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华北地区唐宋古建筑转角的特点

华北地区唐宋古建筑转角的特点

发布于:2023-02-07 16:13:07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本研究共选取华北地区唐宋时期木构建筑78例。以平槫节点搁置方式、转角斗栱角缝里转形制、角梁搭置方式作为分型依据。其中,平槫节点搁置方式是首要考虑要素,并以此为各型命名。经过比较,将现存华北地区转角结构分为四型及若干亚型(图3)。


图片

图3 转角结构类型分析


A型—递角栿型


A型—递角栿型,共三个亚型。角间设斜45°的递角栿或隐衬角栿,拉接转角斗栱与室内梁架,平槫节点落在递角栿或隐衬角栿上。


Aa型,分为三式。I式,大角梁斜置,其后尾搭在平槫上,用上下两层角缝梁栿——递角栿和隐衬角栿,隐衬角栿在天花之上;也有彻上明造,转角仍用上下两道递角栿的案例;代表案例为等级较高的官式建筑:佛光寺大殿、镇国寺万佛殿、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华严寺薄迦教藏殿。Ⅱ式,大角梁斜置,其后尾搭在平槫上,只用一道递角栿,是I式的简化形式;代表案例:南禅寺大殿、永寿寺雨花宫、晋祠圣母殿副阶等。Ⅲ式,大角梁平置,加隐角梁,子角梁上翘,只用一道递角栿;只存有一个案例: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图4、图5)。


图片

图4 Aa型Ⅰ式案例

左:佛光寺大殿

中:独乐寺观音阁二层

右:华严寺薄迦教藏殿

(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图片

图5 Aa型Ⅱ式案例

左:南禅寺大殿

中:永寿寺雨花宫

右:阳泉关王庙正殿

(图片来源:左、右两图作者自摄,

中图引自文献[16])


Ab型,平置大角梁与递角栿合并为一根构件,加隐角梁,子角梁上翘。代表案例:芮城五龙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青莲寺藏经阁、晋祠献殿、善化寺三圣殿、西上坊汤王庙正殿、长子府君庙正殿等。


Ac型,分为两式。I式,大角梁平置、加隐角梁,子角梁上翘,用隐衬角栿拉接内部梁架;只存有一个案例:崇明寺中佛殿5。Ⅱ式,大角梁平置,加隐角梁,子角梁上翘,用递角栿拉接内部梁架。代表案例:朔州崇福寺弥陀殿、平遥文庙大成殿。


B型—下昂挑斡型


B型—下昂挑斡型,共两个亚型。转角斗栱角缝下昂或由昂后尾承角梁或平槫节点,大角梁斜置。


Ba型,昂尾承角梁后部;只存有一个案例:长子县碧云寺正殿。


Bb型,昂尾承平槫节点;代表案例:大云院弥陀殿、万荣稷王庙正殿、隆兴寺山门和转轮藏殿、崇庆寺正殿等。


C型—里跳平伸型


C型—里跳平伸型,共两个亚型。转角斗栱里转角缝华栱层层伸出,挑至平槫。


Ca型,转角斗栱角缝衬方头里转作长长伸出的栱头承平槫节点,常用抹角枋或爬梁辅助承托,分为两式。Ⅰ式,大角梁斜置;代表案例:正定文庙大成殿、新城开善寺大殿、易县开元寺药师殿等。Ⅱ式,大角梁平置,加隐角梁,子角梁上翘;只存有一个案例:定襄关王庙正殿。


Cb型,转角斗栱角缝里跳华栱层层伸出挑至平槫,常用抹角枋承托里跳华栱;转角斗栱与相邻补间斗栱里转角缝华栱最外跳所承交互斗在平槫节点下作“品”字形摆置。代表案例:涞源阁院寺文殊殿、蓟县独乐寺山门、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宝坻广济寺三大士殿、易县开元寺毗卢殿和观音殿等(图6)。


图片

图6 Cb型案例

左: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中:蓟县独乐寺山门

右:善化寺大雄宝殿

(图片来源:中图丁垚提供,左、右两图作者自摄)


D型—平置角梁型


D型—平置角梁型,共两个亚型。平置大角梁压在转角斗栱上,加隐角梁,子角梁上翘;平槫节点落在大角梁后端(图7)。


图片

图7 D型案例

左:青莲寺正殿

中:延庆寺正殿

右:清源文庙大成殿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Da型,分两式。I式,大角梁水平放置。代表案例:晋祠圣母殿殿身、开化寺正殿、九天圣母庙正殿、沁县普照寺正殿等。Ⅱ式,大角梁里高外低、略带倾斜。代表案例:少林寺初祖庵正殿、延庆寺正殿,游仙寺毗卢殿等。少数Da型案例用抹角枋(或做成抹角栿形象)辅助承平置角梁后尾。


Db型,斗栱用材较小或角间较大的情况下使用,加抹角栿承平置大角梁后尾;代表案例:善化寺山门、清源文庙大成殿、洪洞广胜下寺山门、襄城乾明寺中佛殿等。



图片

转角做法在不同地区的演变



自然地形阻隔与古代国家疆界,导致华北地区内部形成多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区域,各区域内营造技术与建筑形制、样式自成体系,区域之间存在技术传播与影响。为了分析各种转角结构的时代和地域分布规律,须要将所选研究案例分地区梳理(图8,表1)。


