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施工部署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施工部署

发布于:2023-05-18 09:09:18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根据相关要求国家会议中心要完善设施、提高能力,同时可以考虑规划新的功能性设施。2017年9月,北京市决定将奥林匹克中心区4个地块作为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用地并列为北京市重点工程。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将承担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MMC)功能,用于冬奥会转播且有近10万㎡的场地作为赛事区域。确定于2021年7月将赛事区域移交冬奥组委,待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结束后再次对赛事区域进行改造,最终于2024年1月21日正式竣工。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将被打造成以北京作为中国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支撑节点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北京的重要落地平台,成为增强首都北京核心功能区承接大型国际交往活动的超大型会展综合体建筑。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场地为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位于国家会议中心北侧,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侧,用地范围南起大屯路,北至科荟南路,东起天辰东路,西至天辰西路(图1)。

图1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规划示意

1 建筑概况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总用地面积9.3万㎡,总建筑面积41.9万㎡,其中地下2层(含夹层3层)16.3万㎡,地上3层(含夹层8层)25.6万㎡,建筑檐口高度45.00?m,屋面最高点高度52?m,南北长458?m,东西长148?m。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防火等级一级。

地下二层层高4.8?m,主要用作停车场;地下1层层高7.4?m,主要用作物业用房及功能间;首层层高20?m,北侧为会议区和握手厅,会议区主要用于新产品发布会等大型会议,握手厅未来将作为国际性高峰会议握手合影区;南侧为展厅,主要用于展品展示及体验区;2层层高10.8?m,主要为会议室;3层层高14.2?m,由宴会厅、峰会厅、贵宾午宴厅及空中花园组成。宴会厅将作为国际性高峰会议晚餐宴会餐厅,且可供观看戏剧等国粹表演;峰会厅为主要的高峰会议区;贵宾午宴厅为圆形餐厅,主要供工作午宴使用。空中花园上方为可开启屋面,开启后可与室外连成一体。三层东侧序厅可作为中心区烟火表演观赏区,可眺望奥林匹克瞭望塔、鸟巢等标志性建筑(图2)。

图2 国家会议中心工程效果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主体工程结构形式复杂,地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地上首层为双向平面桁架体系,20?m以下为钢框架–组合抗震墙,二层以上为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屋面为索承网壳结构体系与平面桁架。钢结构用钢量达12.6万t,相当于3个鸟巢的用钢量。

2 工期要求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2018年12月1日正式开工,2019年6月30日完成土方护坡降水节点,

2019年11月15日全面出正负零节点,2020年8月31日完成主体钢结构封顶,将于2021年7月交付冬奥组委供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使用,冬奥会结束后再次进场对赛时区域改造,最终于2024年1月21日正式竣工,工期总日历天数为1?035?d。冬奥会赛前工期十分紧张。

3 施工场地准备工作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周围环境较复杂,天辰东路为市政道路,用于施工的车辆无法长时间停靠,为此在场地东侧设5条运输通道直通塔式起重机下部,作为天辰东路的延伸及拆塔通道,还需封闭大屯北路和天辰西路作为场内循环通道。由于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F出入口位于本工程红线内,与主体工程结构冲突,故需临时封闭F出入口,待主体工程完成后重新开启并进行改造,于冬奥会前完成改造恢复使用,改造后的F口将开设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 内。 由于位于场内的大屯北路下方有51根电缆东西横穿施工现场,长约200?m且无法进行导改,故在现场电缆正上方搭设钢桁架桥进行保护。 钢桥还可作为人员和材料的运输通道; 另在钢桥上设置自动喷淋系统起现场降尘作用(图3)。

(a)

(b)

图3 电缆钢桁架桥

(a)桁架桥位置示意;(b)钢桁架现场照片

4 施工重点与难点

4.1 土方、护坡及降水施工阶段

本工程土方工程量达120万m3,必须合理分配资源、组织规划基坑支护及土方施工,确保在要求的工期及节点内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由于本项目地处奥林匹克中心区,运土车辆必须合理进出场,在保证生产速率的同时不影响周围道路的正常使用。为保证出土速率配备12?m3运土车辆260辆,按现场实际情况增减数量。

根据政府相关文件和建筑行业的有关规定,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交管、环卫、环保、行政执法等多家职能部门联系,争取支持,根据施工要求及时办理渣土运输证、夜间施工许可证等手续,做到合法合规。避免在上下班高峰时间出土,保证交通顺畅。出土车辆由东侧天辰东路进入,由西侧天辰西路经洗轮机清扫后出场。保证进出场车辆不在同一条路上,以避免交通阻塞,出土车辆100%经清理后出场,避免污染道路。

4.2 桩基施工阶段

(1)本工程抗压桩桩长达43?m,属超长灌注桩,钢筋笼长43.1?m,钢筋笼吊放为施工重点。

(2)基坑大面土方开挖至相对标高–12.700?m(预留土厚度600?mm)后进行桩基施工。该标高处土体以粘质粉土、重粉质粘土为主,土体较软,含水量高,不能满足大型机械设备和钢筋、混凝土等运输车辆的使用要求(图4),另因抗压桩和东西方向需保护的线缆下部抗拔桩桩基采用水下灌注混泥土工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泥浆会降低作业区域土体的承载力。为满足大型机械使用需求,在土体承载力较低的土层中施工时采用铺设钢板或填渣土等措施;钢筋笼采用双机抬吊整根起吊,以130?t履带式起重机作为主吊,50?t汽车式起重机作为副吊机,利用滑轮组空中回直机进行吊放。

