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主体结构工程是指在地基基础之上,承担、传递所有上部荷载,维护上部结构主体性和稳定性的承重结构系统体系。提高其施工质量,对工程整体而言至关重要。
常见问题防治
模板安装
1.支撑体系不规范,现浇梁板下挠
原因分析
① 梁板支撑支承在基土面上时,基土未平整夯实。
② 支撑间距过大,无锁脚杆及垫枋。
③ 钢管支撑扣件未扭紧。
④ 模板主次龙骨间距过大或材质较差。
防治措施
① 支撑体系的搭设必须严格按施工方案进行。
② 梁板支撑支承在基土上时,应对基土平整、夯实,满足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支撑与基土之间安放木垫枋,荷载较大的还应在垫枋上安放垫铁。
③ 支撑间距:板一般控制在800~1000mm,梁高小于750mm时间距控制在800~1000mm以内,当梁高不小于750mm时间距应控制在600~800mm以内,并梁支撑上增加剪力撑,支撑底部距地(楼面)200mm设置纵横钢管锁脚杆,中部设置纵横水平杆以满足混凝土结构整体受力及稳定性。如转换层模板支撑安装及大型构件用有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论证。
④ 钢管支撑扣件应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检查扭紧式增加扣件(十字花扣件)。
⑤ 板模板主龙骨间距应控制在600mm以内,次龙骨应控制在200mm以内(9层胶合板为例),主次龙骨应采用40mm×100mm木枋,上下立边应刨平。
2.后浇带二侧模板及支撑提前拆除
原因分析
① 后浇带二侧模板、支撑安装时未严格按方案实施,未形成独立体,混凝土徐变、应力线变形时间未达到。② 班组交底不到位。
防治措施
严格按审批后的施工方案实施,后浇带处的模板、支撑在安装时应与支撑系统脱离开,形成独立体系,待后浇带浇筑完成且混凝土强度达到不小于75%以上方能拆除支撑及模板,跨度大于8m的构件应混凝土强度达到不小于100%方能拆除支撑及模板。
3.轴线偏移大,爆模,后期剔打
原因分析
短肢墙(柱)纵向筋浇筑混凝土后未及时扶正、校核,预拌混凝土流动性过大,从而使模板的侧压力过大,梁侧模板支撑不牢或间距过大,爆模钢筋位移,剔打钢筋外露。
防治措施
① 短肢墙(柱)纵向伸出楼面部位应增加不小于二道箍筋,浇筑混凝土后及时用钢尺校核轴线尺寸,钢筋偏移的立马扶正。
② 梁侧模板支撑间距应控制在400mm以内,板主、次龙骨应支撑在梁侧模上。
③ 爆模使混凝土构件截面积增大,剔打时严禁将主要受力筋剔出,如主要受力筋外露必须采取碳纤维加固处理。
钢筋安装
1.同截面接头过多
原因分析
① 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未考虑原材料的长度。② 忽略了配置在构件同一截面中的接头。③ 分不清钢筋位在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防治措施
① 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搭配,同一组搭配,可按一顺一例安装,接头宜相互错开。② 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钢筋接头均应采取焊接或机械连接。③ 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mm,且不小于500mm,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2.梁二排筋下沉
原因分析
梁二排筋固定办法不当,振捣混凝土时碰撞。
防治措施
① 利用一些同钢筋强度等级直径25mm的短钢筋(长度按梁箍筋宽度)架立与梁下部二排筋及箍筋绑牢或为整体浇筑混凝土时振捣邦尽量避开碰撞。
② 梁上部二排筋不能与箍筋绑扎的采用拉钩筋方式悬挂绑扎或采用开口式箍筋兜起箍筋。
3.梁柱接头搭接错误
原因分析
工长对标准图集不熟悉,忽略受拉和受压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
防治措施
① 当纵向受拉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大于25%,其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表中规定。
② 当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大于25%,但不大于50%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附表中数值乘以系数1.2取用,当接头面积百分率大于50%时,应按附表中数值乘以系数1.35取用。
