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顺应本土生态城市规划,构建合理社区形态
2004 年 9 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各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的相关绿色建筑的规定、管理规程等相关文件,绿色建筑数量的陡增,说明节能建筑、统筹低碳城市新发展的理念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升级理念。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第一句话便是:“‘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由此可见绿色建筑首先要做的便是尊重、遵守当地文化传统,协调周边区域环境和风貌。
如天津市中新生态城,保持城市生态河道的连续性,并沿生态河道展开建筑布局,并与交通、绿廊三者有机结合(图 2)。将具有独特场地特征的贝壳堤湿地、蓟运河、永定新河融入片区整体规划及后期建设环境中,对现状环境产生较少破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保留既有景观效果的生态斑块,减少了人为的干预,原有场地、地貌获得保护与修复,尊重本土文化,呼应绿色建筑的根本原则。
中新生态城在汲取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态中,创新性地诠释了立体绿色空间下的生态 TOD 开发模式,包含了 6 个生态理念(图 3),并且将新加坡邻里单元理念有机融入生态城的居住规划系统中。邻里单元是 TOD 模式的实践融合措施,通过划分 400 m×400 m 基础社区单元,由不同等级的路网将基础社区串联为居住社区,再引入 TOD 叠加形成片区单元,生态片区与独立于机动车系统外与慢行系统相结合的生态廊道共同形成总体生态布局模式。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为居住对象提供必要生活服务的基层服务和管理机构,社区中心的布局首先要依托以居住为主导属性的生态细胞(中新生态城空间层级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生态片区—生态社区—生态细胞—地块)。另外,从其功能配置的角度出发,社区中心是社区主要的公共中心,包括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室外空间中设置供人们交谈、停留和活动的场所,有助于增进人们的交往、培育社区气氛;室内空间分为社区公共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商业购物服务等多个功能区域[4]。在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居住与外界的交通更加便利,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和慢行系统亦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低碳环保[5]。
02
注重绿色低碳的行为模式,建立城市慢行系统
GB/T 50378—2014 中 5 大指标之一便是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要求便捷;《绿色建筑设计导则》中“五化”中的人性化与低碳化,即绿色行为方式与人性使用,绿色低碳循环与全生命期。这些重要的指标、原则都在强化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法则,从人的使用、心理、行为路径、便捷度,乃至景观各方面,获得高效的绿色效果。TOD 发展模式中的慢行系统与绿色建筑中的绿色行为方式在设计理念与具体阐释具有一定的契合度。绿色低碳、舒适安全的慢行空间是人性化城市的个性名片,借助轨道交通大规模开发这个有利契机,营造慢行空间为触发站点区域的新型空间集聚提供了可能[6]。TOD 慢行体系实现以人为本的“低能低碳”的建筑理念。
彼得·卡尔索普提出 10 min 的舒适步行距离约 600 m,在其著作《未来美国大都市:生态、社区、美国梦》中对应 10 min 采用了多个距离尺度,集中在 400~800 m 区间。相关文献及实践经验结论:加拿大城市 TOD 步行距离多为 300~900 m,而美国则为 400~800 m。我国的天津中新生态城通过合理地组织交通网络,生态城内居民步行 300 m 内可以达到生态细胞中心,步行 500 m 内可以到达生态社区中心,80% 的各类出行可在 3 000 m 范围内完成,提高了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使用便捷度。与此同时,将社区中心设置于慢行道路系统交汇处,慢行系统与机动车系统采取物理隔离或交通信号控制方式,实现机非友好分离,确保了慢行系统的安全,使行人和非机动车具有路权优先,实现了绿色出行的目的[4]。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城市共享单车的普遍应用——国家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在疫情出现后的一段时间,人们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在这 3 方面共同作用下,并通过对多地区步行+骑行的亲身体验,笔者认为适宜的慢行系统距离可提高 300~500 m 的增量,即步行+骑行控制在 1 000~1 500 m,在满足人们时间观念需求的同时,对步行+骑行后需要完成目标满意度与高效度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四川省成都轨道交通 5 号线龙马站慢行系统由站点出发,构建慢行活力线路,由中心向外放射四大主轴,形成“一核四片区”的结构图,即以龙马站为核心,由生活学习区、活力运动区、休闲健身区以及科技产业区四个片区组成。其中生活学习区有多个住宅小区和一所中学,通过慢行系统中的步行+骑行 1 400 m 后到达目的地。其他三个片区均可控制在 1 000 m 以内分别到达科技产业园区、现代五项赛事中心及国家体育公园。以“一网多线、点线结合”的手法打造覆盖全域的慢行体系。慢行系统与市民服务、绿地、公园设施结合,构建 TOD 社区适宜于步行慢行街道体系[7]。
