 ,并保持宠辱不惊的耐心,每个土木工程师都会有自我绽放的职业人生。

给土木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我们肩负的职业使命和探索学习的历程永不会停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个人简介

     

徐铨彪 2002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任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副总工程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获得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等资格。

获评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全国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优秀命题专家、西湖区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杭州市十大优秀青年结构师、入选杭州市十大产业企业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浙江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兼任《建筑结构》青年编委、《建筑结构学报》编委,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砌体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持和参与纵向、横向相关课题5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约20篇;编制国家和地方规范、规程和图集等18部,已授权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6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国家标准科技创新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1项;浙江省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有效产业转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在工程设计领域,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或岩土专业项目负责人承担设计项目100余项,项目类型涉及超高层建筑、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大型商业综合体、复杂基坑支护及地基处理等,工程项目共获得国家、省部、市级各类奖项40余项,其中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银奖2项。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结构新鲜事

返回版块

2108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羿射旭:减隔震行业将迎爆发式增长,应如何迎接市场挑战?

导读 近年来,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本刊特设“企业专访”栏目,为减隔震领域企业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以期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科学、规范和有序发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