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路流经黄土高原,汇集了黄土高原的众多泥沙之后,在河南洛阳孟津区冲出最后一道峡谷,之后,它便在平坦的大地上肆意流淌。
因为有山东丘陵的阻挠,它一会儿改道往北,一会儿改道往南,硬生生冲出了一片广大的平原,这便是华北平原。华北平原面积广大,适合农耕,奠定了我国自古以来农业社会的根基,中国的原始农业技术也是在华北平原上发扬光大,之后扩散到全国。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华北平原便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这全赖黄河的功劳。
黄河流域面积大,泥沙含量高,虽然是母亲河,但同时也造成了绵延数千年的水患。历史上黄河无数次改道,每次改道都是一场大灾难,人们只好用不断加高堤坝的方式来束缚这条暴躁的黄龙。
黄河经历的六次大改道
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夺大清河河道从山东东营入海,人们又开始加筑堤坝,160多年后,黄河下游从河南孟津到东营入海口的黄河两岸,又出现了两道绵延数千里的堤坝,黄河俨然又成了一条地上悬河。
地上悬河导致黄河流域的河流无法汇入河道,使黄河几乎成了一条孤零零的河流。从黄河流域图上可以看出,相比于中上游,下游黄河支流仅有寥寥几条,以北的大多汇入了海河,以南的大多汇入了淮河。
就拿黄河岸边的郑州来说,郑州市区就贴着黄河,但市区内的河流却都属于淮河水系,比如贾鲁河,离黄河只有几公里,却南流数百公里汇入淮河。黄河作为地上悬河,无法发挥应有的泄洪作用,这也是郑州排水不畅的原因之一。并且随着黄河泥沙的不断沉积,未来堤坝是否还会不断加高,还真的是一个未知数。
实际上,双河轮替这事儿还真有人想过。 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一位官员赵翼上书建议使用双河道,除了现有的黄河南流河道之外,再开一条北河道,经河北从沧州一带入海。黄河北流的时候,就疏浚挖深南河道,黄河南流的时候,就疏浚北河道,两条河道五十年轮换一次。也许因为工程太过巨大,并没有被采纳,结果数十年之后,黄河又来了一次大改道。
除了双河轮替之外,也有人建议在黄河旁边新开一条河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治理黄河仍然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有专家就建议废弃掉危险的地上悬河,重新再开一条新黄河。具体方法为利用黄河以北的大堤作为南大堤,在北面三公里的地方再修一条新河堤,也就是在黄河以北开一条新河道,将黄河引入新河道之后,就可以把原有的地上悬河平掉。
在黄河一侧在重新开辟一条黄河河道
也有人建议两条河道都保留,让黄河成为双河道运行的河流,这条建议曾经一度得到了采纳,但最后也因为工程巨大和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后来大家都知道,我国修建了三门峡水库,黄河改道的讨论也就偃旗息鼓了。
三门峡水电站
那么,在工程能力飞速提升的今天,有没有可能再次实施这项计划,将地上悬河铲平,改成地下河呢?
其实,即便是今天我国拥有了强大的工程能力,面对铲平地上河这个工程,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天量级工程。 就拿开封段的黄河来说,开封黄河已经比城区高了10米,也就是说,至少要挖深10米才能将黄河落地,假设需要推平的河道平均宽度为2公里,长度为50公里,光开挖的土方量就有10亿立方。而当年开凿巴拿马运河才挖了2.1亿土方,光开封段黄河改造就相当于开挖了近5条巴拿马运河,更不要提长达786公里的整个黄河下游河道。
除了工程量巨大,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古代甚至建国初早已大大不同。建国初期,我国总人口才5亿左右,大部分都是农业人口,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路桥工程,都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黄河两岸都是大面积的农田,整条黄河上也没有几座桥梁。
如今,城市、工厂、村落,公路、铁路、桥梁早已密密麻麻遍布黄河两岸,将黄河紧紧压缩在宽几百米到几公里的河道里,现在再想动黄河,光拆迁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天文数字。在黄河旁边新开一条河道也几乎无法实现。
因此,现在改造黄河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疏浚现有河道,可以使用挖泥船从黄河入海口一直疏浚到郑州,但面对沉积了一百多年的天量黄河泥沙,使用挖泥船施工也仅仅是个修修补补的工程。
好在我国已经在黄河中上游修建了几十座水坝,像三门峡、小浪底,已经能够有效阻止黄河水患的发生。且以现在的基建能力,加固堤坝已经不成问题。
我国在黄河中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坝,可以在汛期调度黄河的水量
随着我国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地上悬河虽然无法根治,但地上悬河的危险性会大大降低。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4.35 万条内容 · 203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现在盾构机这么多,在河道底下几十米深挖盾构隧道排水就是,只是这个投资比起河堤、堤岸加固、后期清淤的费用而言,估计没有这么多money。
回复 举报
五一期间去了一趟陕西山西,能看到高速路两侧山体绿化较好,灌木、杂草、树木基本都覆盖住了山体。壶口、碛口两处的黄河水也不是黄水,比下游清澈。看来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