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此表格梳理了不同时期住宅具有代表的形式的演变,但是我们要知道建筑的发展在落后的地区是具有滞后性的,多种形式的住宅可能会在同一时期并存。
住宅构筑类型
中国民族多,幅员广。古人于不同环境、气候、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下,造就不同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住宅由于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结构合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宜技术。其构筑类型最具代表性,它既存线性的历史发展,又跨越地区的限定。以现存明、清住宅为实物依据,分述如下:
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主要分布地:主要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北方多用抬梁式,其中以四合院为代表
图|北京四合院正房抬梁式(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南方多用穿斗式
左图|云南白族住宅穿斗式,右图|四川彝族住宅的木栱架
在皖南、江浙、江西一带住宅,多用抬梁、穿斗混合式
山墙边贴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虽然柱梁交接还是横向榫卯关系,具穿斗特征,但已改用大梁联系前后柱,省去多根柱子,同时大梁上再抬上部梁架,为拾梁、穿斗混合式。
图|皖南住宅抬梁、穿斗混合式
竹木构干阑式
主要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主要用于南方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图|壮族干阑式住宅
木构井干式
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
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便使用。
图|东北木构井干式住宅
砖墙承重式
主要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明代开始,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并因此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
图|山西襄汾砖墙承重式住宅(刘致平、王其明《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碉楼
主要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碉楼的形成与山地特殊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
构造特点: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底层厚达40cm,高可达数十米),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即在木梁上密排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的拍实土层,屋顶亦拍实土层,厚为30cm。这种特殊做法均和当地属高原气候干燥又多风有关。
图|藏碉楼做法示意
土楼
主要分布地:福建、广东、赣南等。
这些地区的土质多属“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质地黏重,稍作加工便可以夯筑起高大的楼墙。该地区又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同时,糯米、红糖是就地取材的最好凝固剂。这三种建筑材料和砂石、石灰一起,构筑成丰富多彩的各式土楼。
图|福建夯土而筑的客家土楼
窑洞
主要分布地: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窑洞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穴居中的横穴。窑洞住宅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图|窑洞天然土起拱示意图
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新疆南部。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常见之一种,有三四百年历史。土木结构,平屋顶,带外廊。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约40 ~ 80cm,供起居、会客之用,后部做卧室,亦称冬室,各室也用井孔采光。
图|新疆“阿以旺”
主要分布地:内蒙古、新疆。
毡包主要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牧民居住的建筑方式。
构造特点:毡包搭建方便,构造简单。架设时,地面铲去草皮,略加平整,依毡包大小在地面浅挖槽线,然后将用皮条绑扎枝条的骨架围合竖立成壁,再将一伞状拱起网架置于上,节点与竖直骨架交接处,用皮条扎紧,于外被羊皮或毛毡,用绳索束紧即成。毡顶伞形骨架中心为一圆形孔洞,白天掀掉毛毡可采光。
图|毡包
典型
住宅实例
北京四合院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01
形式由来
自然因素:北京冬冷夏热,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小气候,夏天通风散热,冬天很好的采光。
政治因素:四合院住宅具有的防卫严密,内向稳定的特点和封建社会形成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高度吻合。
02
整体布局
前院:前院较浅,以倒坐为主,用作门房、客厅。大门在倒坐以东,宅之巽位。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
内院: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以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房屋叫耳房,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后院: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图|北京标准三进四合院平面(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03
特征概述
中轴对称: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秩序井然,宛如京城缩影。
等级分明:以空间等级区分了人群等级,展现了伦理秩序。整个四合院是尊卑有序,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礼制的物化形式。
构造规范化:长期受到规制约束,做法规范化且成熟。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屋顶的。
朴素实用:色彩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各功能房间及抄手游廊的布置也体现出四合院的实用性。
图|北京典型三进院四合院鸟瞰图(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云南一颗印
01
形式由来
自然因素:位于滇中高原地区,与当地四季如春,无严寒酷暑,风大的气候环境特点相适应。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02
整体布局
“三间两耳倒八尺”是一颗印最典型的格局。由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大门居中,门中设倒坐或门廊,倒座深八尺。
图|云南一颗印平立剖
03
其它特征
a.云南一颗印住宅土筑或土坯砖外墙,内为穿斗木构架。
b.天井狭小,正房耳房均面向天井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称“小厦”。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出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符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c.正房较高,采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坐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长坡向内,短坡向外,有利于抬升外墙高度,防风、防火、防盗、防野兽。
d.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较小,无固定朝向,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图|云南一颗印剖透视
湘西吊脚楼
01
形式由来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形式起源于原始巢居,是适应环境的产物。
02
功能布局
底层架空:底层堆放杂物用或者饲养牲畜,底层架空可以有效防止虫兽侵扰、防洪防潮以及有利于楼面通风。
二层住人:二层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03
其它特征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
建筑材料:多用木材、竹。
技术:榫卯结构的运用。
屋檐出檐很深,防止雨水淋浸木结构、防止阳光直射。
总结
中国古代住宅体现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特色,特别是属于下位文化的民间建筑的一系列贵因顺势的特色。如因地制宜的环境意识,因材致用的构筑方法,因势利导的设计意匠,因物施巧的设计手法等等。都在近代民间建筑中有所延承。
知识点:中国古代住宅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