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是桥梁建造的四个基本原则。其中,安全和适用是最基本要求;经济和美观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相互制约、互相妥协的,不同的时代,两者的权重也不一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出行方式逐渐的多样化,出行的目的也趋于丰富;大家对桥梁等公共建筑的需求已不仅仅在于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满足,而更在乎城市环境质量,细节品质的提高。这些是现代桥梁设计尤其是城市桥梁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对桥梁设计者提出了更多的困难与挑战。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具有人性化的桥梁建筑,正是新一代桥梁设计师的责任与追求。
那么桥梁“人本设计”应该从何处着手?美国社会学家Maslow.A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桥梁人本设计应着手于人们的需求实现上,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在团队多年的设计实践与其他典型案例的分享,阐述桥梁人性化设计的思路。
跨越与连接
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市民出行目的趋于多样化,桥梁的服务功能也不再是满足通勤,休憩、娱乐、社交、文化欣赏等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地涌现,桥梁便拥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服务需求的变化,使得桥梁设计师应当站在一个更加包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设计也不再是唯结构合理至上,桥梁的景观性、舒适性、趣味性等也应当根据需求予以考量。
东水门长江大桥慢行步道位于重庆市东水门长江大桥北桥头,长约300m,连接陕西路与长滨路。设计师综合高差展线与地形陡坡的现状条件,设计了曲折蜿蜒的步道,形似“贪吃蛇”(图1)。此步道的修建契合了重庆自然地形特征,连接了高差不同的城市街区,以桥为载体大为缩短了山城慢行联系的时间。除了节约慢行时间,这一步道的修建还连接起大桥周边的众多景点,如解放碑、朝天门、湖广会馆、东水门老街等,使得游人出行更加便捷。
图1 东水门大桥慢行步道
成都五岔子大桥也是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的桥梁设计范例。五岔子大桥跨越锦江,是连接高新片区的江畔绿地公园以及中和片区的绿道桥梁,该桥在人行观景、休闲、娱乐、非机动车通行方面的需求尤为明显(图2)。为此,该桥设计师将桥体上、下分为主桥和副桥。主桥在上,坡度适宜,连接两岸绿道可供自行车顺利通过桥体;副桥在下,有观河的环绕式剧院台阶,为市民提供了观景休憩的场所。建成后,该桥受到了市民、游客的钟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图2 五岔子大桥夜景
标志与融合
思考不同维度的审美需求
城市核心区的桥梁或公共建筑在方案选择过程中,往往会备受政府与市民的关注。关于建筑的标志性以及是否融入环境的讨论,往往贯穿始终。
以重庆来福士为例,其位于重庆核心区,两江交汇处,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建筑设计方案以朝天扬帆为理念,寓意与地理位置契合,建筑标志性好,但这个耗资250亿的巨型建筑却引发了较大的争议:反对的声音主要认为来福士的设计,过分强调个体的差异和独特性,独立来看极具标志性,但在整个城市空间上却显得突兀,破坏了原本的城市肌理(如图3与图4);当然也有很多人喜爱这一建筑。诚然,站在不同角度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对这一建筑持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好与坏应该留给时间去证明。
图3 来福士修建以前的渝中半岛
图4 来福士修建之后的渝中半岛
事实上,标志与融合本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人们站在不同维度的审美感受。在核心区段内,标志性的建筑能成为整个区块的中心,赋予该区域鲜明的个性。但如果该建筑未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则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在复杂的城市空间内,如何让公共构筑物既能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融,又能具有识别性和辨识度,是设计师们关注的重点。作为桥梁设计师,我们面对的是一座超大型的公共建筑,设计之初就更应当从多角度展开分析,多倾听市民观点,力求桥梁方案能将标志性与融合度统一协调起来。
重庆土湾大桥位于沙坪坝区与江北区之间,横跨嘉陵江。大桥北岸地势平缓,周边为居住区,高楼林立;南岸为平顶山,地势陡峭,地形条件复杂。大桥上下游不足一公里处有石门大桥和红岩村大桥两座斜拉桥,经通航论证,土湾大桥主跨不应小于690m,但两岸的边跨布置空间仅165m,边中跨比例过小,针对常规的桥梁布置而言极不合理,使得大桥布置合理化是技术上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图5所示。桥位周边高楼林立,修建主跨690m的特大桥,桥塔结构高耸,如何控制大桥高度使其能以谦逊的姿态融入整体的城市肌理当中,避免原有天际线的破坏,是大桥设计需面对的另一个难题。
图5 重庆土湾大桥边界情况
为了解决大桥面对的难题,设计者创新地提出了斜拉-自锚式悬索协作体系,通过斜拉体系和悬索体系的协同受力,可以有效化解边中跨比过小的难题,使得斜拉体系与自锚式悬索体系都在各自的合理布置范围(如图6)。同时,自锚式悬索体系避免了设置地锚对两岸山体的破坏,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相比常规斜拉桥,协作体系桥还可以将桥塔高度控制在与周边建筑及桥梁相协调高度范围内,景观效果更佳,如图7所示。
图6 斜拉-自锚式悬索协作体系力流图
图7 重庆土湾大桥实景融合效果
文化与传承
唤醒人们对城市的记忆
