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构造 \ 了解古建筑的辅助构件--枋

了解古建筑的辅助构件--枋

发布于:2022-12-22 14:53:22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构造 [复制转发]

枋。在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往往随着梁或檩而设置。枋是较小于梁的辅材,截面为矩形,是方柱形的横木。枋的位置不同,称为也不同。


枋类构件很多,有用于下架,联系稳定檐柱头和金柱头的檐枋、金枋及随梁枋、穿插枋;有用在上架、稳定梁架的中金枋、上金枋、脊枋;有用在建筑物转角部分,稳定角柱的箍头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殊功能的天花枋、间枋、承椽枋、围脊枋、花台枋、跨空枋、关门枋、棋枋、麻叶穿插枋等等。这些枋类构件虽不是主要的承重构件,但在辅助主要梁架、组成整体构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金枋:沿着屋面坡度逐层布置的枋都叫做金枋,位于额枋和脊枋之间。按金枋所处的位置差别,称为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


图片


2)脊枋:位于脊瓜柱上,脊檩下面的枋。


3)随梁枋:在大梁(五架梁或七架梁)之下、贯穿大梁两端金柱的枋,主要起联系进深方向柱网、以增加大木构架的整体性。随梁枋多用于大式的大木构架,小式构架一般不用。

图片


4)穿插枋:位于挑尖梁、抱头梁或双步梁之下,与其平行的横向辅材,大式建筑称“桃尖随梁”。主要对挑尖梁、抱头梁或双步梁起辅助联系作用。


图片


5)箍头枋:用于梢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为箍头枋,多角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箍头枋一端做燕尾榫,一端做箍头榫和霸王拳或三岔头。


--搭交箍头枋:有大式和小式两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箍头枋出头部分做成“霸王拳”形状,无斗拱小式建筑则做成“三岔头”形状。无论是霸王拳还是三岔头,两种头饰的宽窄均为枋子的8/10,因此,箍头枋头饰两侧按原厚度削去1/10,高度由地面去掉原高的2/10


--斜搭交箍头枋:指按120°、135°或其他角度搭交的檩桁,用于五方亭、六方亭、八方亭等,在多角形建筑中,不存在山面压檐面的问题,但在同一根大木构件上,卯口的方向应该一致。


6)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1/2~2/3,其出头部分多做成霸王拳样式。较大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


图片


--大额枋:清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在较大的建筑物中,往往有上下两层额枋,其中处在上面的较大的额枋,就叫做“大额枋”。大额枋在宋式建筑中称为“阑额”。


--小额枋:清式建筑构架中的枋名,在有上下两层额枋的较大的建筑物中,处在额枋下面的较小的额枋,就叫做“小额枋”。小额枋在宋式建筑中称为“由额”。


7)承椽枋:用于庑殿或歇山等重檐建筑上,承接上层檐椽后尾的枋子和山面的围脊。枋高7斗口,厚6.5斗口,长度依照每面面宽尺寸,枋两端作榫交于重檐金柱上,在角柱上也做直榫交于柱上。


图片


承椽枋榫高同枋高,榫宽按柱径的3/10,深按1/4,四面按1/10倒楞。将丈杆上排好的椽径和椽当点在承椽枋上,由承椽枋上皮向下1~1.2椽径为椽窝上皮,椽窝深半椽径,按檐椽斜度剔凿椽窝。


8)天花枋:位于老檐枋下安放天花的枋。与天花梁一起构成室内天花的主要承重构架。断面与天花梁不同,但其上皮应与天花梁同高,一般两端做半榫交于金柱。有斗拱时,天花架于斗拱里跳的井口枋上。


9)间枋:是楼房建筑每间房的面宽方向,楼板之下联系柱与柱之间的木构件,明清式称间枋。高按檐柱径,厚为高的五分之四,用半榫与柱相交。


10)棋枋:是指承椽枋之下,为安装槛框而设置的辅助木构件,两端做半榫与棋枋重檐金柱相交。


11)平板枋(头盘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宋代以后,随着阑额的加厚,普拍枋也逐渐加厚、改窄,至明代时几乎与阑额同宽。到了清代则窄于大额枋或额枋了,同时名称也改为“平板枋”。


图片


12)花台枋:落金造溜金斗拱后尾的花台斗拱,要落在一个枋子上,这个枋子叫花台枋。


13)正心枋/柱头枋:处于斗拱中心位置,檐桁(檩)下面的枋木。因为斗拱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悬挑檐口的屋顶荷重,该荷重由檐桁(檩)传递到枋木,再由枋木将荷重传递到中心拱件上的枋木。


14)燕尾枋:悬山建筑梢间向两山面出挑的檩称为稍檩,长度为梢间长度加出挑长度,悬出出挑长度为四椽四当或等于檐平出尺寸。因为檩枋要承担出挑部分的荷载,所以在梁架上不能同正身梁一样做同檩碗等高的鼻子,为固定檩子断面,一般将鼻子榫断面减少为檩径的1/5


图片


15)老檐枋:置于金柱之上的枋木。


16)罗汉枋:在清制中称“拽枋”,处于正心枋前后,在内外跳慢拱上者,其上没有桁(檩)的枋木,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外拽枋”指处在斗拱中心外挑部分的枋木,“里拽枋”是指处在斗拱中心内挑部分的枋木。


17)橑檐枋:在清制中称“挑檐枋”,处在令拱之上,挑檐桁下面的枋木。一般在斗拱的最外端位置,是屋顶最边沿的承托构件,是斗拱附属构件。


18)围脊枋:叠置于承椽枋之上,安置围脊瓦件的构件,有些建筑用围脊板代替,除不做椽窝外,均与承椽枋相同。


19)雀替:又叫“角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置于枋下与柱交代处,加固梁枋与柱的衔接,分担柱头承重压力,借以减少梁枋的跨距。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至清朝,雀替渐渐变化为柱梁间的装饰。雀替有很多类:比如大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芽子、龙门雀替等等。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号观点。如有出入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号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文章仅限交流使用,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知识点:枋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构造

返回版块

7.64 万条内容 · 1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古建筑构件介绍之--“桁檩”

桁,又叫桁条,檩条、檩子,在宋式建筑中称“槫”。桁放置在枋的上面,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桁的名称随其量头所在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由上至下依次有脊桁、上金桁、正心桁、挑檐桁。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拱之大木用桁,无斗拱之大木用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