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近场效应”拾遗

“近场效应”拾遗

发布于:2023-05-17 09:28:17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虽然工程上暂且都是一个放大系数解决,但将近场效应理解为近震源(中)效应还是近断层(裂)效应,两者还是有一点区别。

        近断层(裂)会牵连到另一个问题,地面变形的位错,其实“发震断裂“的提出,最早是因应这个,以此划分抗震危险场地,前面文章介绍过,这个概念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提出的,《抗规》和《通规》都是拿来,客观上就认可了它的定义,虽然地震部门态度不一样。

       这里想聊一聊两个特别的地方,一个市,一个省。

        西安市。

         

         西安的十四条地裂缝独树一帜,很早就有地方标准, 《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BJ24-6-88),后续的研究也一直持续,硕士博士都前仆后继毕业了一大堆,但,所有这些研究,都小心翼翼地回避了地震这个问题。

        陕西地震不算多,都名气都很大,比如岐山地震,有了《诗经》的加持,是公认的最早地震记录,其曰: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汉语的魅力为地震平添残酷的浪漫。1556年的华州地震,“有名死者83万,无名者无数”,是世界历史上因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这还只是直接死亡人数,震发时正是寒冬午夜,据史书记载,其时当地已连续两年大旱,本就粮荒,后续灾民冻死、饿死、因伤致死及瘟疫流行病死者不计其数。

       西安的十四条地裂缝,接近平行,而且和临潼-长安断裂方向完全一致,外行人都猜得出两者的联系,那为什么内行人要回避呢?大概是因为解决不了,如果官方认同了地裂缝和地震断裂的直接联系,那就只有一个结果,迁城。羊觉得这不是天方夜谈,只是时候未到,西安在未来可能就是一个最大的历史博物馆,不,博物城,现代人应该搬迁到新的地儿。

       先不说那么远吧,地裂缝和断裂的地面出露究竟是何关系有待地震地质工程学家研究,显然西安不可能把十四条地裂缝都当发震断裂来处理,那就要全城放大1.5,向九度区进发了,如果再来个中震正常使用,结构汪就会有些傻眼。

        西安只是一个市,最后谈一个省,云南。中国的地震大省,地震综合指标应该仅次于台湾,但宝岛的情况太不熟悉,规范都不是一套,且待祖国统一后再说。

       云南的断裂自然不少,本文放过它们,来说一下本底地震,也就是背景地震的事儿。本底地震是和具体已知地质构造无关的,在一定区域内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地震,随时随地,老羊多年以前亲耳听当时的地震局长说过也说过这个词,印象挺深的。

       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资料中,云南的本底地震有5级和6级两个说法,大家记得发震断裂的定义中,就有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条件。按照本底地震的定义,云南整个省区域都是潜在的5级地震震源, 如果把近场效应理解为近震源(中)效应,那么是否全省都需要考虑近场效应的影响,而且是最大影响,因为地震的震中,可能就在你的脚下。

       6789,一个也不能少。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15 万条内容 · 208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水暖管预留洞口施工改进做法

  1   传统做法 在楼板支模完毕后,开始对洞口位置进行定位,待钢筋绑扎完毕,用绑丝将预留洞套筒绑扎在钢筋上。这种做法的缺点是预留洞套筒用绑丝固定,费时、费工;预留洞套筒预留位置不易准确,且在混凝土浇筑中易使套筒底部偏移。预留洞位置的偏移对后续安装工作影响很大。如果偏移太大,特别是立管预留洞口偏离中心位置,就得采用水钻重新钻洞,这样不仅对主体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会对楼板中预埋的电管造成破坏。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