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工程造价 \ 土建工程造价 \ 建筑施工企业打好区域深耕“阵地战”的七板斧

建筑施工企业打好区域深耕“阵地战”的七板斧

发布于:2022-11-21 10:40:21 来自:工程造价/土建工程造价 [复制转发]
 
      1      
“游击战”到“阵地战”

笔者在多年服务客户过程中,发现诸多企业的市场经营呈现分散经营、机会经营的情况,缺乏稳定的“粮仓”、“票仓”。近年来他们的新签合同额能够保持整体的稳定增长,但各区域的规模及占比波幅巨大,有的区域前一两年斩获大单,脉冲式发展,后一两年就规模锐减,说的好听叫“东方不亮西方亮”,说的难听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呈现稳定的态势。

“游击战”式的打法是“敌我力量悬殊”特殊时期的应对方式,对于企业经营而言是适用外向型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拓展市场规模,打开局面,有活就接,轮不到“挑三拣四”,但当熟悉了新区域市场,就一定要“深扎寨”,如果还是机会经营,是对前期资源投入和阶段性成果的巨大浪费。开拓新区域市场,必定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建立经营窗口或网点,派驻经营和项目人员,开拓和维系社会关系等,好不容易通过几个项目形成的团队,积累的客户,没有以此形成基础继续发展,确实可惜。如果今后偶发性的再接到项目,又要重复建设属地化体系。

另一方面,区域深耕做好,公司的品牌、声誉、客户、社会关系维系好了,有时候项目甚至会自动上门。常年的积累,也让市场团队和建设项目团队都能够更好的理解当期客户需求、把握当地施工条件、加快项目推进。毕竟一个新客户的获客成本是远远高于老客户二次开发。

      2      
提升区域深耕战斗力的七板斧  

区域深耕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那如何实现区域市场的有效深耕呢?笔者认为建筑企业的市场开发具有两个明显的阶段,一个是新市场的开发,如何走好第一步,生根发芽。另一个是新市场的维护,如何站稳扎根。两个阶段思路各有侧重,前期重点是勇敢的走出去,敢闯敢拼,后期重点是建立完善的区域深耕体系,结合属地化与区域化管理,维系区域关系与业务。

第一板斧——战略先导,统一共识

很多企业在十三五期间甚至更早的时间,就明确了区域化发展、外向拓展的市场战略规划,提前布局让这些企业抓住了机遇,实现了新区域市场的拓展和深耕。比如上海建工在2007年就开始布局全国市场,后续进一步明确“1+5+X”区域布局,2021年升级为“1+7+X”,抢先布局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让其沪外业务将近占据半壁江山。但有的企业,迟迟无法行动,向外拓展仅仅停留在计划和试水阶段,内部领导思想分歧,定力和决心不足,派了几个团队,接了几个项目,轻微受挫就觉得外地市场进不去,要不畏难,要不摆烂。甚至有的企业为了开拓外部市场,建立了专门的子公司,要求只做新区域的业务,但几年下来,发现业务全部都是“老根据地”的业务。没有一把手的坚定决心和内部思想的团结统一,难以把外部拓展的战略方针落实。只有坚定了决心,才能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有所成就。

第二板斧——打造标杆,树立形象

企业在新区域开拓市场,打造标杆项目是加快品牌宣传的快速手段,不能目光短浅,只盯着单一项目的效益,要以高标准、高要求、高品质打造区域标志项目,适当时候可以允许可接受范围内的亏损。同时,还要强化宣传,在当地媒体和人脉关系中有意识的进行主动宣传,发挥优势产品及核心项目的品牌效应。

第三板斧——客户优先,拉通需求

客户优先的本质是站在客户角度,准确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提高客户体验,“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理解客户需求也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创造需求客户,挖掘客户深层次的潜在需求;第二层是引导需求,客户模糊的知道想要什么,你能引导出合适的需求;第三层客户有较为明确的需求,需要准确理解客户需求,输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

第一层的重点是如何挖掘客户深层次的需求。 典型做法就是通过设计蓝图规划,创造需求,由传统被动等项目、找项目,向主动策划项目转变。深度参与所在区域的交通、城市、产业、园区规划,策划以城市综合体、片区综合开发、EPC等多元化模式助力区域社会发展,将当地区域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绑定,由策划项目升级为策划区域发展。但是这类项目往往投资规模大、业务复杂、规划设计要求高,需要企业有极强的规划策划能力、产业链整合输出能力和资金实力。

