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制冷技术 \ 雷神山医院通风空调设计解析

雷神山医院通风空调设计解析

发布于:2022-11-11 13:24:11 来自:暖通空调/制冷技术 [复制转发]

知识点:雷神山医院通风空调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


 项目建设背景


  Background



2020年跨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生命重于泰山,疫情防控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抗击疫情工作启动以来,中南建筑设计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及湖北省委、省政府,中南设计集团各项工作部署,第一时间由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应急设计应对机制,以国企大院的使命和担当,充分发挥设计专业优势,全力以赴参与抗击疫情工作。疫情如火,刻不容缓,雷神山医院中南院暖通设计团队从1月24日晚接到任务,开始图纸设计,到2月5日开始验收,10天10夜与时间赛跑,毫不松懈。3天交付全部施工图,全程在项目现场配合施工,突破常规,及时根据现场实际需要进行图纸优化,直至转入使用运维配合服务阶段。


02


 项目概况  


  Introduction


雷神山医院建设用地面积约22万m2,总建筑面积约7.9万m2,整体规划按照传染病医院标准设计,设计用于收治已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医院。 根据用地情况将东、西两区分别规划为隔离医疗区和医护生活区,并配备有相关运维用房,病床总床位数建设目标为1600床,可容纳医护人员约2300人

隔离医疗区总建筑面积为52200m2,为新建一层临时建筑,设有卫生通过单元、病区护理单元、医技单元、接诊区。 护理单元为集装箱拼接式建筑,外形尺寸(长×宽×高)为3m×6m×2.6m,室内净高2.4m; 医技区为钢结构板房建筑,建筑高度4.5m。 隔离医疗区北侧设有污水处理站、微波消毒间、垃圾暂存库、垃圾焚烧间、液氧站、正负压站房等配套设施。

图片

┃ 雷神山医院 俯瞰效果图


图片

┃ 雷神山医院 俯瞰实景图


03


 通风空调系统设计原则


  Design Principles


空调设计参数

设计空调室外参数主要考虑疫情爆发期间的武汉冬季气象条件并考虑预期气候条件。参照国家相关规范,病房区、医护区、医技区主要房间冬季室内设计温度为18~22℃,主要病人及医护通道的设计温度不低于18℃。


空调通风系统

为避免交叉感染,病房区、医护区、医技区的主要房间均采用热泵型分体空调。 医技区负压检验、负压ICU、负压手术室采用直膨式全空气型净化空调机组全新风运行,送风管道设有电加热器。 电加热器设置分档调节并采取无风断电保护措施。

漂浮在空气中或附着在灰尘颗粒上的病菌会附着在空调机组的盘管上,并随冷凝水排出,这些病毒可能导致人员致病。 因此空调的冷凝水不应单独散排至室外,均分区集中收集,并应随各区污水、废水排放集中收集。

在通风空调设计中应致力于采用有序的压力梯度控制措施,合理控制气流流向,不同污染等级区域压力梯度的设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组织原则,应保证气流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方向流动。 医护区相对传染区为正压,控制负压隔离病房、负压检验室室内负压值,避免洁净空气与污染空气的交叉, 减少相互感染概率,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健康。 负压隔离病房最小换气次数为12h-1,污染区最小换气次数为6h-1,清洁区最小换气次数为3h-1

所有区域送风系统设粗、中、高三级过滤保证送风洁净度,同时应采取有效的空气净化消毒措施,最大限度降低负压隔离病房等污染区的排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送风过滤单元、排风高效过滤器前后设置压差检测、报警装置,当压差数值超过设定值时传感器报警,相应进行设备更换。
图片

G2粗效过滤器

图片

F7中效过滤器

图片

H13高效过滤器


设备与材料

结合当前应急临时医院建设时间短、要求高,部分设备材料供应不满足建设工期要求的特点,因地制宜做好暖通空调的设计工作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设计过程中团队派专人与各大设备供应商对接,尽量选用成熟可靠、库存量大、运输快速、厂商捐赠的设备,节省产品的采购、调货时间。 同时方便施工单位快速安装、调试简单。 选用的通风空调管道满足建设周期要求,制作安装简单,气密性好。 通过上述措施,在保证系统运行可靠的前提下极大地缩短了施工周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 部分厂商捐赠设备(向左滑动可查看更多图片)


