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以技术精进跨越——也谈悬索桥的创新

以技术精进跨越——也谈悬索桥的创新

发布于:2023-03-28 13:27:28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复制转发]

 


悬索桥以主缆为主要承载构件,是世界上跨越能力最强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下面我们通过悬索桥的前世今生,来说说悬索桥的创新发展。


悬索桥的过去


我国3000多年前已有的吊桥是悬索桥的雏形(图1)。据史料,公元前250年,李冰在都江堰修建了竹索吊桥;公元前206年,我国陕西省汉中地区修建了樊河铁索桥,以铁链作为主要承重构件。


 

图1 传统吊桥


近代悬索桥诞生于18世纪的欧美,与古代吊桥相比,近代悬索桥出现了桥塔、吊杆、加劲梁等重要构件,使结构受力明确,并有了计算理论的支撑。


1820~1883年是近代悬索桥的奠基时期,该时期悬索桥的特点包括:计算采用1823年法国学者Navier提出的弹性理论;主缆采用链式构造(铁/铜链或铁眼杆);桥塔为圬工结构;加劲梁多采用桁架深梁。该时期悬索桥跨度不大,在100~300米之间。如图2所示,此间的代表作品包括——


1822年建成的欧洲第一座近代悬索桥—康威城堡桥;

1826年建成的英国第一座跨度位居世界之首的悬索桥—梅奈海峡桥;

1834年建成的主跨273m欧洲最大跨度的悬索桥—弗瑞堡桥;

1840年建成的近代唯一多塔悬索桥—卢瓦河夏托纳夫桥;

1849年在美国建成主跨308m的惠林桥,成为当时悬索桥跨度的世界纪录。


 

(a) 康威城堡桥

 

(b) 梅奈海峡桥

 

(c) 弗瑞堡桥

 

(d) 卢瓦河夏托纳夫桥

 

(e) 惠林桥

图2 近代悬索桥的代表作


1883年,在罗布林家族的不懈努力下,美国建成了主跨486m的布鲁克林大桥,成为这一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使近代悬索桥进入发展时期。布鲁克林大桥第一次真正使用平行钢丝缆索作为悬索桥主缆,发明“空中纺丝法”架设悬索桥主缆。该桥创新了塔顶鞍座、散索鞍、锚碇等悬索桥构件(图3),至今仍是现代悬索桥的重要组成。但由于理论上认识不足,采用了斜索加劲悬索桥的罗布林体系。


 

图3 布鲁克林大桥


近代悬索桥的发展得益于计算理论的进步。1888年,奥地利教授Melan提出的挠度理论将平衡方程建立在结构变形后的位置,认识到主缆作为悬索桥主要的受力构件,具有强劲的重力刚度,加劲梁只起到传递荷载的作用。从此,悬索桥的跨度有了快速增大。1909年建成的美国曼哈顿大桥是第一座应用挠度理论设计的悬索桥;1926年建成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桥,主跨533m,使悬索桥主跨首次突破500m;1931年建成的乔治·华盛顿大桥,主跨1067m,是第一座千米级悬索桥;1937年建成的金门大桥,主跨1280m,保持世界最大跨度桥纪录达27年。该时期悬索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结构轻型化,钢桥塔代替圬工桥塔,加劲梁高度不断降低以减小自重。


但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忽视了加劲梁刚度在抗风中的重要作用。1940年建成了老塔克玛大桥,主跨853m,加劲梁采用板梁结构,梁高仅有2.44m,高跨比1:350,宽跨比1:72,该桥在建成当年的一场68km/h的持久风速下振毁。


悬索桥的过去,从古代吊桥到近代悬索桥,完善了悬索桥的静力分析理论、主要结构、构造形式和施工工法。但老塔克玛大桥倒塌事件使悬索桥的发展停滞了近十年,人们开始关注大跨度桥梁的空气动力稳定性问题,推动悬索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代悬索桥的创新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开始了重建工程。工程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风洞试验,在桥梁抗风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1966年建成的赛汶桥(图4),首次采用扁平流线型钢箱梁,大大提高了悬索桥的空气动力稳定性,悬索桥进入以扁平钢箱梁和混凝土桥塔为主流的发展时期。新材料及连接技术、新结构构造及附属设备、超大跨新体系、新施工工法、新计算理论及分析方法得到了发展。限于篇幅,下面仅举典型案例来说明这一时期悬索桥的发展与创新。