03
延长建筑寿命,提升城市品质
无论是城市规划“有机疏散”理论,其中建城市对策中的“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还是建筑设计中将原有建筑材料和结构再利用,乃至基于 TOD 模式下的城市更新改造,其共同点都是延长生命周期同时延续场所记忆,尽可能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
成都中车共享城是打造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 TOD 开发为触媒的共享微城市。1951 年,中车成都机车车辆厂在成华二仙桥选址建厂,一度成为全国首个专修内燃机车的工厂。截止到 2019 年机车厂根据城市规划进行更新改造,68 a 的机车制造历史谱写了中国铁路运输事业无数壮丽的诗篇,同时赋予了成都市成华区工业文明发展里程神圣使命。中车集团实施退城入园,厂区搬迁、旧址重新规划,旨在使工业遗址满足创新的、有活力的城市更新体。
当下工业建筑在城市更新中开发模式大致如下:①创意产业园模式 围绕“创新、艺术”开展再利用活动,以北京 798 艺术区为代表;②工业博物馆模式 将工业遗存地开辟为博物馆,展示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及保护较好的规模化厂房区等,如重庆工业博物馆、景德镇陶溪川博物馆等;③开放空间模式适用于周边有大量居住用地且建筑遗存较少的工业遗址地,这类工业遗址改造成为增加周边居民公共游憩场所的重要途径。受“混合使用”理念影响,一些工业遗存地被开发为集商店、咖啡厅、餐馆、办公楼、住宅、文化设施等于一体的综合体,如英国伯明翰布林德利工业区、维也纳“煤气储罐新城”等[8]。成都中车共享城项目采用“多点融合综合体”开发模式,整体设计有对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也有新建居住、商业等综合性混合建筑,体现出“混合使用”的特点。这个项目将绿色建筑与 TOD 融合设计诠释了绿色建筑中长寿化、智慧化,在围绕文化、交通、服务、生态 4 个方面的共享城核心理念,也践行了绿色建筑“五化”原则。文化共享城延续传承原有文化,在工业记忆和都市现代文明中来回“穿越”,既感受现代城市的文明,也可通过改造项目唤起无数“机车厂人”的回忆,让后人可共享;交通共享上,结合既有轨道交通 7、8 号线,契合 TOD 开发,规划 17 号线横穿共享城设置机车厂站。结合既有道路和周边业态为人们提供便捷、绿色出行的公交、轨道交通站点;服务共享体现在引导健康的行为模式,对外开放的有中车艺展中心、四季花园、机车公园等,还有丰富多样的“车厢生活”;生态共享,将保留原生景观,通过绿色建筑,打造国际化社区。
知识点:绿色建筑与 TOD 模式融合设计的探索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0人已点赞
分享
绿色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4.25 万条内容 · 17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设计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秉持“协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建筑品质和能级,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上海通过绿色建筑施工图专项审查并达到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的建筑规模达到3.05亿平方米,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全球最高绿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和全国最大体量绿色建筑——国家会展中心均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为超高层和大体量会展类绿色建筑实践提供了样板;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面积约500万平米,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在临港落地开工。“十三五”期间,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1713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270平方米。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谢谢啦。
回复 举报
我来赚点经验。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