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构造 \ 徽派建筑的建筑构造

徽派建筑的建筑构造

发布于:2022-11-10 15:17:1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构造 [复制转发]


(一)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

1)柱、柱础和櫍

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梭柱是将柱卷杀成梭形,来源于宋代,明代徽州建筑保留了梭柱。明代外墙柱子多与外墙脱离,清代边柱角柱半嵌入外墙内。柱子的高细比约在1:9到1:10,两端略细,中间略粗。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花式丰富。简单的仅用方形石块,大型住宅用圆形和八角形础石。复杂的也有由基座、础身。盆唇三部分组合而成,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花式则是越到清末越繁复。

櫍是一块圆木板,垫在柱脚之下,柱础之上。櫍的木纹一般与柱身的木纹方向成正交,有利于防阻水分上升。柱与柱础间通过摩擦阻力固定,因此当櫍开始腐朽时,可以更换,可使柱身不受影响,不致“感染”而腐朽。后来清代取消了櫍,通常是在柱脚下打一小孔洞来排除湿气。

2)枋、雀替

额枋,明清徽州建筑不仅将梁栿加工成月梁,还将阑额等额枋加工成月梁状,月梁的形式几乎在任何一座徽州建筑中都随处可见,十分盛行。明中叶前,月梁状额枋下刻一新月形长弧线,俗称“剥腮线”,后逐步变短变圆,清代蜕变为圆,也可以由此作为推断建筑年代的佐证。

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有用在柱间的落挂下,则是纯装饰性的。一般认为,雀替就是宋《营造法式》中的绰幕枋。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丁头拱演变而来的,后面将详述。

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距。明代徽州建筑的令拱上多使用替木承托梁枋。

图片

3.梁架

徽州建筑的梁架多为彻上露明造,匠师在适当装饰的原则下,把结构与美观融为一体,下面则要论述:(1)蜀柱,为梁上矮柱,又称侏儒柱,用于垫高,使构件达到所需高度。当其自身的高度小于其宽度时,清代称之为柁墩,宋代木构一般无此构件。明清徽州木构中,常于蜀柱之下垫一柁墩,并常雕饰成仰莲状,当不用柁墩时,蜀柱下端多收杀成鹰嘴形式,称鹰嘴。                                         

(2)叉手,宋代建筑各榑都用斜杆支撑固定,一般雕刻成奔浪、卷云状,其中支撑脊榑的人字形斜杆称为叉手,其余为托脚。

(3)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常雕刻成奔浪、卷云状。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4.斗拱

 徽州木构中斗拱残存的唐宋做法,有舒桂林宅中唐氏斗拱、司谏第前廊上昂斗拱等孤例,也多见于各类斜拱。斜拱始见于辽代建筑,金代使用最多,以后骤然减少,但在徽州明清建筑中,斜拱的使用率并不亚于普通斗拱。斜拱即指除具有普通斗拱的华拱和昂外,于45度线上另加拱的斗拱。徽州斜拱分为三类:a.仅在最后一跳加斜拱;b..斜拱安于斜拱上;c.斜拱安在交互拱上。另外,部分明代古民居有斗栱, 清代古民居无斗栱。

徽州建筑斗拱的地域特征:

(1)斗拱雕镌化。明代从官吏到庶民的宅第,都有严格规定,不许庶民用斗拱施色彩,因此徽州建筑常将斗拱加以雕镌来获取突破,但也仅限于局部构件。

(2)斗拱组织网络。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斗拱,由斗拱重复构成,是斗拱的特殊形态,其装饰效果主要取决于组织网络的秩序,通常用于建筑物的重点部位,如祠堂和戏楼的檐部、藻井等。其形态主要有:丁头拱网络、藻井斗拱、如意斗拱,其中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无结构作用,如意斗拱是由45度斜拱组织而成。

(3)丁头拱向雀替的演变

a.丁头拱,即单层插拱,因形如丁字得名

b.丁头拱端部微翘,或做成卷云状,丁头拱基本形态不变

c.丁头拱尾部卷云伸长并向拱心旋转,直至填满眼空隙,丁头拱演变成1/4圆

d.卷云变成数朵,形态成椭圆形,拱消失,但仍保留升

e.丁头拱的升消失,绝大多数清代遗构均属此阶段。

图片

(二)小木作

1、栏杆

徽州民居上层窗口下常有雕饰精美的一圈栏杆,面临天井,其造型与雕刻手法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普通栏杆的高度与窗口齐平,最初造型与石栏杆相近,后依照木制品的特性而逐渐走向复杂华丽。弧形栏杆在檐柱间置有座板,栏杆本身向外弯曲,位于檐柱外侧,形式略似靠背,称“吴王美人靠”。主要用于府第内部,晚清以后,飞来椅也用于临街店铺的外立面。

2.槅扇

槅扇俗称“格子门”,是徽州建筑内部进行分隔的主要构件。它除广泛应用与建筑室内分隔,也用于建筑单体外立面。明代至清初,徽州建筑中的槅扇尚很简朴,少雕饰,以木格和柳条窗居多,清中叶后,槅扇日趋华丽,雕饰繁复,艺术成就逊于早期。槅扇的作用有:

   (1)将建筑分割成如干空间,还能让室与室具有流动感

   (2)便于采光通风

   (3)便于观景

   (4)槅扇典雅的花格与木雕,产生浓厚的装饰效果,是徽州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

图片图片

3、楼梯

多设在天井两侧走廊处或堂屋后壁内,位于后者的楼梯通常设一小门,以保证楼上的私密与安全。受空间制约,楼梯一般都很陡且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下端用石块垫起,以防潮湿。在靠外墙凌空一面有做栏杆以防失足的,也有在楼梯井装栏杆的。二楼入口处的楼梯间通常有盖板,可开可合。


知识点:徽派建筑的建筑构造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构造

返回版块

7.64 万条内容 · 1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徽派建筑的建筑结构

(一)抬梁式构架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