第二层难点是如何巧妙连接客户需求和自身优势,把客户的需要引导至自身的优势中来。 中交某局在拜访河北某市政府客户时,客户提出了模糊的市政建设需求,市政工程其实并不是该单位的强项,但是前期有几个成功的凸显低碳绿色设计思路的成功经验,因此营销方向就把客户向低碳方向引导,认真总结梳理了符合该模糊需求所有的可行模式,详细整理了相关项目的介绍资料,反复演练,向客户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交流,最终成功获得项目。

第三层的难点是如何准确理解用户需求,把握客户真的痛点。 比如政府形象类工程比较重视工期,房建类项目讲究成本,城市道路改扩建重视减少对通勤的影响等。

第四板斧——体系经营,协同作战

一方面要紧抓总部、子分公司、项目部等各级单位之间的纵向配合。 总部高端经营是打开区域市场的高效手段,公司高层一定要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提高经营层级,加大对接频次和深度,扎实有效推动领导对接活动,做实做细后续跟进工作,将对接成果转化为项目落地。子分公司要落实责任主体,强化市场信息搜集、客户对接、合同谈判等具体工作。项目部发挥一线优势,“以现场保市场”,在做好项目履约基础上,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挖掘后续项目机会。

另一方面,要紧抓内部各单位或各板块的横向协同。 对于规模较大的集团类企业,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产业链齐备的优势,输出综合性方案。比如结合投资、建设、运营板块团队,打造“投建营”一体化项目。比如以土建单位先“攻占”新市场,再带动设计、装饰、安装等专业子分公司跟进。

第五板斧——组织落位,管控到位

区域深耕必然要依托区域化的组织作为运营载体,只有组织落位了,才能实现管控到位。没有稳定的组织来经营市场、管理属地项目,那区域深耕就无从谈起,“游击队”的组织必然对应“游击战”。整体来说区域组织有三种形式,对应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经营网点或者办公小组作为组织形式,只有数量很少市场营销人员,打探市场信息,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第二阶段多以分公司的形式设立,人员还是以市场人员为主。第三阶段,实体化的独立组织,人员配备齐全,有独立营销及进行施工管理的能力。很多企业在推进区域深耕时,很多采取设立子公司、区域公司、甚至将总部搬迁的方式,来扎根属地市场,避免由于缺少管理主体,导致失控的现象。

第六板斧——目标导向,人才激励

很多企业进行区域深耕往往很难持续,很重要一点是对于人员的激励不足。谁不想找个“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没有充分的激励,干部和领导很难长期扎入总部区域之外的市场。因此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差异化各区域的薪酬体系,给予去各区域拓展人员额外的补贴或工资,可以在晋升中给予更多的机会,甚至可以强制性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若干年属地经验。强化以目标为导向的长期利益分配机制,将个人薪资与区域经营管理的成效紧密挂钩,让“价值创造者享有价值”。

第七板斧——构筑属地生态,利益共生

深耕区域市场绕不开“属地化”。一是人员的属地化,提高中高层人员的属地化比重。很多企业在属地化人才上,只是低水平的属地化,基层员工是属地化员工,中高层领导的属地化比例极低,导致很多属地化单位的领导常年不在公司,远程操控管理,这样的“心不在焉”怎么可能将属地业务发展好。此外还要结合属地员工特点,建立健全员工属地化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选、用、育、留”机制。完善异地人员支撑保障体系,提高探亲、休假等福利保障,解决职工户籍、子女上学、属地社保等现实问题,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为异地人员扎根当地提供基础。

二是社会关系的属地化。与属地客户、政府机关、监理、承包商、专业协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网络,有机嵌入当地的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降低经营风险。为了融入属地,有的单位的属地骨干或领导干部成为了当地人大代表、协会委员,与属地关系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

三是资源的属地化。加强合作资源属地化,要借力入市,加强与地方劳务、物资等分包分供资源的合作,改变“带着分包四处跑”的习惯,转向主动挖掘、培养属地优质合作伙伴。


审核 丨杨亚庆

排版编辑丨刘小琴

本文作者邹尚,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建筑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土建工程造价

返回版块

21.84 万条内容 · 60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构成“利害关系”的认定

引言:   《建筑法》第34条第3款对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间禁止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明确规定,该条不仅在认定《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的效力上有重要意义,对于监理单位招标中标候选人的确定也至关重要。理解本条时,对于其中规定的“隶属关系”的认定争议较小,但对于“利害关系”的认定,则存在多种观点。本文主要从立法与实践两个维度,对“利害关系”认定时应主要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