 

图4 赛汶桥


在新材料及连接技术方面。1998年建成的日本明石海峡大桥,采用了日本新日铁公司研发的抗拉强度1800MPa的超高强钢丝,相比之前1550-1600MPa之间的钢丝强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国2019年建成的南沙大桥坭洲水道桥、杨泗港长江大桥使用了国产研发的1960MPa的超高强钢丝,建设中的仙新路长江大桥使用了2100MPa的超高强钢丝,与此同时,还研发了相应的锚固系统。德国、美国等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并推广了高性能钢材(HPS)的使用,中国也研发了Q345-370-420-500-690系列桥钢,并已经在桥梁中得到了应用。瑞士、德国、日本等在上世纪70~90年代为大跨度桥梁设计的大行程伸缩缝,满足了大跨度悬索桥的使用需求。中国近年在洞庭湖二桥使用的UHPC-OSD组合桥面系(图5),提高了传统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抗疲劳及耐久性能。


 

图5 UHPC-OSD组合桥面系


在新结构构造及附属设备方面,1966年建成的赛汶桥首次采用扁平流线型钢箱梁,提高了悬索桥的空气动力稳定性。1970年建成的小贝尔特桥创新采用软土地基摩擦锚碇,利用土压力平衡主缆的水平分力。墨西拿海峡大桥设计方案中提出分体式钢箱梁,西堠门大桥中得到首次应用(图6),提高了悬索桥抗风稳定性。美国、英国等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梁端限位阻尼装置,在提高抗震性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伸缩缝等附属设施的耐久性。1998年大贝尔特海峡东桥使用抗风导流板,改善了桥梁气动性能。1998年明石海峡大桥采用悬索桥主缆除湿装置,提高了主缆的防腐耐久性。2012年泰州长江大桥采用半刚性中塔平衡了结构刚度与主缆-索鞍防滑的矛盾,实现了三塔悬索桥;2022年瓯江北口大桥采用刚性中塔三塔悬索桥设计,并通过防滑索鞍解决了主缆滑移问题(图7)。


 

图6 西堠门大桥加劲梁断面图

 

图7 瓯江北口大桥


在超大跨新体系方面,COWI公司为智利Chacao海峡做了三塔连续悬索桥方案,但未实现;中国建成了主跨2×1080米的三塔双跨钢箱梁悬索桥—泰州长江大桥,以及马鞍山长江大桥、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瓯江北口大桥等三塔悬索桥。同济大学于1995年为伶仃洋大桥和虎门二桥设计了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方案(图8),但未实现,最近有3个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主跨1488m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主跨988m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和主跨1120m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可以看到这一体系将在公铁两用桥梁中开花结果。同济大学于2007年提出了部分地锚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方案,但未实现;2016年,土耳其建成主跨1408m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三桥,建成了部分地锚斜拉-悬吊协作体系。


 

图8 伶仃洋大桥方案(1400m)


在施工工法方面, 1965年美国提出“预制平行索股法”代替“空中纺丝法”,在1969年用于Newport桥,并在日本关门桥和第二Chesapeake Bay桥中得到推广。2012年,中国矮寨大桥提出“轨索移梁法”并创新了施工设备,在大桥永久吊索下端安装水平轨索,作为加劲梁高空运梁轨道(图9)。


 

图9 矮寨大桥轨索移梁法


在新计算理论和分析方法方面,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桥梁分析理论不断发展,桥梁设计分析软件实现了普及;抗风理论、抗震理论、非线性及稳定理论、健康监测及振动控制理论、车桥耦合振动及船撞理论、耐久性分析理论日趋成熟。现代悬索桥贯穿了五方面的创新,才使我们能看到今天悬索桥超大的跨度以及丰富多彩的结构形式。


