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就是文字还未发明,历史未被书写的时代。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的时候,中华大地上的古文明已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多元状态。在南方,河姆渡文化体现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水平。在北方,仰韶文化则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又是根据它所处的环境选择材料,最后营室造屋。早期文献中说,“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意思是说在低洼的地方,人们将房子盖在木杆或立柱上,建造像鸟巢一样的建筑,在高的地方可以挖一个洞住在里面,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巢居”和“穴居”两种上古时代建筑形式。
《韩非子》中说,上古时代,人少禽兽多,人们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作巢建了房子,来避免禽兽虫蛇的侵扰,所以人们很爱戴它,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可见“巢居”对那时候人们的意义。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说法。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的一处遗址发现了大量人类活动的痕迹,并出土了大量木杆遗迹。这里曾经是一个村落,但村落的房子显然和今天的不同。
它们并不是建一个地基之上,而是先在地上竖起很多木杆,形成柱网,再把房子全部建在柱网之上。同时遗址位于低洼处,可见架空的建筑是为了适应潮湿的环境有意为之。要知道把房子建在柱子上面,上面有结构,需要跟柱子有所连接。
早期遗址中的处理比较简单,只依靠绑扎的方式将木柱同地板横梁连接在一起。稍稍往后,到了距今6000年前的时候,在河姆渡生活的人们可以把木头加工的非常精致,使用榫卯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了。
从绑扎到榫卯,建筑技术不断成熟,河姆渡文化也愈发繁荣。我们推想当时房子的形式就是这样一种架在木柱上的“干阑式”建筑。
今天在云南、贵州一些地区的傣族、侗族村寨还保留着类似的建筑形式。
另外一个重要文明的代表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它也距今大约6000多年,其典型遗址是位于西安的半坡遗址,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村落,通过这个村落我们可以看到“穴居”这种独特建筑体系的演进过程。
当人类离开丛林来到平原渔猎,首先需要一个安全的住处,由于黄土高原土质松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挖一个洞穴当做住房。
现在的陕北民居-窑洞,采用的就是这一办法,光挖一个洞还不行,可能还需要盖一个顶,最便捷的方法是是砍一些树枝做成伞一样的形状盖在洞穴上。
在半坡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建筑形态。
半坡村的建筑通常只有一个入口,从入口向下挖一个半地穴式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会比较潮湿,所以半坡人想到放火,把地面烧的像砖一样,或者在地上垫一层石灰防潮,而用树枝编成的屋顶和外墙也会涂上泥。建筑史上叫做“木骨泥墙”,它可以看作夯土墙和土坯砖的雏形。
在半坡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大房子,这个大房子呈方形,前面有一个类似广场的公共空间,推测这里是半坡村人活动的中心。
同时,半坡村位于两边是崖壁、周围环水的高台上,防御性很好,周围还有窑址、墓葬区等等功能不同的地块。半坡村这样的空间格局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个城市的雏形,文明的曙光也即将普照华夏大地。
知识点:上古穴居与巢居文化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应县木塔的静力学浅析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北部,朔州应县佛宫寺内,全称“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木构塔式建筑。据明万历年间田蕙(字应芳,号绎斋,今山西应县人,1535-1610)《应州志》记载,应县木塔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北宋至和三年)由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代明昌六年(1195)增修益完(修建年代学界有争议)。 如图1所示,塔身自下往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砖石阶基,高4.40m;第二是木塔塔身,高51.14m;第三是砖刹座,高1.86m;第四是最上的铁制塔刹,高9.91m。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感谢分享,学习了,不错啊,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谢谢啦。
回复 举报
剖析得非常深刻,学习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