③ 纵向受压钢筋搭接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根据1条、2条确定相应数值后,乘以系数0.7取用,在任何情况下,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
④ 对于机械速接接头的受拉钢筋应力较小的部位或纵向受压钢筋,接头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4.挡墙顶部竖向内外排钢筋锚入一侧板在一个平面
原因分析
① 配料时未考虑外排钢筋与内排钢筋的高度不同。② 钢筋连接时未按外排钢筋高于内排钢筋安装。
防治措施
① 配料制作时按钢筋连接方式配制不同长度的内排、外排钢筋,分别编号挂牌。② 安装时伸入板内的外排钢筋应高于内排钢筋(伸入板内的外排与内排钢筋间净高宜50mm左右)。
改良做法
错误做法:墙梁结合部形成受力断面,结合部易出现错台现象。
较好做法:墙梁结合部采用梁侧木方压过模板拼缝位置,保证受力刚度。梁测木方采用定型模具加固,保证上侧木方受力刚度。
错误做法:墙梁结合部形成受力断面,结合部易出现错台现象。
较好做法:墙梁结合部采用梁侧木方压过模板拼缝位置,保证受力刚度。梁测木方采用定型模具加固,保证上侧木方受力刚度。
错误做法:內排架无扫地杆,內排架无有效抗变形能力。
较好做法:离楼板15~20cm设置双向扫地杆,强化內排架抗变形能力。
错误做法:顶板次龙骨平放且间距较大,模板易变形。
较好做法:顶板次龙骨木方全部立方,次龙骨间距不大于30cm。
错误做法:层高2.9m范围内侧采用四道水平杆加固,剪力墙模板受力刚度不足。
较好做法:层高2900mm及以下的墙柱最少设置5排对拉螺杆,层高2900~3200mm的墙柱必须设6排,自下而上第一排螺杆离地200mm,一、二排间距450mm,二、三排间距450mm,最上道距顶板300mm,其余均分,模板根部应进行水平加固,转角部位的对拉螺栓距阴角200mm。
错误做法:梁底使用方木进行应力传递,传递到临边立杆上,刚度不满足要求,易造成梁下弯变形。
较好做法:梁底使用钢管进行压力传递,保证足够的刚度把应力传递给梁侧边的两根立杆上,保证脚手架支撑系统的稳定性。
错误做法:墙、柱根部模板和地面缝隙过大,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易形成漏浆,浇筑完成后,现浇结构易形成烂根。
较好做法:在楼面施工结束后,在墙、柱根部弹墙、柱身线,按照所留线条进行木条订装,在底部木条上再进行墙、柱身线压线订装2层木条,后期模板安装底部进行压缝安装,保证根部无漏浆,避免后期烂根。
错误做法:板底方木较差部位无主勒木方进行支撑,造成此部位形成受力真空部位,无有效支撑力,易造成板底变形。
较好做法:合理进行板底支撑方木的排版,保证次方木间距不小于20cm,对主楞排版需注意次木方较差区域,尽量把主楞排在此区域,对次方木端部进行支撑,保证支撑的稳定性,避免后期楼板变形。
错误做法:施工用钢模堆放杂乱,未按照规范要求堆放,影响钢模质量,间接造成现浇面成型质量存在缺陷。
较好做法:首先,在施工现场钢模存放区域应该专门设置,其次钢模存放应该竖向放置,设置专门的钢模摆放支架,保证不破坏钢模的整体性。
错误做法:钢模施工中,梁和墙交接部位采用泡沫板、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封堵,易形成施工冷缝、断面,影响后期结构安全。
较好做法:在此部位建议采用钢丝瓦片进行封堵,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错误做法:钢模施工中,大钢模和阴阳角模固定采用伞形卡进行固定,不能达到固定要求,且固定间距过大,易造成阴阳角部变形。
较好做法:大钢模和阴阳角模部位的连接固定应采用配套的固定连接件,保证连接刚度满足要求,保证现浇结构的成型质量。
内容源于网络,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料推荐:
https://bbs.co188.com/thread-10383380-1-1.html
知识点:主体结构改进做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19.41 万条内容 · 62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大跨桥梁情节之变截面连续梁桥设计,那些容易遗漏的一些技术一、变截面连续梁桥的适用范围 变截面连续梁桥主跨经济跨径一般在40~250m之间,桥型优点在于施工技术成熟、造价低廉、行车舒适、养护简单;缺陷在于结构自重大、容易开裂、恒载在使用荷载中占据较大比例、建筑高度高。 二、箱梁构造设计 1.箱梁箱室分配 (1)鉴于多室箱梁弯曲内力分配难以把握,箱梁最好采用单箱单室; (2)箱梁分室受畸变和横框架抗弯控制,当箱梁最大宽高比超过3~3.5时应考虑分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不错的资料,谢谢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