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超
场地初见
深圳环西丽湖绿道(一期)全长约3.5公里,在一级水源地保护范围外圈与各类城市用地间纵向延展。本项目的探索始于对这条线性压缩空间的一些放大的尝试。绿道的北段已然深入山林,在林地范围线、基本农田与水源保护范围线的空隙之中,我们发现了这片由一些杂乱工棚占据的硬质场地。
▲东侧鸟瞰 ? 张超
场地侧旁有刚完成施工不久人工痕迹仍明显的截洪渠——燕清渠,以及一池废弃的鱼塘和几处残破的钓台遮阳棚。
▲总平面手稿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但破败粗放的现状与场地的潜力并存:爬至西侧山坳隆起处的工棚棚顶,我们发现可以远眺西丽湖水库一角;而顺着山坡上的的荔枝林北望可揽远处山形疏朗的阳台山,场地本身具有一种向内可沉浸其中、向外可同远景对话的可贵特质。
▲跨燕清渠连桥 ? 张超
▲驿站东北方向朝西丽湖鸟瞰 ? 张超
脉络导引
选址于此的二级驿站,以“叠水问山”的创想,链接近远景致,将远景的西丽湖与阳台山通过视线引导纳入景观体系。多片薄水面屋顶从保留树木间层层叠落,使湖景一角与驿站本体与鱼塘的水面气韵相连,也使得原本支离破碎的山坡、水渠、鱼塘关联在了一起。
▲轴测爆炸图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上部层叠的观景平台 ? 张超
步行路径可自鱼塘一畔起始,顺畅地越过水渠,穿过倒影着婆娑树影层层屋面的,最终于高点平台处远眺西丽湖,观景点与休闲空间穿插其中,形成空间场所与自然的对话。
▲平面鸟瞰 ? 张超
▲驿站东立面与鱼塘 ? 张超
▲驿站西立面与屋顶树洞 ? 张超
场所融入
设计在初始阶段即通过形态调整对场地原有乔木进行避让,在施工过程中,随着枝干位置的逐步确认,以及屋顶开洞的方式变化调整,实现了新的结构与老的树木相互嵌合,最终满足了一棵乔木都不能移动的要求。而在材质选择上,驿站提取在地元素如燕清渠护岸的毛石,整体通过素朴的石墙组织空间,与基地锚固。而顶部的水面则使用相对异质的轻薄钢结构,达到飘逸与消融的效果。
▲屋面的不同材质 ? 张超
▲双层观景平台 ? 张超
▲拱形下的观景平台 ? 张超
▲屋顶树洞 ? 张超
生境提升
原有鱼塘以一圈硬质驳岸独立于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之外。而对其的改造包括软化驳岸,池底水下森林的营造以及近岸的植物配植与抛石等,在提升了静态湖水的生态品质的同时,也对整片区域的生境优化做出贡献。建筑屋面的层层跌水又为湖水提供了一套自循环的体系,在循环中的水体也能通过曝气作用达成一定的自净化效果。沿线新增的漫步道则采用手作步道的形式,面层不做硬化,形成更好的下渗系统。
▲鱼塘对岸望向层叠屋面 ? 张超
▲鱼塘一畔与向上路径 ? 张超
▲叠水屋面与双拱 ? 张超
问山叠水
深圳市自然友好的城市理念一直是本案所希望传达和呈现的。在对静谧环境的介入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够做到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相融。我们认为介入自然环境的理想姿态,既非一味退守也非冲突对立,而是能够通过巧思达到边界的消融与环境的升华。
▲倒映阳台山的屋面 ? 张超
▲叠水屋面 ? 张超
问山叠水驿在空间实体上提供着碧道休憩点、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与儿童自然课堂等的功能,而我们更期望的是,它能够激发来访者对自然的感知天赋,褪去都市生活的匆碌,在层层叠水之间触摸云影、洞见湖光、叩问远山。我们希望这次对环境的介入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升华。
▲北侧立面 ? 张超
▲游客服务中心室内 ? 张超
▲游客中心与拱的倒影 ? 张超
▲夕阳下的鸟瞰 ? 张超
项目图纸
▲一层平面图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负一层平面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二层平面图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屋顶平面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立面1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立面2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立面3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立面4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立面5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剖面1-1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剖面2-2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剖面3-3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细部大样 ? 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3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温哥华“灯笼”大楼/OSO建筑事务所以日本灯笼为原型的温哥华摩天大楼由OSO建筑事务所完成,总部位于东京的OSO建筑事务所在温哥华完成了Deloitte Summit大厦,这座摩天大楼由堆叠的突出盒子构成,就像一组灯笼。这座24层的塔楼是由一系列钢框架的立方体相互堆叠而成,营造出雕塑般的效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