图片

图8 案例区域分布图

(图片来源:根据文献[15]:16-17页,

北宋河东路地图改绘)



表1 各地区遗构转角结构类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说明:

①“*”——夹槫式;“—”——无准确年代,根据构架形制与构件样式特征推断时代。

②一些案例已毁,根据前辈学者调查研究成果可知其结构与年代;其他案例年代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年代。对一些年代可疑案例,暂不列入表格,并不影响本文结论。例如,晋中地区的晋祠献殿、文水则天庙正殿的形制较古老,现存断代依据不充分,始建年代存疑,不作为比较案例


研究案例分布在8个区域:


地区Ⅰ——河南地区,即豫东、豫北平原地区,北宋为京畿路、京西北路,金代先为汴京路,后为南京路,包括开封、登封、济源、汝州等地,是五代北宋时期官式作法和《法式》的原型地;


地区Ⅱ——晋东南晋城地区,为太行山与王屋山之间丹水流域的晋城盆地和沁水流域的阳城盆地及周边山区,宋金时期为泽州,包括晋城、阳城、高平、陵川等地;


地区Ⅲ——晋东南长治地区,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浊漳河流域的长治盆地及周边山区,北宋为隆德府,金代为潞州,包括长治、潞城、长子、平顺等地;


地区Ⅳ——晋中地区,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汾河流域的太原盆地及周边山区,宋金时期为太原府、汾州,包括太原、汾阳、阳泉、平遥、文水等地;


地区Ⅴ——晋中北地区,由恒山、云中山、五台山、系舟山围合成的滹沱河流域忻定盆地及周边山区,宋金时期为忻州、代州,包括忻州、定襄、五台等地;


地区Ⅵ——冀中地区,宋金时期为真定府,地处滹沱河中游;


地区Ⅶ——晋北地区,恒山以北桑干河流域的大同盆地,辽代为西京道,金代为西京路,包括大同、朔州、应县等地;


地区Ⅷ——冀北地区,辽代为南京道,金代先为燕京路、后为中都路,包括北京、蓟县、易县、新城等地。


通过梳理案例可知,A型与D型是山西地区现存实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转角结构,C型与B型案例保存数量相对较少。由于各地区保存案例数量、案例年代分布情况不同,需要排除一些不具备比较条件的案例:


①使用Aa型I式的五个案例中,都是典型的殿堂结构;其中,镇国寺万佛殿虽然彻上露明,也做出了上下两道六椽栿,转角处有上下两道递角栿。使用Aa型I式的遗构形制等级较高,分布跨多个地区,是晚唐、辽时期的官式建筑。高等级官式建筑可能与地方建筑存在差异,须在比较中排除。


②几座奉国寺型厅堂,规模虽巨,但转角结构与中小型建筑差别不大,可作为比较案例。几座大型的宋金建筑,如晋祠圣母殿、隆兴寺摩尼殿、善化寺三圣殿和山门,也属于这种情况。


③Aa型Ⅲ式、Ac型、Ba型、Ca型Ⅱ式保存数量很少,可以排除。


④大量中小型遗构,由于转角结构形式的选择与大木结构形式无关,可作为比较案例。中小型遗构包括简式殿堂和厅堂,代表了各地区的地方营造做法。


因此,主要观察对象是中小型简式殿堂和厅堂、奉国寺型厅堂及几座大型宋金时期遗构中的转角结构,经过分地区比较发现:


地区Ⅰ:保存案例虽少,但演变趋势明显。宋金案例都是Da型,元代出现Db型;


地区Ⅱ:虽有Ab型案例,但多数为Da型;


地区Ⅲ:五代至金代都有Ab型案例,五代北宋案例有Aa型Ⅱ式、Bb型,北宋以后Da型成为主要类型;


地区Ⅳ:五代至北宋主要使用Aa型Ⅱ式,北宋中期出现Da型,金后期出现Db型;


地区Ⅴ:保存案例较少,无法体现出演变趋势。唐代案例用Aa型Ⅱ式,北宋出现Ca型Ⅱ式,金代出现Da型;


地区Ⅵ:保存案例较少,无法体现出演变趋势。五代北宋时期使用Bb、Ca型I式和Cb型;


地区Ⅶ:辽代案例用Aa型Ⅱ式、Cb型;金代分别使用Ab、Cb、Da、Db型;


地区Ⅷ:辽代案例主要使用Ca、Cb型。


知识点:华北地区唐宋古建筑转角的特点

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 肖昊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古建筑卯口朝向对斗拱构成规律有什么影响

斗拱,又称斗科、铺作,位于屋檐之下、柱子之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结构最为复杂、造型最为独特的构件,其榫卯技术十分精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木架建筑的技术水平[1]。对斗拱的研究,不应只拘泥于其造型效果,应对其构造逻辑及受力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营造榫卯技术的精神。近年来,斗拱的榫卯工艺不断被衍化转译,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探索,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便是以斗拱为原型的作品(图1)。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