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木构架建筑特征

木构架建筑特征

发布于:2023-03-14 11:16:14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1    

结构形式

宋代木构架大木作分为殿堂型、厅堂型、余屋三种类型。(观音阁结构水平分层、由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垒叠而成,为与殿堂型构架相似的殿阁型构架)

图片图片

《营造法式》中将建筑构建划分为承重构件与其余构件,其中承重构件(大木作)内外檐柱是否等高划分为殿堂、厅堂、余屋三大类型,且分别区分构件断面规格。


名词解释

1.大木作:古代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2.小木作: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非承重木构件的制作和安装专业。


大木作的建筑结构:

3.殿堂结构:平面有明显的规制,称为“殿阁地盘分槽”。其内外柱等高,且各立柱之间相互独立,结构按水平方向分层。全部结构按水平方向分为柱额、铺作、屋顶三个整体构造层,自下至上逐层安装,叠垒而成。

4.厅堂结构:平面无明显规制。其外柱低于内柱,用横向的垂直屋架。每个屋架由若干长短不等的柱梁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铺作。

5.簇角梁结构:用于正圆或正多边形平面的建筑,每个柱头上的角梁与中心的枨杆(雷公柱)相交,组成圆或方锥形屋顶。



  2    
平面形式

宋代殿堂型构架按照空间特征通过“槽”将其分为“单槽”、“双槽”、“分心槽”、“金箱斗底槽“四种平面形式。《营造法式》中的“槽”,其实指的是室内柱头铺作(斗栱)与梁枋上的隔架铺作层向两边出跳形成的铺作层内的狭长空间。

明清建筑除了殿身外檐柱额枋上有斗栱外,殿身内是没有斗栱的,因此,明清建筑是没有分槽之说的。


1.“单槽”:殿身内再设一行内柱作为前金柱或后金柱,形成一大一小两个平面扁长空间。例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便是单槽形制。

图片

2.“双槽”:在建筑檐柱为主构成的殿身内设前后两行内柱,把整个殿内平面分成前、后、中三个大小不等的空间,中间空大于前后的空间,如大明宫含元殿。图片

3.“分心槽”:

在殿内正中对应屋脊的位置设一行与前后檐柱相平行的柱子(中柱),把殿身内部分成前后两个相等的空间,这样的平面形式叫分心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例如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

如果是九开间大殿,还可以在中柱与檐柱之间再增加金柱,将屋内分为更多均等的空间,这种平面形式叫“分心斗底槽”。

图片图片

4.金箱斗底槽”: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内外两层柱网形式,因外圈柱像“斗口”,内圈柱像“斗底”或“箱底”,故而叫做金厢斗底槽。例如佛光寺大殿。图片


  3    
立面形式

宋代建筑因其侧脚、生起的做法在屋檐处有明显的檐口曲线“举折”、推山、收山的做法又导致了屋面曲线的形成。建筑的开间宽度与柱高有一定的比例且开间宽度不高于柱高。


  4    
模数制
在建筑选材方面宋代建筑注重 “以材为祖” 的模数制方法,依据具体的建筑等级与形制进行材料的尺寸等级选择。把以“材、分”为基础的模数单位作为 结构断面尺寸 设计的基础。

《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 “材分制” 。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材”进一步细分为“分”, “分”是材高的十五分之一,材宽的十分之一
《营造法式》规定了 单材、足材的基本单位和“材分八等”的材料断面尺寸等级 并规定了“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大小因而用之“的模数制基础。 图片


知识点:木构架建筑特征

清式建筑的木构架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木构建筑分类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材顺纹抗拉和抗压强度较高,而横纹抗拉和抗压强度低,在受力上各向异性。因此,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柱、梁、檩等构件,可被视为杆件。杆件之间靠垒叠、捆绑以及榫卯等方式搭接,并按以上建造与结构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井干式”和“木构架” 。“井干式”的特点是木材横向垒叠形成“木墙”,以横纹方向受压,未发挥出木杆件的力学性质。“木构架”则将线性杆件垂直于地面作为柱,再以纵横向的木杆件将各柱拉结成稳定的框架。以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学者将“木构架”分又为了“抬梁式”与“穿斗式”。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