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是古建筑的垂直受力构件,用于支撑梁架。屋顶梁架上的重量全部分散地传递到所有落地的柱子上,再由柱子传递到柱顶石上,最后传递到基础上;还有一类不落地的短柱,安装在梁与梁之间,也是传递力的构件。这些柱子的名称是以柱子的位置确定的。
柱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柱头、柱身和柱础,三部分是独立的,并不是一个整体。我国古建筑中柱身一般为木材,由于木材的易腐性,一般会在柱身下垫衬一个石制的柱础,抬高柱身、起到防腐防潮的功能。柱头通常为斗拱,起着增加房屋的出檐悬挑,优化梁构件受力特征的功能。
一:按其材料来分有石柱、木柱、砖柱
二、按其样式来分有圆直柱、梭柱、小八角柱、大八角柱、正八角柱、方柱、瓜棱柱等样式
直柱:即无卷杀的柱。
梭柱:一种经艺术加工成为中间大,两端小的柱子。也就是对柱子进行了收杀或卷杀的处理。其方法按宋《营造法式》的规定是:将柱高分为三份,又将上部三分之一再分为三分,然后再从栌斗底皮向外量4分°,其余部分等分成三等分,与柱上部三等分交叉连线,收杀成“覆盆”状,这种卷杀成覆盆状的柱子,就称做梭柱。主要用于高级殿宇建筑上。最早见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宋代多仅上段收杀。明清官式建筑则基本不用梭柱了。
梅花柱:也称讹角柱,因其四角内柱,使一角变成两个花瓣形。具有合理的传力路径,承载力较高,支撑覆盖范围广,可以用较小的杆件形成较大的支撑空间。
抹角柱:“抹角”就是抹去棱角。抹角柱也就是将一根方形柱子的四角切去,这样的柱子形式既不同于方柱,也不同于圆柱,显得富有变化。抹角柱在明清建筑中较为常见。
瓜楞柱:又称脊瓜柱,瓜棱柱。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柱子外部带楞,瓜柱上有八楞的称八楞柱,有两种做法,一为整木砍、刨而成,一为拼贴或包镶面成。
三、按其位置来分有檐柱、金柱、瓜柱、角柱、脊瓜柱、童柱、望柱、雷公柱等
檐柱:位于房屋前、后檐最后一排的柱子,分为前檐柱、后檐柱。每个檐柱的名称都是以其所处的位置确定的,如“前檐明间东缝檐柱”、“后檐次间西缝檐柱”等;若有副阶周匝(清式称大檐廊)的建筑,副阶上的那排柱子宋式称副阶檐柱,清式则称檐柱,而将宋式所称的檐柱,称老檐柱。房屋四角的檐柱称角檐柱。
--平台檐柱:楼阁上层周围平台上的檐柱,有的统称为童柱。
--擎檐柱:用于支承出檐的一种柱子。另指用于承托角梁,防止角梁受力下垂的柱。一般多见于重檐建筑和城楼建筑的四角。
--平柱:当心间左右的檐柱。是檐柱中最短的立柱。
廊柱:支撑廊檐的柱子,它包括单独建筑的游廊和房屋周围的回廊等所有廊子的柱子。但一般来说,廊柱主要指的是房屋周围的回廊或前后廊子的柱子。我国古代很多房屋,上到皇家宫殿,下到普通人家的住宅,都常在主体房屋外围设有回廊或前后走廊,支撑这种廊子的的屋檐的柱子就是“廊柱”。
--连廊柱:廊柱的一种。在带廊子的建筑中,廊子的两头又连着一段游廊,在这座建筑的廊子与游廊连接处的廊柱,就叫做“连廊柱”。
角柱:一般古建筑平面多为方形,位于四角的柱子叫做“角柱”。
山柱: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它与中柱在同一横轴线上。
中柱:又称脊柱,宋式称分心柱。在建筑物纵向中线上,支撑屋脊,而不在山墙里的柱子。多见于穿斗式建筑中。
都柱:又称独柱。建筑物平面中央仅设的那根柱子。见于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可能是半地穴居住建筑的遗风。
永定柱:土城墙中用的立柱,以及平座下的立柱。
通柱:建筑物中由地面一直通达屋顶的柱子。
金柱:建筑物的檐柱以内,除了处在建筑物中轴线上的柱子外,其余都叫“金柱”。一般的小型建筑只是前后各一列金柱,或者是没有金柱。而在较大的建筑中却往往有数列金柱,大多是前后各有两列,无论是前还是后,这其中距离檐柱较远的都称做“外金柱”、较近的都称做“里金柱”。也就是说,在有四列金柱的建筑中,室内前半部分有两列金柱,前列是外金柱,后列是里金柱;室内后半部分也有两列金柱,前列为里金柱,后列为外金柱。
