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悬山顶解析知识分享

悬山顶解析知识分享

发布于:2023-01-16 11:44:16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图片

悬山顶,是一种人字形二坡面屋顶,屋顶两端伸出山墙之外、悬挑出际的一种屋顶结构,悬挑部分可以遮挡雨水不直接淋湿山墙。由于山墙得到悬挑屋顶遮护,还可使两端山墙的山尖部分做成透空型,以利调节室内外空气流通,这种形式特别适合潮湿炎热的南方地区作为居室之用。

图片

  五台佛光寺前院北侧,有一座重要建筑,就是文殊殿,建于金代天会十五年(1137)。文殊殿面阔七间,达33米,进深四间八椽,为18.3米单檐悬山顶,体量庞大,形制奇特,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悬山顶建筑实例。

   大殿前檐明间与左右次间设置三间板门,两梢间安设直棂窗,尽间砌砖墙。山面和后面全砌砖墙,后檐当心间开设板门。殿內还保存了7尊金代塑像以及100多平方米明代壁画。


图片


    大殿屋顶形制为悬山式,也称“挑山顶”,悬山式屋顶形式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多有表现,《营造法式》中也有记载,称之为“不厦两头造”,为宋金时期建筑经常运用的一种屋顶形制。 

   文殊殿外檐一周用了22根檐柱,柱头为覆盆式,卷杀十分明显。大殿柱网布局比较特殊,采用了“减柱造”形制,类似于宋《营造法式》“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形制。按照规范的柱列布局,七间大殿应该由40根柱子组成柱网,除了22根一圈外檐柱之外,屋内还应设立18根内柱。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大殿内仅用了4根金柱就支撑起了所有的梁架,足足减掉了14根内柱!  

图片

图片


  文殊殿大内额和由额的组合也可以称为“人字柁架”,这种梁架结构,与以往在各缝柱子上前后架设大梁的传统做法迥然不同,比较明显地扩大了室内空间,在我国宋、辽、金建筑中比较少見,是我国古代匠師的大胆創造。

   但是从现代工程结构力学的角度看,这种梁架结构还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桁架,本质上是一种平行桁架,在解决受力、剪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与近代工程的三角桁架有本质区别。由于跨度太大,木材自重及荷载等原因,导致大内额垂弯变形,并没有达到设计预期的效果。2002年,文物保护机构修缮时,在前后内额下方加立了辅助支柱,才真正解决了屋顶荷载安全隐患问题。


        悬山顶和硬山顶的相同点:它同硬山屋顶一样,也是只有两个坡瓦屋面、一个正脊、四个垂脊的单檐屋顶形式,一般不设重檐结构。悬山顶与硬山建筑一样也是属于等级较低的建筑,多用于普通民舍、商铺和大式建筑的偏房等房屋布局中。  


图片

悬山顶和硬山顶的区别: 

图片

图片

        悬山出梢是悬山建筑与硬山建筑的主要区别,硬山房梢间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悬山建筑梢间檩木则挑出于山墙之外,悬山顶梢间檩木外侧有博锋板加以封护。

   在悬山建筑中,将建筑两梢间的檩木同时向山墙外(木构架外)伸出一段距离,叫做出梢,形成山面出檐的做法,其作用是防止雨水冲刷墙身。悬山出梢的规定在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出际”,具体尺寸为:两椽屋,出2尺至2.5尺;四椽屋,出3尺至3.5尺;六椽屋,出3.5尺至4尺;八至十椽屋,出4.5尺至5尺。

图片

图片


在各梢间檩子端头钉上人字形的木板,称为博缝板,也称之为博风板。同时在悬挑部位的梢檩下部,博缝板与燕尾枋为了保护悬挑在外部的各檩檩头免受风吹雨淋,增加“燕尾枋”一根,以起到加固和美观的作用,还加设悬鱼、惹草,增加了审美装饰作用。

(来源:古建筑斗拱学堂)

知识点:悬山顶解析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直棂窗解析知识分享

窗:古代也称牖、户、扆、轩、聪,中国古建筑的窗户,在宋《营造法式》中属于小木作,也属于木装修部分,可以使光线进入室内,既可以采光,也利于空气流通。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夏后氏世室,四旁两夹窗”,可知窗最早出现于夏代, 在汉墓的陶屋中有见窗户形象,后来北朝石刻建筑中也有出现。 隋唐时期发展变化,窗也称之为“轩”。例如唐诗:        开轩面场圃.---—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