04


 病房区气流组织与压差控制措施


  Control Measure


区域功能

病房区主要由安置病人的负压隔离病房及其卫生间、缓冲间、医护人员通行的走廊等部分组成。


设计方案

负压隔离病房区域采取压差控制措施,保证气流从半污染区→污染区方向流动,病房维持-10~-15Pa,相邻房间维持不小于5Pa的压力梯度。 病房与医护走廊的墙面上装有显示不同区域压力差值的微压差计,便于医护和维护人员实时观察房间压力梯度与送排风系统运行是否正常。

污染区、半污染区分别设置独立的送/排风系统,风机采用低噪音高效离心风机箱且一用一备,排风口至距地4.5m以上。 设计将5~6间病房及其卫生间合用一套送/排风系统,极大的方便了系统调试,同时有效保证了压力梯度,风机风量的合理控制也避免了风机运行噪音和振动对病房人员的影响。 病房区送/排风系统及气流组织示意图如下:

图片


气流组织模拟

为检验病房气流组织设计效果,对病房的气流组织进行了模拟论证。

模型描述: 建立5.8m×3m×2.4m(长×宽×高)的病房空间,2张单人床尺寸为2m×0.9m,床头柜尺寸为0.6m×0.6m×0.6m,分体空调室内机尺寸为1.0m×0.4m×0.32m(长×高×深),房间采用上侧送风下侧排风的通风系统,2个送风口尺寸均为Ф150,排风口尺寸400mm×400mm,三维物理模型如图所示:


┃ 三维物理模型示意图


房间上部单个送风口送风量为250m3/h,总送风量为500m3/h,送风温度为20℃,水平送风; 下部排风口排风量为700m3/h,水平排风。 分体空调风量为1000m3/h,送风温度为30℃,斜向下45°出风。 内墙和外墙分别依据房间温度和环境温度采用等壁温边界条件,计算中不考虑辐射模型。 通过模拟得到如下结果:

(1)病房速度场和温度场

┃ Z=0.6m(病人平躺时头部的高度)的速度矢量图


┃ Z=0.6m(病人平躺时头部的高度)的温度场


病人平躺时,头部处的速度为0.25~0.35m/s,温度为19~22℃,满足舒适度的要求。


┃ Z=1.7m(病人站立时头部的高度)的速度矢量图


┃ Z=1.7m(病人站立时头部的高度)的温度场


病人站立时,病房内主要活动区(除空调出风口处)头部处的速度为0.3~0.5m/s,温度为18~25℃。

(2)病房内气流组织

┃ 病房内部速度迹线


通过模拟得到如图所示的速度迹线,由图可见,采用设计方案(上侧送风下侧排风)时床头处于回流区,整个房间易形成良好的定向气流,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及时排除病房内污染气体。


安装与调试


负压隔离病房及其缓冲间的送/排风口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组织原则,防止送排风气流短路。 送风口应设置在房间靠近医护入口上部的上侧,送风需经过粗、中、高三级过滤; 排风口应设置在病房内靠近床头的下部并设高效过滤器,利于污染空气就近尽快排出且对周边大气环境不造成污染。



负压隔离病房及卫生间的送/排风管均由侧墙接入室内,减小管道对室内吊顶高度的影响,避免屋面开设太多洞口增加漏水隐患,管道穿墙处做好相应的密封处理有效保证房间气密性。 医护走廊及缓冲间的送风管由医护走廊顶部进入后分别开设侧送风口,既减小了管道对走道净高的影响,同时避免管道穿越污染区,所有屋面洞口都做好相应的防水密封处理。


图片
图片


送/排风支管上均设置与设计风量匹配的定风量风阀,病房送/排风支管同时装有可单独关断的电动密闭风阀。


图片
图片


经过现场调试,各区域的压差值均在设计范围内,病房、缓冲间、医护走廊之间可以形成有效的压力梯度


05


 医护区气流组织与压差控制措施


  Control Measure


区域功能

医护区由中央洁净通道连通,每个医护单元对应4个隔离病房单元。 医护单元可分为洁净区(含中央洁净通道及与其连通的洁净房间)和潜在污染区(通向隔离病房区的走道及与其连通的房间)。


