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向北五十公里
群山环抱之中,一汪碧水波光粼粼
长627米的大坝外侧镶嵌五个大字
——十三陵水库
这座1958年诞生的水库
从动工到完成,仅用160个昼夜
造就了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这背后有着许多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
“九兰组”的事迹就是其中的代表
近日,电影《九兰》全国公映
我们聊聊
十三陵水库的事儿
40万人干劲冲天
1954年春,周恩来总理视察十三陵地区时,指示要在这里修建一座水库。后来为了及早免除水患,扩大郊区农田灌溉面积,北京市决定,把原本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修建的十三陵水库工程工期提前。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破土动工,并计划在汛期到来之前完工。
▲修建水库现场
据不完全统计,至水库竣工,总计有40万建设者参加了水库工程建设。没有命令、没有报酬,全市各界干部职工和驻军部队乃至学校的学生,自带行李、粮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水库建设中。
在水库兴建过程中,先后涌现出2972个先进集体,20409名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这些忘我的劳动者以冲天的干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建成了新中国标志性的工程,也成为一个时代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的见证和象征。
蕙质兰心也能战天斗地
在这些劳动模范中,影片反映的“九兰组”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她们之中,年龄最大的不过22岁,最小的只有17岁。因为名字里都有个“兰”字,所以取名“九兰组”。她们个个干劲十足,无论是铲、挖、夯、挑都跑在了许多男队员们的前面。为了赶工期,姑娘们又主动向领导请示,希望担任打夯的工作。
▲“九兰组”在工地打夯
夯,是由夯头和一根粗木柄组成的用来夯实地基的工具,工地用的石夯夯头有好几十斤重,必须掌握好方向和力道,否则容易砸到其他人的脚。因此,打夯的工作通常需要三五个壮汉来完成。出人意料的是,九兰组的小姑娘们唱着夯调子,经过无数次的受伤和磨炼,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打夯技巧,把夯打得扎扎实实。
“不知道那种劲头从哪儿来的,也不图名、也不图利,思想特别单纯。干不好,自己心里头好像挺亏欠似的。”“九兰组”成员之一的郝玉兰在接受采访时说。
1958年6月30日,经过160个昼夜的艰苦奋战,东起蟒山,西依汗包山,长627 米、高29米的水库大坝终于建成。这座容量相当于20个昆明湖的水库,造就了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迹。
64岁水库焕发新生机
水库在当时发挥了防洪、灌溉效益,后来又修建了蓄能电站。但是由于十三陵水库周边河流数量有限,水库主要依靠降雨补给,80年代以来,水库长期处于死水位(85米,即无法再向下游放水)运行状态。直到千里北上的“南水”减轻了密云水库、白河堡水库等本地水源以及地下水源地的负担。2019年,白河堡水库重启向十三陵水库的跨流域补水,在增加水库蓄水量的同时,有效改善了十三陵地区的生态环境。
如今的十三陵水库,已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集防洪、水力发电及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未来,水库将规划为工程管理区、常蓄水区、滨水管理区和库滨保护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其中滨水管理区和库滨保护区有望建设公园慢行系统,增设步道、座椅、路灯、停车场、厕所等公共设施,并对社会开放。
▲风景优美的十三陵水库
一部《九兰》把我们
拉回到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
十三陵水库建设过程中
“九兰”式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水利人
接续奋斗、拼搏不懈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6 万条内容 · 21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全技术专题——安装工程作业安全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中,安装工程包括金属结构安装与机电设备安装两项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施工不安全因素较多、需重点进行安全控制的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操作者不仅会在十分复杂、危险的场所进行作业,也必然会在操作中接触到各种储存、生产和供给能量的设施、设备及易燃易爆、危险品。 该作业可能会造成的事故和伤害包括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坍塌、起重伤害、机械伤害、火灾和爆炸、职业病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