图4 现场土质分层(计算机截图)

4.3 主体钢结构施工阶段

(1)本工程钢结构总用钢量达12.6万t,钢结构单项工程需在十个多月内完成,要求每月完成1万多t,高峰期单月钢结构的制造安装量将达1.7万t(图5)。

图5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钢结构剖面

(2)本工程钢构件最大跨度81?m;总吊次达

5.4万次;最大板厚80?mm;柱截面尺寸达2?500?mm×2?500?mm;焊接填充量大且焊缝质量要求高,现场焊接填充量约990?t,现场焊缝余缝要求为0~2mm,远低于现行规范0~4?mm的要求。

(3)由于钢结构安装高峰期多处于冬期,低温焊接为本工程施工难点之一,为保证焊接质量,为此于2019年11月初赴满洲里进行低温焊接试验,以提前确定钢结构冬季焊接施工工艺和验收标准。

5 施工部署

5.1 人员部署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项目部健全了组织机构,由专业知识强、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配合应对各种技术难题和突发情况。例如2020年初成立的疫情防控小组在复工期间全职负责现场疫情防控工作,保证现场卫生安全,做到了防疫生产两不误。

5.2 施工机械部署

为满足地下和地上建筑结构施工需要,按安全、经济、适用的原则综合考虑各道施工工序,合理配备施工机械。如出土阶段配备260辆运输车,保证出土速率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在雨季施工阶段采购防水沙袋;在冬期施工期间部署保温措施;对塔式起重机选型和布置方案进行专项研究并加以深化,经 4次优化比选,从最初的10台ST7075起重机确定为4台D1100型、4台ST2200型、2台ST2630型、2台STT2500型塔式起重机(图6),既满足了现场最重66?t钢构件的吊装,又可减少能源消耗,方案优化后耗电量比额定用量节省13.63%。合理的施工机械部署与准备既满足了现场生产需求又提高了利用率,大幅降低了成本(图6)。

图6 塔式起重机平面布置示意

5.3 材料部署

本工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专门库房,按计划办理材料进出场,对可重复利用的材料进行合理周转,提高了材料重复利用率和使用率。根据进度计划安排材料进场,提高了场地利用率,减少了二次搬运和人工投入。在现场设置实物样板区,做到技术先行,样板引路,减少工人反复操作带来的材料浪费。

按进度计划提前进行材料部署,不仅能起基础保障作用,还能减少材料的浪费和二次搬运人工的投入,增加材料的重复使用率。

5.4 前沿科技应用部署

5.4.1 自动焊接技术

针对现场钢结构焊接量大、精度要求高的特点,选用锂电有轨焊接机器人进行大截面厚板焊接作业,其效率是手动焊接的3倍,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机器人可完成高效仿人工行走焊接,焊缝成型后外观平整一致无需打磨。应用自动焊接技术促进了钢结构焊接技术升级,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又能保证质量(图7)。

图7 自动焊接机器人照片

5.4.2 大跨重载结构卸载过程监控系统

根据本工程跨度大、结构复杂的特点,钢结构卸载时在现场布置竖向移位监测点、关键杆件应力监测点、温度监测点共403个;通过4?G传输至云端进行存储和分析。若卸载过程中出现异常,系统开发的客户端可实时报警,监控系统可定量控制卸载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5.4.3 测量机器人检测技术

本工程钢结构工作面大,且需测量部位多,若采用传统做法效率低,无法满足施工需求,为此采用测量机器人监测技术。对危险区域及人员难以抵达区域用测量机器人代替人工,提高了测量效率,还可用于各种变形监测,实现了自动观测,提高了结果精度,保障了人员安全,高效精准的测量和数据处理减少了人工需求。

5.5 施工区域环境部署

本工程将中央部位的大屯北路管线导改通信光缆作为保护区域,设置钢桥保护电缆,其左右两侧将现场分为南、北两部分(图8),总体施工方向为北区由北向南,南区由南向北,电缆保护区则由东向西施工。

图8 施工区域划分示意

地下结构施工阶段划分为6个施工区,A区面积16?011?㎡,B区面积16?775?㎡,C区面积15?336?㎡,D区面积17?385?㎡,E区面积17?385?㎡,F区面积16?688?㎡,每个区又划分为6个施工流水段,如图9所示。

图9 地下结构施工区域划分(计算机截图)

科学合理地进行施工区域分区分段部署,有利于项目部对整个现场的管理,加强了对整个施工进度的把控,从2019年7月1日地下室主体开工,同年11月15日即全面达到正负零节点,仅用时4个月内完成了近25万m3的混凝土浇筑,保证了工期,有效减少了现场材料的过多投入,提高了场地利用率,达到了节约材料和人工的效果。

6 结束语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提前准备进行方案比选,选定了最适合的方案;通过提前对人、机、材、法、环进行部署,综合考虑各道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工期,取得了节材、节能、降低成本的效果。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0.81 万条内容 · 2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超高层办公建筑创新点设计探究——以青岛和记黄埔A5–1号楼为例

  和记黄埔A5-1号楼超高层办公项目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手法,创造不同的人性化空间,通过竖向小尺度装饰造型元素,呈现出隆重的公建风格,摒弃一味追求高大体量、宽敞空间、无装饰的整体化外形的现代主义建筑特点;经仔细推敲的建筑元素,把抽象的Artdeco风格巧妙地融入建筑中,使建筑呈现出纽约第五大道的气派,同时也丰富了青岛小港湾的天际线(图1)。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