设计方案

医护区相对传染区为正压,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保证医护人员安全健康。 通过合理的送/排风气流组织,保证整个医护单元为正压区域,同时保证气流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流动。 送/排风系统支管设置定风量阀,通过送/排风量精准控制相邻房间不低于5Pa的压力梯度。

医护区的的洁净区和潜在污染区分别设置相应的送/排风系统,风机采用低噪音高效离心风机箱。 每个送风系统均设置粗、中、高三级过滤,保证送入医护单元的空气洁净度,排风口至距地4.5m以上。 医护区送/排风系统及气流组织示意如下图:



安装与调试

为了保证洁净区正压,除了按设计要求组织送排风,通过定风量风阀精准调控送排风风量外,还需注重房间密闭性。 实际施工过程中,对维护结构间的缝隙、管线穿墙及楼板的缝隙都要做密封处理,不留死角。



06


 医技区气流组织与压差控制措


  Control Measure


区域功能

隔离区医技单元分为A,B,D三个区,A区包括28床的负压ICU、负压检验及其配套用房; B区包括负压手术室、CT、超声、心电及其配套用房; D区包括33床的负压ICU及其配套用房。


方案设计

主要房间排风换气次数: 1、负压检验/缓冲间13h-1 2、负压手术室22h-1,走廊/辅房13h-1 3、负压ICU/缓冲间/辅房13h-1 4、CT、超声、心电及其配套用房8h-1 通过送/排风量精准控制压力梯度,各主要区域压力梯度: 1、负压检验: -20 Pa,缓冲间: -10Pa; 2、负压手术室: -20Pa,复苏室/消毒打包/前室: -15 Pa,走廊/存床/医护前室/无菌间: -10Pa; 3、负压ICU: -20Pa,病人缓冲/污物/污洗/清洗槽/纤支镜/脱防护服: -15Pa,脱隔离服/治疗室/缓冲/设备间: -10Pa。

为方便快速安装及调试,负压检验、负压ICU、负压手术室采用直膨式全空气型净化空调机组全新风运行,送风管道加装电加热器,送排风机均采用低噪音高效离心风机箱。 由于极短的供货周期造成直膨机供应商无法根据设计参与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与供应商密切对接,将现有的库存产品参数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并第一时间锁定各地库存设备,部分设备参数由于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厂家第一时间对设备部件进行改造。

送风系统均设置粗、中、高三级过滤,其中负压检验、负压ICU、负压手术室设高效过滤风口。 所有区域排风经高效过滤器处理后高空排放,负压ICU、负压手术室、治疗室、复苏室等房间设下排风口。 以负压ICU为例,其送/排风系统及气流组织示意如下图:



安装与调试

图片

负压检验室

图片

负压手术室


图片

ICU

CT室


超声室

排风风帽


经过实际调试,各区域的温度及压差值均在设计范围内,负压ICU、负压检验、负压手术室等重要区域内各房间之间均能形成有效的压力梯度。 下图为负压检验室内温度、换气次数、压力梯度等参数的自检报告。


检验科自检报告


07


 医用气体系统设计原则


  Design Principles


设计方案

医院设置氧气、负压吸引、压缩空气等医用气体,管网系统由管道、设备带、仪表、阀门及终端等组成。 病房氧气终端用量按40~80l/(min·床),终端压力按0.4~0.45MPa确定; 负压吸引终端用量按30~80l/(min·床),终端压力按-0.03~-0.07MPa确定; 压缩空气终端用量按15~25l/(min·床),终端压力按0.4~0.45MPa确定。

氧气气源采用液氧罐,并预留罐车临时供氧的接口。 需根据应急临时传染病医院的使用要求,充分考虑氧气用量。 共设6个20m3液态氧储罐,液氧总储量120m3 每个储罐配置1200m3/h的汽化器,总汽化量7200m3/h,保证医院整体氧气供应量。