--里金柱:在形体较大的建筑物中,往往要使用数列金柱,其中位于里面,即距离檐柱远的金柱,就叫做“里金柱”。
--重檐金柱:在重檐顶的建筑物中,在金柱的位置上支撑上檐的柱子,叫做“重檐金柱”。
--外金柱:在建筑物中具有多列金柱情况下出现的名称,它是相对于里金柱而言的。在多列金柱中,除了里金柱之外就是“外金柱”。或者说,在多列金柱中,距离檐柱近的金柱为“外金柱”。
在金柱的木结构中还有一类位于梁架上,使得层层梁架层叠起来的短柱,经常见到以下几种:
瓜柱:这种柱子短矮,因为其形式象瓜,因而得名“瓜柱”。到明清,在官式建筑中,已经不再做成瓜形,但名称仍然沿用。瓜柱的高度小于本身的宽度时称为“柁墩”。通常遇到的瓜柱有三种:
--脊瓜柱:位于三架梁上,直接承托脊桁的短柱;
--金瓜柱:位于金步架的瓜柱称为“金瓜柱”;
--交金瓜柱:在庑殿顶建筑中屋架前后坡面的金桁与两山面的金桁相交点所立的短柱。
蜀柱:宋代名词,又称侏儒柱,清代称脊瓜柱,都是指短柱的意思。位于平梁(三架梁)上的正中,起支承脊槫的作用。另,在栏杆中,勾阑地袱之上,盆唇之下,正对着云栱、癭项下面的矮柱,亦称蜀柱。
童柱:清式名词,又称矮柱。一种位于梁架中的短柱。放置在横梁上,上端稍细。功用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唯柱不落地。用于明清建筑中,比瓜柱长。如双步梁上的短柱。
雷公柱:用于庑殿顶或攒尖顶建筑上。在庑殿顶建筑上,雷公柱在木屋架的两端,柱脚立于太平梁上,由于雷公柱的位置正好是正吻所在的位置,所以正吻的吻桩往往与雷公柱合在一起由一块整料制造。
垂柱: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
草架柱:在歇山建筑中的山花内,立于踏脚木上,上顶支撑在悬挑之桁的端头,每桁下一根。
四、按其木材质有硬木、硬杂木、红松、白松、檀木、楠木等之分。
五、由于构造不同又有单柱和拼合柱两类。
柱子在使用时,有单独直立的,也有两柱紧贴而立的。
拼合柱:为了节约木材,用两块以上的小料拼成的柱子。实物始见于宋代。如浙江宁波宋代保国寺大殿内的四根金柱,其中三根是由八根小木料拼成,另一根是由九根小木料拼成。宋《营造法式》所绘的合柱鼓卯图中,有“两段合”、“三段合”,即现在所说的“两拼柱”、“三拼柱”。明清后因大木材难得,故大木建筑中立柱大多是拼合柱。
--斗接柱子:拼合柱的一种。用两段或三段以上木材接成一柱。斗接,通常称“墩接”。接头处用暗榫,如在山墙内部,外表则不作处理。主要见于明清建筑中。
--包镶柱子。拼合柱的一种。中间用一根较大的木料,作为柱心。四周用数块木料包镶而成。包镶木料,随柱心形状砍刨,外表随形刨光,用铁钉将包镶木料钉在柱心上,外加铁箍箍紧。一般为圆形柱,也有多角形柱的。主要见于明清建筑中。
六、根据装饰来看,又有雕龙柱、油漆柱、素面无饰柱等。
雕龙柱:柱子上雕有蟠龙,雕龙柱大多采用浮雕,蟠龙的形象比较突出。而其中最为精彩的是高浮雕手法雕制而成的龙柱,龙纹更具立体感,更为生动。
知识点:古建筑构件介绍之---“柱”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构造
返回版块7.65 万条内容 · 18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了解古建筑的辅助构件--枋枋。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往往随着梁或檩而设置。枋是较小于梁的辅材,截面为矩形,是方柱形的横木。枋的位置不同,称为也不同。 枋类构件很多,有用于下架,联系稳定檐柱头和金柱头的檐枋、金枋及随梁枋、穿插枋;有用在上架、稳定梁架的中金枋、上金枋、脊枋;有用在建筑物转角部分,稳定角柱的箍头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天花枋、间枋、承椽枋、围脊枋、花台枋、跨空枋、关门枋、棋枋、麻叶穿插枋等等。这些枋类构件虽不是主要的承重构件,但在辅助主要梁架、组成整体构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