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大殿柱础
▲晚峰·唐风五彩遍装斗拱积木-柱础局部(不售款)
▲晚峰·唐风五彩遍装斗拱积木-柱础局部(不售款)
南北大不同——柱础
▲山西·晋祠寺圣母殿 -约公元1023年-覆盆柱础
▲浙江·保国寺观音殿 -约公元1013年
注:由于浙江宁波位于烟雨江南,浙江保国寺的覆盆莲花柱础之上还垫加鼓形柱础,地表湿气更难接触到木柱。
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大多木构建筑采用夯土房基,比如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3900年)遗址考古发现:其建筑的木柱底部一截深入土里的柱洞,然后用陶片砾石黏土等分层夯筑,有学术分析认为这是最早的“暗柱础”做法。
▲庙底沟遗址-房基。来源:《大众考古》2018年第10期
石器时代的夯土房基做法一直发展延续到青铜时代。通过考古学家对河南殷墟遗址分析发现,公元前1300多年的商代,夯土房基的做法更为精进,统治者居所的木柱底部垫着较为平整的卵石——学者分析这块卵石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后世柱础的“承重”功能,而卵石与木柱底部垫着铜片(“柱鑕”),则相当于柱础的“防潮”功能。(如下图)
▲殷商遗址:柱洞与承重卵石
随着建筑营造经验的积累,匠人们发现,埋入土壤中的木柱,依然容易腐朽,于是开始考虑如何将木柱抬到地坪以上,同时在建筑结构上使得木柱更稳固耐久。到了汉代,木构建筑的柱础石已经普遍使用。(如下图)
▲沂南汉墓-八角立柱及覆盆柱础(临沂市博物馆)
匠心之美——柱础
中国建筑的美学发展,总是绕不开南北朝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佛教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的审美艺术深受佛教元素的影响。佛教对心灵世界的启发,化身一朵朵佛莲,埋藏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司马金龙墓-石雕伎乐柱础(北魏早期)
从唐朝的柱础实例来看,莲瓣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只不过相比南北朝的莲瓣雕刻样式,唐朝的莲瓣更为丰满。
▲梁思成先生手绘佛光寺大殿柱础
到了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匠人们对柱础的研究已经科学化、系统化,《营造法式》中对柱础的形制和雕刻样式有了专业的规范。明清时期的柱础样式,则在宋代营造的基础上,对形制和样式进行补充和丰富。
从柱础演变发展的数千年历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智慧和高级审美。我们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参照历史,首先拥有博大的胸怀勇于吸纳各种文化中的精华,然后善于反思和解决问题,最后怀着虔诚敬仰之心去学习和珍惜。
知识点:柱础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