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中国建筑史之海派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史之海派建筑文化

发布于:2023-03-06 10:20:06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上海是近现代史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最深、最典型的中国城市,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上海的对接,就形成了海派建筑文化。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认为,海派建筑一直遵循重商、开放、杂交与创新的格局而发展。图片

       海派建筑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一、重商性

      上海是一个以商贸活动为主,来推动其他产业与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型城市。商贸类及与之相关的金融类、生产类以及作为商品住宅的建筑,是海派建筑的主角。

图片图片       

早在20世纪20年代,作为上海形象标志与城市象征的现南京路、外滩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商贸类,或者为商贸服务的金融类建筑。南京路著名的先施公司大厦,即今天的上海时装公司大楼与东亚饭店建于1915年,是上海较早的钢筋混凝土代表作品,集商场、酒楼与旅馆于一身。

图片图片       外滩一带建有很多洋行与银行建筑,仅十九世纪70年代英租界外滩就有大洋行22家,192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大厦就是外滩最著名的建筑。当时的上海还建有很多豪华饭店、旅馆。位于南京路外滩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与国际饭店,都是当时最著名的现代餐饮类建筑。

图片

       重商必然追求利润与商业招徕性,讲究建筑的气派与装饰,并尽可能降低造价成本,提高现实空间的使用效率,这成为海派建筑的显著特色之一。

图片       

在外滩这个金融中心区域,西方殖民者建造的建筑一般都采用西方古典传统的风格,以石材为主材,高台基、敞门廊,古典柱式。屋顶显著的标志物、静止石雕花纹等都显示了当时西方建筑的优越感以及主人的豪富与气派。

图片       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的驱动,珍惜与充分利用每一块土地成为海派建筑的又一特色。由于寸土如金,外滩的多数建筑物只能以其窄面为主立面面向黄浦江,显得很拥挤,这一点在里弄住宅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图片       

里弄住宅是海派建筑独有的居住类型。海派建筑,代表是石库门住宅,上海里弄设计与建造的主旨在于节约土地及其造价,所以住宅面积小,建筑物间距小,层高低。而且除了必要的户外通道外,建筑物之间的空地都被安排成了前院,后院及车库等公共通道,也是居民共同休息纳凉的场所,形成所谓“大上海,小里弄”的特色。




二、开放性

       上海是一个工商贸易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商业的发达加强了上海与各地的联系,促使其打破封闭,产生开放的文化意识,在建筑上形成中西交融或冲突的特色。

图片       海派建筑对民族传统建筑具有比较冷静、理智的选择态度,一般不照搬中国传统样式。就外滩沿江一线的建筑群来看,现存建筑物没有一座是彻头彻尾中国式的,有的建筑开始时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后经数次改造,渗入了大量西方建筑文化观念与样式因素。

       以上海江海关建筑为例,1857年在汉口路外滩重建时,江海关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土木结构歇山顶,看上去像一座古庙。

图片       

中期的江海关由英国人设计,样式改为西洋式,平面为门形,主层三层,中间建有五层高的方形钟楼,内部设有大厅,可容纳数百人,装修则一派西式风格。屋内装有软百叶窗和暖气设备,屋顶装有避雷针,外部台基较高,主立面大门前设踏步,门两旁安放一对石狮,有传统衙门样式的遗制。

图片       后期江海关建于1925年,钢框架结构,多层,大门前是希腊陶立克廊柱,顶部是钟楼,是非常地道的西方建筑风格。

图片




三、杂交性

      重商而开放的时代,必然会建构出兼具二者特色的建筑文化。又由于上海本身万商云集,所以海派建筑就具有了杂交的特点。

图片       这种杂交可分为两大类:1、纯粹西式建筑样式与风格的掺杂。2、中西之间的杂糅。

图片       

西式建筑之间的掺杂是指建筑物同时具有西方不同国家、时代与民族的建筑风格。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被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原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等等。

图片图片图片       

中西之间的杂糅,主要表现在细节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西式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上追求“西洋”化的建筑,这种建筑在海派建筑中占有相当比重。大量的里弄建筑初期的外形吸取了西欧联排式住宅的特点,但每一单体又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院落风格,将前院改为天井,将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土埭改做石库门。

图片       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老式石库门的门窗装修与山墙处理都带有中国传统民居特色。新式石库门在结构、内部装修用材方面更多的采用西制。

图片图片




四、创新性

       海派建筑的创新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材料、技术和结构方面。体现海派建筑重要文化成就的上海工业生产类建筑在近现代起着领导时代潮流的作用,引用的新建筑技术往往首先在工业建筑中得到应用。

图片图片       以主体结构来说,近代的新结构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钢结构,二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片      

中国近代第一个铸铁房架,应用在1863年建造的上海自来火房。

图片       之后兴建的上海杨树浦厂一号锅炉房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框架结构建筑。

图片      

 钢筋混凝土结构方面,上海福新面粉厂六层主车间是采用钢筋混凝土高层框架结构的先例之一。

图片       

这些新技术保证了近代工业建筑的稳固性、耐久性和高质量,比起传统的木结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图片

知识点:海派建筑文化

渗透海派文化内涵的绿化大景观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建筑史之东西方建筑结构的文化取向

        这两张图,是北京居庸关云台和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仔细考察分析东、西两个建筑的结构,我们发现,利用石材抗压性能修建的居庸关云台拱券,其下部轮廓抛弃了本来的弧形,进而选择重新砌筑梯形门洞。 而铸铁的力学特点是抗压强耐压弱,桁架支撑起的埃菲尔铁塔,却要在四面门洞分别补上一道拱形花边,居庸关云台与埃菲尔铁塔远隔重洋,为什么都会出现设计上的“冗余”?又是什么原因左右着这种建筑结构与形式的权衡取舍?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