负压系统由真空泵、水汽分离器、负压真空罐、仪表及管道阀门组成,负压吸引装置的排气经过高效过滤器过滤并消毒灭菌后排出。 压缩空气系统由压缩空气设备源与压缩空气管网系统组成,配置的螺杆式压缩空气组二用一备。


室外液氧站

压缩空气机房


负压吸引气机房

病房医用气体设备带


室外管网布置

氧气、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主管道由机房接出后埋地进入隔离病区内。 隔离病区内医用气体主管主要铺设于医护区屋面,各病区分支管穿越各自屋面后进入相应区域内。 南北区各分别设置一根DN150的氧气总管及DN80负压吸引总管,各区氧气总管间设有旁通管,接入各护理单元的医用气体分支管上设有阀门。 既可保证不同区域分批使用互不干扰,同时管道间互为备用有效提高供氧系统可靠性。 总图医用气体管道示意图如下:


图片


安装与调试

图片
图片


目前各用气区域已经陆续通气,氧气输送管道压力平稳,输送量较为稳定。 液氧贮罐及汽化器根据实际使用量分批投入使用,可有效保证氧气供应量。


08


 负压隔离病房废气排放

 对环境的影响模拟分析


  Analysis


模拟方案

在设计过程中为充分评估污染区废气排放是否对项目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设计过程中得到清华大学陆新征教授及团队的大力支持。 陆新征教授及团队提出了临时医院排风环境影响的快速模拟方法。 本方法以开源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DS为基础,实现了临时医院建筑的快速建模。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分布式计算以及有害空气流动的监测和可视化,为临时医院设计阶段的快速分析提供了专门工具。


┃ 有害气体轨迹及浓度等值面图


┃ 雷神山医院三维FDS模型


主要结论及对设计的指导

1. 根据江亿等研究,对于SARS病毒,稀释1万倍后不再具备传播性。 模拟结果证明4.5m排风口高程可以满足要求新风口空气稀释1万倍的要求。

2. 将排风口高程提高到4.5m后,可有效降低新风口高程面(3m)污染空气相对浓度。

3. 为确保负压隔离病房区域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及保护室外环境,本项目送风系统采用粗效(G2)+中效(F7)+高效(H13)三级过滤,排风系统采用高效(H13)过滤后接至4.5m高空排放,设计方案符合模拟预期。


09


 结 语    


  Epilogue


此次雷神山医院暖通设计先经过专业评审确定技术方案,边设计、边校对、边审核、边修改,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返工,合理稳妥的设计方案就是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最大保障。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积极主动与项目建设各方沟通配合,不分白天黑夜每天派有经验的设计师驻场巡检,第一时间发现和解决施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重点难点处的施工予以现场指导。 在疫情发展迅猛、项目建设周期极短、设备采购压力极大的背景下,设计团队的每个人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为有力抗击疫情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用中南院暖通人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操守为雷神山医院的顺利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章2

上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照网


智慧城市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加快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2月10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内容如下: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新一轮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发展浪潮,聚焦智慧政府、智慧社会、数字经济等,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着力优化体制机制、完善体系架构、加强总体谋划,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作用,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赋能数字经济三大建设重点,夯实“城市大脑”、信息设施、网络安全三大基础保障,加快推进新一轮智慧城市示范引领、全面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


到2022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排头兵,国际数字经济网络的重要枢纽;引领全国智慧社会、智慧政府发展的先行者,智慧美好生活的创新城市。


坚持全市“一盘棋、一体化”建设,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科学集约的“城市大脑”基本建成,全量汇聚的数据中枢运行高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持续深化,群众办事更加方便,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推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面优化,网络安全坚韧可靠,制度供给更加有效;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成为辐射长三角城市群、打造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引领。


二、统筹完善“城市大脑”架构


(三)深化数据汇聚共享。


将数据作为“城市大脑”的核心资源,依托市大数据中心,优化公共数据采集质量,实现公共数据集中汇聚,加强数据治理,建立健全跨部门数据共享流通机制。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化模拟城市全要素生态资源,构建城市智能运行的数字底座。


