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并保留下来了一些较为鲜明且颇具多样性的建筑特征。包括建筑的形式、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的某种特点。这些特点最初是产生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实际需要,并且受制于自然物理的法则。
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前提是要综合分析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呈现着多样化的建筑特征,经过发展某些特征成为主流。
上文讲到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从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特征得以流传和发扬,有些特征则停滞不前或者消亡。但总体来说,中国建古代建筑是一只独立的系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布置原则仅有发展的缓急变化,顺序进展,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直至近代。
结合一些典籍资料,笔者在本篇文章中会择取一些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和分析。
中国建筑主要部分名称图
木构系统
中国古代建筑一贯以其独特纯粹的木构系统为特征,分布在我国东西南北大小地区,涉及宫殿、寺庙、陵墓、民居各种建筑类型。甚至家具、装饰、工艺品、器用之细,都与之息息相关。
木架建筑优势
01
取材方便
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者大量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是林木森郁的地方。并且木材易于加工,使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的工序。
02
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由柱、梁、檁、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墙不承重,房屋内可以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可任意开设。使用灵活性大,无论山区,水乡,寒带,热带都能满足需求。
03
有较强抗震性能
木架构的组合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有一定柔性加上榫卯节点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潜力。
04
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头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木构件定型化,可同时加工,再组装拼装。
05
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所以易于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
木架建筑缺陷
01
木材越来越稀少
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营造法式》用法规形式规定了大料不能小用,长料不能短用,边脚料用作板材,柱子可用小料拼成等一系列节约木材的措施。
02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受潮腐蚀,白蚁侵蚀
03
对空间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木架建筑类型
01
穿斗式木构架
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分布:江西、湖南、四川
图|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02
抬梁式木构架
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适用: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图|清式抬梁木构架示意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03
插梁式木构架
特点:抬梁和穿斗的变体,梁上加童柱,辅以厚板,梁插柱中,柱头接檩。立柱之间的横向联系是梁而不是穿枋,既有拉结作用又要承受童柱传递下来的荷载。另外插梁还常于砖墙互相配合。
分布:岭南
图|安徽黟县西递村敬爱堂清(乔迅翔《建筑史丛刊》
04
井干式木构架
井干式是一种不用柱子和梁的构架形式。它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木头部分既是结构部分又是围护部分。
分布:东北、西南等森林茂盛之地
单体建筑
单体建筑组成
一座建筑单体,通常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
台基由砖石砌筑而成,使室内地面高出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屋身由木制柱按照柱网支起做骨架,中间安装门窗隔扇或砌墙,并施予油漆粉刷。
屋顶一般由木结构屋架构建而成,屋面四周伸展至屋身以外并形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屋架上铺以
清灰瓦或琉璃瓦。
图|佛光寺大殿立面图
单体建筑特点
01
简明、真实、有机的特点
“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的单座建筑。“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以清楚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
图|佛光寺大殿平面图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会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暴露梁架、斗拱、柱子等木构部件,体现中国建筑的结构美。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室内室外空间相互流通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
02
平面、结构、造型不可分割的特点
在决定一座房屋的进深时,必须同时考虑它的屋架用什么长度的梁和用几根檩条。在画立面时必须首先确定剖面梁架,否则难以在立面上得出屋顶的高度。
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的,也就是说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它的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03
屋顶是单体建筑的“第五立面”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出檐深远,反宇向阳,屋角微微起翘形成柔美曲线。
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屋顶形式多样,它们组合使得建筑形体和轮廓线变得更加丰富。
图|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组合举例(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组群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特别擅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围合方式
01
主房,院门和墙围合
02
主房、院门和廊围合
03
主房、院门、厢房围合而成——三合院
04
主房、倒坐、厢房围合而成——四合院
图|中国古代建筑庭院组合举例(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建筑群体布局方式
01
沿纵深方向布局
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一种崇敬、肃穆的氛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
02
纵横方向都作对称布局
这种布局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名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及汉代陵墓等。
03
自由轴线布局
常见于园林建筑中,园林建筑多是因地制宜,曲折迂回。
图|中国古代建筑群总平面举例(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01
善择基址
无论城镇、村落、第宅、祠宇,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而后作出抉择。
02
因地制宜
即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随宜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
03
整治环境
即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等。
04
心理补偿
即采用文学和风水的手段来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
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随着社会活动的日益复杂,建筑类型也越来越丰富,综合起来包括以下类型:
01
居住建筑
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的城市与乡村住宅。在所有建筑中占的数量最多。
图|云南昆明一颗印住宅
02
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
帝王宫殿、中央政府各部门及府县衙署、贡院、邮铺、驿站、公馆、军营、仓库等。.
图|北京故宫太和殿外观
03
礼制建筑
以天地、 鬼神为崇拜核心而设立的祭祀性建筑,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历朝统治者所重视,成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重要建筑类型。包括以天神为首的坛殿,如天坛、日月星辰之坛等;以地神为首的坛庙,如地坛、社稷坛、先农坛及各种山川神庙;以祖先为核心的建筑,如太庙、祠堂、帝王的陵墓以及各种圣贤庙等。
图|北京天坛外观
04
宗教建筑
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教堂、摩尼教寺庙等。
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山门
05
商业与手工业建筑
商铺、 会馆(商贾集会场所)、旅店、酒楼、作坊、塌坊(供出租用的货栈)、水磨房、造船厂等。
06
教育、文化、娱乐建筑
官办学校有国子监、府县儒学、医学、阴阳学,私学则有各地的书院;观象台供观测天文、气象之用,是古代的科研建筑;此外有藏书楼、文会馆、戏台、戏场等。
07
园林与风景建筑
皇家园林、 衙署园圃、寺庙园林、私家宅园,以及风景区、风景点内的楼、馆、亭、台类建筑。
08
市政建筑
为全城报时的鼓楼与钟楼、望火楼、路亭、桥梁,以及官办慈善机构如惠民药局、养济院、公墓等。
09
标志建筑
风水塔、航标塔、牌坊、华表等。门楼、钟鼓楼以及其他高耸的建筑常兼具标志性。
10
防御建筑
城垣、 城楼、冷铺、窝铺,设于城墙上供军士值夜之用。南方城墙上设长廊周匝,以避烈日霪雨。
总结
梁思成先生说:“观察西方传统建筑,我们就好像在看一幅西方的油画,可以从某一个确定的视角来完整的观察这座建筑,就像观察一幅油画一样,但是我们观察中国传统建筑就很不一样,看中国建筑就像看一幅卷轴画,我们打开画面是慢慢展开的,一点一点的才能完整地把这幅画所表达的空间感觉出来”。
中国古代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结构,精巧的构造,完美无缺的细部都让中国建筑有了自身的特色。中国古代人们在建筑上表现出来的智慧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