悬索桥的未来


2022年3月,土耳其1915恰纳卡莱大桥(主跨2023m)通车,悬索桥跨度突破了2000m;随着已开工的广东狮子洋大桥(主跨2180m)和江苏张靖皋长江大桥(主跨2300m)的建成,将使悬索桥跨度连续突破2100m和2300m,而载入桥梁史册(图10);意大利墨西拿海峡大桥更为我们打开了大跨度悬索桥的跨越空间。大家不禁要问,未来悬索桥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图10 悬索桥的建设与跨度发展


首先,悬索桥跨度不可能无限增大,为此必须解决悬索桥长距离跨山越海中存在的技术、经济问题,包括:深水基础和水中锚碇问题(深度100m~200m),多塔共锚悬索桥以及刚性中塔多跨悬索桥的技术、经济和应用等问题。


对于深水基础和水中锚碇问题,目前已建桥梁的深水基础有明石海峡大桥的预制装配式沉井基础,深度50~60m;希腊Rion-Antirion桥的加筋土钟形装配式塔基,深度65m;我国长江下游大桥的基础水深一般在40米左右,深水基础的建设水平在70m左右。而琼州海峡中线和台湾海峡的水深都在80米以上,世界大部分海峡的水深达到了100m以上。虽然目前基础建造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水域的需求,但是要实现悬索桥长距离海峡跨越,必须解决超百米深水和能承受大吨位水平力基础的技术难题,并在经济上可行。只有有效解决深水基础问题,才能实现共锚和连续多跨悬索桥的海峡跨越。


其次,悬索桥要发展,还必须创新,使其拥有新的生命力。为避开深水基础难题和满足通航需求,需要更大跨度的悬索桥或其协作体系,新材料的应用为建造更大跨度悬索桥提供了机会,但也会带来横向问题、刚度控制设计等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包括——


(1)用协作体系,实现更大跨越。林同为直布罗陀海峡提出的混合双悬臂斜拉-悬吊体系(图11),每边的双悬臂来支承距桥墩1000m距离内的桥面,降低主缆的荷载,与单纯悬索桥体系相比,仅增加了斜撑构件,体系造价没有增加。


 

图11 混合双悬臂斜拉-悬吊体系


(2)用协作体系,改变悬索桥的力学和经济性能问题。例如我们试设计提出的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部分地锚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梁和部分地锚悬索桥,通过合理改变缆索布置形式和约束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实现更好的跨越。


(3)用空间索面协作体系解决超大跨度悬索桥横向受力问题。瑞士Christian Menn教授提出,可以将传统框架式塔柱由带面外斜拉索塔的倒Y形塔柱代替,中央塔柱通过斜拉索支承面外斜拉索塔,面外斜拉索塔再通过斜拉索支承加劲梁,从而改善超大跨度悬索桥横向刚度受力(图12)。


 

图12 倒Y形塔柱形成空间索面


(4)用索网结构,有利于新材料的应用,并实现更大跨越。新材料建造超大跨度悬索桥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刚度问题,三维索网结构可对各个方向都提供有效支承,从而不仅仅依靠塔或梁来抵抗风力和地震力;2008年,意大利工程师M.Peroni和P.Casadei针对直布罗陀海峡提出了一种索网体系(图13),该体系由内外两层索面构成。


 

图13 空间索网体系概念


未来,世界上跨越工程还将遇到很多挑战,包括大风、强震、波浪、海流等极端作用和深水、大风大浪等复杂恶劣的建设条件。悬索桥的前世今生正说明了创新是解决问题、实现发展的动力和方法。本文回顾悬索桥的前世今生,意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行通过过去、现在,去探索发现未来,用创新实现未来更好的跨越。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38 万条内容 · 60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亚东桥话48:给桥上点颜色,你选择哪种?(上)

世间万物,五光十色,五彩缤纷。 人类对色彩的认知,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漫长。人类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可能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或洞穴壁画。2018年在南部非洲洞穴中发现的红色岩画(约73000年前),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岩画;2021年在印尼苏拉威西岛洞穴中发现的野猪岩画(约45000年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具象艺术。 尽管人类运用色彩已有几万年的历史,但科学意义的色彩学研究,直到19世纪才开始。色彩学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它以光学为基础,并涉及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多门学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