(四)强化系统集成共用。


以大网络大系统大平台建设为导向,按照门户集成、接入管理、用户管理、授权管理、资源管理、安全防护“六个统一”要求,推动各部门、各区专用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融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机制协调顺畅。优化政务云资源配置,重构优化各类政务系统,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规范高效。推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领域跨部门系统建设,联手破解城市治理难点。


(五)支持应用生态开放。


大力吸引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优良的智慧城市开发生态。依托市大数据中心资源平台,有序推进城市公共数据集开放。聚焦社会信用、医疗健康、普惠金融等领域,推行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创新产品目录,建立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形成开放应用示范。在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网络安全等领域,打造一批社会化典型应用。


三、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六)推动政务流程革命性再造。


从以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梳理优化部门内部操作流程、办事及处置流程。聚焦群众使用频率高的办理事项,加快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应用,推进减环节、减证明、减时间、减跑动次数。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简化优化办事环节,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


(七)不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


完善“一网通办”总门户功能,扩大移动端“随申办”受惠面,不断拓展各类服务场景,健全政务应用集群。将“企业服务云”作为企业服务“一网通办”重要组成,面向全规模、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企业,加强为企服务统筹协调、惠企政策资源共享。深化跨部门协同审批、并联审批,持续完善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全力打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着力营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八)着力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聚焦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推进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互认,促进医疗服务精准化,探索医保支付方式创新,提升养老助残托幼等信息化服务能力。汇聚优质学科资源,支持智能交互学习,提高教育供给满意度。


加强文化艺术市场智能化服务水平,支持数字演艺等文娱活动,扩展文化服务丰富性。整合区域商业、文化、旅游公共资源,打造“一部手机游上海”示范项目,拓展城市体验感、感知度。


四、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九)一体化建设城市运行体系。


紧扣“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目标,依托电子政务云,加强各类城市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全网统一管理模式、数据格式、系统标准,形成统一的城市运行视图,推动硬件设施共建共用,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运行体系。


(十)提升快速响应和高效联动处置能力水平。


基于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需求,打造信息共享、相互推送、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建设职责匹配的事件协调处置流程。开展城市运行数据分析,加强综合研判,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的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跨领域协同能力,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


(十一)深化建设“智慧公安”。


高标准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实现感知泛在、研判多维、指挥扁平、处置高效,构筑全天候全方位安全态势。实施科技强警,再造现代警务流程,切实提高数据利用能力,推动信息新技术在大人流监测预警、城市安防、打击犯罪等领域深度应用,打造国内智慧警务标杆。


(十二)建设运行应急安全智能应用体系。


在消防、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管理等城市安全重点领域,实现全环节全过程预警监管处置。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持续提升智能电网灵活性和兼容性,满足输电多样化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化保障,建设食品药品信息追溯体系和公共卫生预警体系。推动实时数据分析、计算机视觉等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效率。


(十三)优化城市智能生态环境。


加强对水、气、林、土、噪声和辐射等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的实时获取、分析和研判,提升生态资源数字化管控能力。积极发展“互联网+回收平台”,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体系,实现全程数字化、精细化、可视化管控。推动气象数据与城市运行应用联通,提升气象精准预测、预防能力。


(十四)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


加强党建引领,建设“社区云”,推进街镇、居村各类信息系统归集,有效支撑居村委会减负增能。支持基层综合管理应用,完善基层事件发现机制,丰富市、区协同处置主体。创新社区治理O2O模式,建设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推进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五、全面赋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十五)打造数字新产业创新策源高地。


在智慧政府建设中先试先用,支持区块链数据溯源、V2X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率先规模化落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信息通信、高端芯片设计制造、核心软件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关键技术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功能型平台建设,大力提升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六)推进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动数字化向更多更广领域渗透,实现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率先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聚焦云服务、数字内容、跨境电子商务等特色领域,建设“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形成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数字贸易开放体系。


聚焦“三农”,发展智慧绿色农业,促进农产品安全和品质提升。提升“智能+”服务效能,加快推进法律、会计、技术交易等专业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转型提升,大力发展数字航运、流媒体等数字服务业。


(十七)加快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聚焦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做强一批领军企业。持续推动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建成一批金融科技、数字设计、“互联网+”生活等创新创业示范项目。


