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中国农业大学在梯田上寻找农业文化传承的答案

中国农业大学在梯田上寻找农业文化传承的答案

发布于:2022-12-14 09:29:14 来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 [复制转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在中国农业大学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中国梯田”专题摄影展 中,展示了中国农民以大地为画板,以锄具为画笔,在崇山峻岭间描绘着层峦叠嶂的梯田文化;而这一幅幅摄影作品的背后,更是述说着一段段认知自然、改造自然的雄伟史诗,带领读者领略着不同地域农人的“梯田人生”。


深秋稻浪金堆库,向晚柴烟云没梯 。我们邀请到了“中国梯田”摄影展讲解员、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潘奕宇,一同走进展览下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的泼墨山水中,感受当地生生不息的农耕文化传承,去寻找青年一代的道路与追求。

         



梯田情怀:农耕智慧的时代精神

一层一层的梯田就像是黄绿色的波浪,奔涌而出的是生机勃勃的希望。 梯田之间,两位身着红衣的瑶族女子格外显眼,像是那无穷生机中的点缀,让这一片片梯田映出别样的人文秀美。“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潘奕宇介绍道,“这是瑶族的女性行走在梯田中的景象,而在这背后也还有着一段故事。”潘奕宇所提到的故事,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世外桃源的故事,也不是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而是瑶族世世代代克服天险、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 历史上,瑶族人民的生计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需要随着自然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换着自己粗放耕作的地区。 沿着南岭走廊,其中一支瑶族人最后来到了广西,来到了龙胜。当地的壮族以稻作为主,随着民族交流的不断增进,迁徙而来的瑶族也学会了精耕细作,开垦了梯田,最终在龙胜定居了下来。

《走进画中》      作者:萨家琳


在采访过程中,潘奕宇提到:“ 我个人其实不太喜欢用‘古朴’这一词来形容传统的农家风格,这个词在我看来是带有‘凝视’意味的偏见 ,仿佛在告诉当地人,‘你们应该保持古旧的特色,不能够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仔细想想,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显得弥足珍贵的仅仅是这些古建筑、梯田、传统农具,还是在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劳动人民与自然双向对话的智慧?”正如潘奕宇所言,这一幅图片,可能大多数人看过去都会惊叹于风光的壮丽,但是却时常忽略了创造这些壮丽风光的劳动人民。 这些梯田不仅仅是一副秀美的自然画卷,更是对于瑶族劳动人民的农耕智慧无声但又最激昂的表达 。最勤劳的人民发扬着最优秀的农耕智慧,勾勒出了一副壮丽的农耕人文画卷,这何尝不是农耕人文精神最为浪漫的表达。与此同时,龙胜的梯田更包含着 先人们依据“天时”“地利”布局传统农业作物、发展间作套种轮作等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智慧 ,时至今日也对我们有着极大的震撼与启发。

《农忙》      由当地村民侯家吕供图



农业文化遗产:根植过往,面向未来

留住历史的记忆,是对梯田文化初心的坚守。 磅礴壮观的广西龙脊梯田,还有风光旖旎的湘桂古道,以及蜿蜒逶迤的南岭走廊,在潘奕宇的叙述下无不令人心驰神往。但潘奕宇补充道:“在这一幅幅人与自然巧妙融合的美丽画卷背后,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承载它们的集体记忆与历史文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农业的思想精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亘古不变,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好品质在梯田“丰”景中彰显 。“梯田不仅有山清水秀,更有浸润了千年历史、融合了民族风情的梯田文化,而这‘文化’在现代社会里究竟为什么重要、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则是我们需要不断讨论和探究的。”

   

《红衣晒红半边天》      作者:韦吉阳


迈进崭新的征程,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 在田土变高楼的当代,这一代人,是否会成为农耕文明的终结者?潘奕宇给出了他的想法—— 强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梯田现代化的革新发展模式是农耕文明焕发新生机的真实写照。 守护历史不等同于文化守旧,旅游景点也并非静态的观赏物,农耕文明不应当被时代局限,地域风情不应当仅被“古朴”定义,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是活态的、可持续的、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向前发展的。


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应当将历史刻在传承里,将发展融入新时代里。 走过南方的梯田,踏上北方的征途,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息。他说:“当代的农业,应当是现代化的、多功能性的,要保证传统的发展,同时开拓现代化的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强调:“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应深度融合,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唯有重视生态、尊重历史,同时为农业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方能在坚守过去中开拓未来。



与青年共勉:在传承与实践中寻找农业

文化发展的新路

在谈到自己为何选择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读社会学时,潘奕宇说道,想走出自己熟悉的南方,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社会,要跳出人生的设限去祖国的大江南北看一看。同时潘奕宇也谈到 青年一代不要局限于梯田眼前的美景,更要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思维与文化精

   

2022年7月潘奕宇跟随博导孙庆忠教授在龙脊梯田考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长期的以精耕细作和和生态循环为特征的农耕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如何将农业文化本身存在着的实用特征和文化魅力呈现出来,让农业文化既承载得起现代文明的乡愁,又在融合与传承中不断发展,充分让广大人民共建发展成果,共享精神家园,是当今农业文化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本次“中国梯田”专题摄影展意在 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感知中华优秀农耕文化,通过感受梯田之美,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唤醒年轻一代对土地的情感,进而将其转变为发自内心的责任意识 ,让青年学子承担起传承中华农耕智慧的使命,主动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提升青年学子学农、知农、爱农的素养,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2022年7月研究团队一行在浙江开化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考察

后排中为孙庆忠教授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当看到那一锄一耙中呈现的农耕智慧,听见那与自然的对话中洋溢的情感认同。就像潘奕宇对自己所期待的那样, 和劳作在古老梯田上的农人一道,怀揣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盘中餐的感恩之心,重拾对栖居环境的经验与记忆,寻求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平衡,续写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传奇。 对于诗与远方的追求,永远满怀期待,心怀国之大者的担当,贡献出我们的青年力量。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土保持

返回版块

4.34 万条内容 · 20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基于土地利用的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时空特征分析

          摘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