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础石,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柱础”,清《工程做法则例》中称为“柱顶石”。
《营造法式》卷三,石作制度 柱础 :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櫍zhi,三曰磶xi,四曰填,五曰磩qì,六曰磉。
柱础石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石质构件,因为我国古建筑多为木结构,柱子直接插入土中,很容易受潮下陷,使房屋倒塌。古代工匠为使柱子不受潮湿而腐烂,往往在柱脚垫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土地隔离,既起到了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了柱基的承压力。
第一阶段:在柱下方铺垫卵石,但是不会露出来,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商时期房屋遗址下有天然卵石,为我国最古础石之遗例。
第二阶段:让础石上升到地面来,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形象部分,但没有装饰;比如说:汉代柱础有覆盆式,也有反斗式,样式较为简朴。
第三阶段:在础石上再安装柱座,础石周围精雕细刻加以装饰。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之为“宝装莲花”式柱础,例如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前檐柱下,就是这种唐代莲瓣柱础石,造型古朴,优美大方。
鼓镜:柱顶石表面凸起的部分称鼓镜。又称"古镜".是柱础凸出于地面的露明部分.安装时,鼓镜高出台基。圆柱下的柱顶石,应为圆鼓镜。方柱或梅花柱子下的柱顶石,是方鼓镜,如图所示。
平面呈圆形或方形,以便与柱子衔接,四面加工成混线线脚,明初官式建筑所用柱础大部分为鼓镜式.在柱顶的中间凿出榫窝,以安装柱子下的管脚榫,这个榫窝称为管脚。稳定性差的建筑,如游廊等,会做管脚;稳定性较好的建筑,柱顶石可不做管脚。
汉代有圆形及覆盆形柱础,像一个倒扣着的脸盆,,因此称为覆盆式。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柱础。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出现莲花形柱础;唐宋时期柱础石多为带莲瓣的覆盆式柱础。覆盆式柱础可以是素面磨光,也可以在上面雕刻各种花纹,如莲花、牡丹花、卷草等等。例如佛光寺东大殿的柱础就是宝装莲花覆盆式。
明、清时期官式多用鼓镜式柱础。鼓镜式柱础外形如鼓身镜面,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样式称鼓式或鼓蹬式,很像横着放的鼓。
覆斗式柱础是根据外形来命名的,这种柱础形似一个倒扣的斗,因此被称为覆斗式。它的外形也可以根据柱子形式而变化,做成方形、圆形或者是八角形。
须弥座式柱础,原本是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后来演变成建筑台基的一种形式。
柱础就是一个兽的雕塑。兽形柱础以狮兽最多,还有象、羊、蟾蜍、龟、虎等。
复合式柱础复合式柱础常见的组合有:鼓式+基座式、鼓式+覆盆式、基座式+覆盆式、八角式+鼓式等等。
(来源:古建筑斗拱学堂)
知识点:柱础解析知识
柱础详图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构造
返回版块7.65 万条内容 · 185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学习了,学习才能强国~~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