桥梁可以认为是城市的巨幅雕塑。一方面,它有着展示与传承本地文化的使命;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梁本身也将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当中。桥梁的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让桥的存在不只是作为城市冰冷的建筑,更应成为鲜活的城市文化与记忆符号,让居住于城市之中的市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能够真切地产生对于这座城市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桥梁设计时,应对其在地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发掘其中被大众熟知与认可的部分,融入到桥梁的设计中。以红岩村嘉陵江大桥为例,大桥位于重庆市,跨越嘉陵江连接渝中区与江北区。其南桥头位于渝中区红岩村附近,该地为红岩文化发祥地,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因地址属于丹霞地貌、岩石呈红色而得名“红岩”。重庆曾是中国战时首都,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大桥的设计提取了丹霞地貌层叠的轮廓特点,积微成著、团结延续,将其融入到了桥塔的造型设计中;在桥塔及桥墩的涂装色彩上,选用了红色页岩的天然本色赭红色。将红岩村嘉陵江大桥的“形”与红岩文化的“意”进行融合,让人们见到大桥便能联想到那段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着追求的历史,唤醒了人们对于红岩精神的记忆与认同,如图8所示。
图8 重庆红岩村大桥
在城市空间中,桥梁往往处于最优的展示面,优秀的设计会借此将桥梁打造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泸州沱江四桥位于中国著名的“酒城”泸州。汉代以来,泸州酿酒、饮酒文化盛行,到宋代已经是"江阳酒有余"(黄庭坚诗)了;到了明代,"江阳酒熟花如锦"(杨升庵诗),醇香浓郁的泸州大曲酒便问世了,今天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明代泸州老窖窖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老窖生产工艺”,就是当时的遗产,从1573年开始,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桥梁设计紧扣泸州酒文化,选取中国古代酒樽为意向,并将其造型进行抽象,将桥向分开的两肢塔肢向上聚拢,而后沿纵桥向分为一高一低两肢塔肢,并将酒樽纹饰的特点与结构受力的合理性进行巧妙结合连接横梁,形成了专属于泸州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桥塔造型,是结构与美的完美融合。桥梁的建成对于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承以及品牌推广,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图9所示。
图9 泸州沱江四桥
生态与品质
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需求
当下人们对高品质生活日益向往,对桥梁等公共建筑的关注不仅仅是桥梁的交通功能,对环境、对细节品质以及绿空间等有着更高的需求。仍以重庆土湾大桥为例,大桥是一座公轨两用桥,上层桥面是供城市汽车通行,下层桥面供城市轨道通行。大桥北岸高架桥穿梭于密集建筑区,公路与轨道交通的噪音将直接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面对桥梁噪声及振动的影响,常规做法是采用全包式声屏障阻隔轨道及车行噪音。但这种做法对于双层桥梁而言体量巨大,景观突兀,割裂了原有的城市空间,景观效果差。
设计者创新地提出了上盖覆土建筑的解决策略,采用框架式结构,充分利用建筑顶层设置城市阳台与景观公园,中间层为公路汽车通行层;底层为城市轨道通行层,其余空间还可以供社区或停车使用。该方案利用独特的山地地形,串联桥头周边区域,重构桥梁两侧联系。相较于常规方案,上盖覆土建筑方案不仅隔绝噪声和振动的性能更好,同时能够重塑场地生态,激活空间活力,打造城市新名片,如图10所示。
图10 重庆土湾大桥北桥头高架
广州海心桥位于繁华的广州城核心,毗邻广州塔,这里是人流最为聚集的区域。桥梁外形简洁流畅。海心桥主要连接两岸慢行交通,服务人群主要为观光的游客、休闲健身的市民。除了满足通行,海心桥还为行人提供了绝佳的观景场所,为此设计者高度重视桥梁附属细节,期望通过打造高品质人性化设施,给予行人丰富而舒适的行走观景体验,如图11所示。
图11 广州海心桥
(1)桥面动静分区明确
人行桥将拉索与桥面锚固处的连线区域设计为绿植花卉区,以此为界线,东侧为休闲观景区,西侧为快速通行区,分区明确,行走流线畅通。
(2)沿步道设置连续的遮阳雨棚
桥梁一般为无遮蔽的开敞区域,在艳阳与风雨天气里,日晒雨淋,通行桥梁的人们常常来去匆匆,无心观景。设置连续的遮阳雨棚,营造人性化行走体验,可全天候、风雨无阻地舒适通行。
(3)桥梁人性化的措施
舒展流畅的桥面曲线,作为无障碍坡道,能带来舒适的行走体验,桥面还采用地面防滑措施,无障碍栏杆,转角倒圆角防撞设计等,切实为残障及有困难的人群提供友善的通行条件。
桥梁人本主义的内涵是满足市民多样性的需求,这与现代城市生活对桥梁设计的要求相一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市民的需求也日趋丰富,作为基础设施的桥梁,应在传统“跨越与连接”的需求上寻求发展与变化。跨越是为了连接,连接则是更深层次的跨越。跨越天堑,服务市民通行,连接并赋予桥梁更多的内涵,包括城市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审美品质的提升、人与自然的相处、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等。把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相互连接起来,让生活更加美好,更值得期待。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19.41 万条内容 · 62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首节钢塔顺利吊装、观音寺长江大桥取得关键性突破、复兴长江大桥先导索过江……01 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马鞍山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首节钢塔顺利吊装 4月10日,在世界最大跨度三塔公铁两用斜拉桥-——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长江大桥现场,一节重达387吨的钢塔在15000吨米塔式起重机的吊装下,精准对接到217.5米高空的3号主塔墩混凝土塔柱上,标志着大桥首节钢塔顺利吊装到位,大桥建设进入上塔柱—钢塔施工阶段。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这个过江河的大桥应该多考虑考虑电动自行车的通过,现在很多人都是骑着电动自行车来来往往的,我准备骑着我的电动自行车从宁波到苏州,不过听说杭州的跨江大桥有点不太好走啊。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