建设世界级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揭榜挂帅”,培育创新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一大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将场景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十八)重点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


规划布局新型智慧城区,加快城市智能化更新,聚焦“3+5+X”重点区域,强化智慧产城融合,推进新城高品质建设。加快推动南大、吴淞、高桥、吴泾、桃浦等整体转型区域布局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支持各区因地制宜建设智能产业新载体。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打造“未来之城”示范城区和国家级新型智慧城市先导区。


六、优化提升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十九)推动网络连接增速。


推动5G先导、4G优化,打造“双千兆宽带城市”。率先部署北斗时空网络,深化IPv6应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功能集成、建设集约。


(二十)推动信息枢纽增能。


打造通达全球的新一代国际交互系统,建设“全球数据港”。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建立基于直连的毗邻区数据中心新模式。依托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增值电信领域投资贸易便利化,部署全市内容存储交换枢纽,统筹能效指标,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


(二十一)推动智能计算增效。


建立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算力和算法中心。优化边缘计算节点规划布局,建设边缘计算节点资源池,实现算力的云边端统筹供给。


(二十二)推动泛在感知增智。


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部署城市神经元节点及感知平台,构筑“城市神经元系统”,助力“城市大脑”功能拓展、服务延伸。


七、切实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二十三)增强关键信息安全韧度。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制度、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增强规划建设、运行监测、通报整改等各重点环节的网络安全管理。率先推行首席网络安全官制度。


(二十四)提升信息安全事件响应速度。


压实网络安全工作主体责任,探索动态防御、量子通信等新技术在网络安全漏洞发现、重大事件预警等方面深度应用,提升态势感知、应急协同处置和快速恢复能力。


(二十五)完善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


加强对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的安全评估,建设面向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评估体系。持续开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推进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


(二十六)加大网络不良信息治理力度。


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健全互联网不良信息发现机制,加强技术管网,强化有害信息治理。优化完善协作系统功能布局,推动数字系统和电子档案可溯源、可比对,形成网络综合治理格局。


(二十七)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产业。


强化网络安全产业上下游协同,布局特色产业园区,构建行业共性平台,建立安全企业服务要求和能力评估机制,提升核心技术突破和服务保障能力。


八、全面增强智慧城市工作合力


(二十八)优化组织架构。


增强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功能,坚持市区协同、分工负责。在政务服务、城市运行、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设立专项工作组,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召集人,牵头协调推进各领域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和服务枢纽功能,做好规划制定、标准规范、项目组织、统计评估等工作,并加强对各区指导。


(二十九)强化规划引导。


优化全市大网络大系统大平台建设机制,统筹各区、各领域信息化规划编制。实现全市公共信息系统“整体规划、滚动实施、效果导向、动态调整”建设管理路径,建立完善考评督查制度。对标全球一流城市,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动态评估和结果应用。


(三十)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标准制定及测试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制定,建立智慧城市应用安全测试体系。充分发挥各领域国家级示范区、先导区的试验场作用,强化跨领域、跨层级关键共性领域的标准制定。


(三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智慧城市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工业领域率先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持续推动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打造实训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立市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工业互联网等人才库,构建多层次、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三十二)完善投融资机制。


按照统筹集约原则,整体规划、分期投入,优化政府采购相应条款,建立政府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投入。鼓励深度挖掘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为各类创新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广阔市场。支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推荐资料: 

无锡某电影院空调、通风、防排烟全套图纸

https://ziliao.co188.com/d51844460.html 

科技集团四层中央厨房空调通风、厨房工艺用蒸汽图纸https://ziliao.co188.com/d44576775.html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制冷技术

返回版块

14.59 万条内容 · 78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空调开机调试

知识点:开机调试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系统抽真空后,将液态制冷剂从液管侧注入;当制冷剂不能完全注入时,可在试运行中利用压缩机的运行从阀门处将汽态冷媒缓慢注入。制冷剂的注入量必须用电子秤秤量。 R22制冷剂追加: 追加冷媒量=(液管长度-5)×每米液管冷媒追加量 R410A制冷剂追加: 追加冷媒量=(液管长度-5)×每米液管冷媒追加量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