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交首栱
(上图斗栱模型为晚峰书屋斗拱 ,红色部分为鸳鸯交首栱)
(上图为五台南禅寺唐代大殿转角斗栱照片,取自晚峰书屋 )
汉代至魏晋时期,在木结构建筑转角节点中,如何合理解决斗栱构件多方向连接,一直是一个没有彻底解决的结构技术难题,如果栱与栱之间的距离过近,就需要处理好相邻栱头的节点交接关系,鸳鸯交首栱的出现成功地解决了转角结构技术难题。
鸳鸯交首栱的最早实例见于唐代南禅寺大殿,同期或稍后的早期建筑实例的转角铺作中几乎都有鸳鸯交手栱。经过宋、金、元时期,鸳鸯交首栱的使用更加成熟和普遍。流传于明清时期仍在使用,但其形制和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营造法式》卷四·大木作制度有关鸳鸯交首栱制度翻译:
“凡栱至角相连长两跳者,则当心施枓,枓底两面相交,隐出栱头,谓之鸳鸯交手栱”。“凡转角铺作须与补间铺作勿令相犯,或梢间近者,须连栱交隐。”
白话文翻译:凡令栱安设至转角处,长两跳相连的栱形构件,则隐刻两栱头,栱头中心位置施散斗,散斗底下两栱头相交,隐刻出栱头,称之为鸳鸯交手栱。凡转角铺设制作斗栱构件时,必须考虑不与补间铺作的构件相冲突。如果梢间至转角之间的构件相距太近的,必须进行连栱交隐做法。
(上图为五台南禅寺唐代大殿 )
五台南禅寺转角斗栱实例中的鸳鸯交首栱结构关系解读:
大殿转角斗栱在结构关系上非常复杂,首先在柱头上安大斗,大斗上正面和山面各出华栱两跳,《营造法式》记载:“凡栱至角相交出跳,则谓之列栱”,这就是泥道栱和华栱出跳相列的做法,其实相当于柱头正侧两个方向的泥道栱互相垂直相交,柱中线正面和山面的外转栱头形成华栱形象。斗栱后尾:第一跳为泥道栱,第二跳为四椽栿隐刻成泥道慢栱。
(上图: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栱正立面图 )
柱中心分位线上二跳华栱上设交互斗,出耍头,与令栱(鸳鸯交首栱)垂直相交,耍头平出,做成批竹昂式。二跳跳头正面和山面的令栱都加长制成鸳鸯交首栱,十字相交伸出,栱上方安置散斗承托替木和撩檐槫。
(上图: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栱仰视平面图 )
转角结构比较复杂,45度角线上斜出角华栱两跳,二跳华栱上置平盘斗,平盘斗上承托有三组构件, 即45度角线上斜出的耍头和正面、侧面的鸳鸯交首栱头互相以榫卯方式交合在一起,两侧的鸳鸯交首栱采用相交、相列、相连的榫卯方式进行铰接,一身兼有令栱、列栱和鸳鸯交首栱的三重身份。
(上图为晚峰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栱模型 )
转角斗栱最外跳组合的节点上方,纵横相交的鸳鸯交首栱上方,置散斗承托替木和撩檐槫,巨大的屋檐翼角载荷通过平盘斗、华栱传递到角柱。大殿的斗栱结构反映了唐代工匠大木作的高超技巧,在结构力学方面具有非常合理的科学性。
(上图: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栱大样图 )
此殿斗栱上各个栱头的卷刹,皆为五瓣,每瓣都微向内?,?深约0.3厘米。栱瓣内?的做法,在天龙山、响堂山等南北朝时期的石刻窟檐中尚有例证,山西寿阳北齐墓木椁中残留的个别斗栱上也可见到。在现存的木构建筑中,南禅寺大殿栱瓣均为五瓣的做法已成孤例,在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晚峰书屋的斗栱模型制作十分精美,构件榫卯完全按照南禅寺大殿实例制作,安装时有图纸提示,简便易学,通过组装模型与实例对比学习,可以很快掌握古建筑斗栱的结构密码。
(上图:晚峰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栱模型和安装分解图)
(来源:古建筑斗拱学堂)
知识点:解读鸳鸯交首栱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清代官式建筑平身科单翘重昂七踩斗栱详解一、清代官式建筑斗栱主要构件名称和宋代斗栱名称对照 本课我们以平身科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为例,学习清代官式建筑的构件尺寸和安装规律。清代官式建筑中,斗栱有三种不同位置: 一为柱头科,二为角科,三为平身科。清式斗栱主要由翘、昂、栱、枋、斗等5类构件组成,栱分为瓜栱、万栱、厢栱。瓜栱最短,厢栱次之,万栱最长。 1、翘相当于宋代华栱;昂一般都是假昂; 2、正心瓜栱相当于宋代泥道栱; 3、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