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井的概念:《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 必然远之勿近也。”西晋文学家陆机有诗曰:“侧间阴沟涌,卧观天井悬”。这或许是对天井建筑较早的描述。天井,即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之井。
天井是汉族对宅院中房与房或者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
天井一般面积都较小,光线被高屋围堵因此显得较暗,状如深井,因此而得名。“村有水口,家有天井”,徽州民居除少数“暗 三间”外,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天井这个类似房中开天窗的建筑设计,是徽州古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
2)天井的成因
①地理因素:徽州地处皖南丘陵地带,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天气。当地民居几乎是楼房,很少有北方的单层合院。
徽州民居天井是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
②徽州:真正的意义上的徽州包括现在的黄山市以及宣城的绩溪县还有江西省的婺源县等.古代设有徽州府衙,就是现在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现仍完好的保留着古城墙和城门.建国后,设立了徽州地区,地域包括现在的黄山市和宣城市以及安庆的石台县.1987年撤消了徽州地区,成立了黄山市,辖7个区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太平区.其中徽州区是目前中国唯一还保留徽州这个地名的地方了.
2)人文因素:
徽州地区山地与丘陵的面积约占总 面积的十分之九,半数以上人口聚居的盆地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耕地面积少,又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迫于生计,他们必须“以 商贾为第一等生业”。
徽商一方面“雄踞神州半壁 江山”,富甲天下;但另一方面, 在外边又被“重农抑商”的桎梏所抑制着,这些商人致富后,就回家修祠堂,建园地,在家中设置个天井,既获“天人合一”之灵气,又有“顶天立地”之满足。
3)建筑需求因素:
由于古徽州地处长江以南.雨水丰沛,湿度较大.因此创造宜居住条件是首要问题。解决通风、采光、防潮排水问题,是徽州天井存在的本体意义。
半室内半室外天井空间的设置可弥补并满足这种高墙深宅建筑的采光和与外界自然沟通的需求;同时天井的热压通风作用可增进室内空气对流,并与线形的巷道共同构成村落自然通风系统.解决散热和防潮问题。
4)天井中的人文情怀 —— 朱程理学的封建礼制思想
天井作为整幢房屋的核心,给整幢徽州民居建筑带来了一丝丝光明,使整幢房屋开始了呼吸,从一小片天空中获得生机。
天井式民居建筑具有内向的性格,究其文化根源,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深受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的影响。徽州人尊崇朱熹,事事恪守文公家礼。
在礼教文化的强烈束缚下,徽州出现了大量的烈女贞妇。
正是受了朱子礼教的教化形成的这种贞妇文化观,徽州民居建筑采用内向型的建筑方式,其目的不仅在于隔断外人的视线,也为了限制女性的视听、阻绝女 性与外界的来往。
有的民居还在井内掘井、种园,几乎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在这种安排下,徽州女性需要抛头露面的机会自然极其稀少,只能在幽暗的空间中度过漫长的孤苦岁月。
5)天井:
徽派建筑附带的天井构造,是徽式建筑中很有实际意义的一项构思,也是徽居中最典型的房屋类型。最常见的徽居都
是那种以天井为中心的三间两进宅院,基本上秉承了明、清之法式。建筑里的天井设置主要是为了利于采光、通风,并使
建筑看上去更宽敞。这种天井构造无论是普通的家居还是宗族的祠堂都被广泛的应用。
大小比例灵活的天井空间连接着厅堂与厢房等空间,是徽州民居平面中最积极活跃的构成元素。天井面宽尺寸范围在5米到7米之间,面宽方向变化较小,进深方向变化较大,天井主要起到调节实用空间和基地尺寸的差值作用。
①天井可分为两类:
边天井,存在于“H”型或同向串联式合院中,天井的主要形式与三合院这一基本细胞的天井形式类似
中天井,存在于面向式的四合院构型中,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由两个三合院的“边天井”拼合而成。
2)风水和民俗对天井的影响:
天井的外形——通天接地, 上通天有通风、换气、采光作用,下接地有排水、排污作用
天井空间——虚实构成,天井形成一个漏斗式的井口,气口循环
天井的大小——暗含“藏风聚气”
三间屋的“天井”一般设在厅前,四合屋的“天井”一般设在厅中,这种设计使居住空间有充足光线,也有利于更好地空气流通。晴时太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天时,雨水通过天井落下,称为“流银”;中国人认为“水”就是“财”,天井的设计就是遵循“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风俗,有“四面财源滚滚流入”、“四水归堂”之意。
知识点:徽派建筑细部艺术 - 天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构造
返回版块7.65 万条内容 · 18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