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设计 \ 传统村落居业分离式空心化识别及驱动机制——以苏州市东村为例

传统村落居业分离式空心化识别及驱动机制——以苏州市东村为例

发布于:2022-11-03 16:56:03 来自: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1

研究缘起


1.1 空心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带来挑战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和特色人居环境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传统村落因产业落后和就业不足,出现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空心化现象;同时,传统街巷和民居难以满足农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村民外迁建新房,导致村落内部的空心和衰落,使传统村落物质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重大挑战。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而传统村落是留住乡愁的主要载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心化识别和驱动机制亟待研究。

现有空心化的研究主要围绕一般村落或传统农区,针对传统村落的较少;而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大多关注村落价值认知、乡村性评价、文化保护与复兴路径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挖掘不深。


1.2 居业关系是识别空心化问题

的重要视角


与城市中的职住关系相比,居业关系问题在乡村中表现得更为复杂。城市的职住分离是在城市内部产生,而乡村的居业分离是在区域尺度、城乡之间产生。村民进城务工虽然跨越了地理区隔,但未跨越城乡二元的户籍身份区隔和土地制度差异,大部分农民工仍保留农村土地,维持城市就业、乡村居住消费的钟摆状态或长期在外、乡村空置的情况,由此产生乡村“三留人口”、空心化等问题。因此,居业关系是识别和破解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基于此,本文选取大城市郊区发生空心化的典型传统村落——苏州市金庭镇东村,研究其居业分离式空心化的特征、类型识别和驱动机制,以期为新时代传统村落复兴、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提供借鉴。


2

研究思路

金庭镇东村古村位于苏州市西南部,距离中心城区约35km,地处太湖西山岛的北端,隔环岛公路与太湖相望,拥有聚落、湖光、山色融为一体的乡村田园景观,交通便捷,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村古村内现存明清时期建筑遗存32处,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商贾文化、宗族文化和农耕文化。2017年全村共250户,总人口650人。村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杨梅、枇杷、柑桔和茶树等经济作物;村民传承了碧螺春制茶工艺(图1、图2)。
    图1 |       研究区在苏州市的位置

资料来源:本文图表除另有注明外,均为笔者自行绘制。

  图2 |   苏州东村实景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从住房和产业两个子系统测度东村的空心化程度,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识别东村农户居业分离式空心化的具体类型;最后,基于推拉力理论剖析农户居业分离式空心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逐户问卷调查数据,共获取有效问卷128份;二是村委会提供的宅基地矢量地理信息数据和村庄社会经济数据。


3

研究结果


3.1 东村空心化特征


从住房和产业两个子系统测度乡村空心化水平,其中住房子系统以宅基地空心化率表征,产业空心化以弃农和农业耕作主体老弱化比重之和表征。从东村的空心化测度结果来看,获得详细数据的宅基地167处,宅基地空心化率( HD 值)为20.19%;产业空心化率( HI 值)为41.41%。

 3.1.1 住房呈现出“一户多宅”“一宅多户”和“欠修历建”的致空特点 

“一户多宅”是指农户拥有不只一处宅基地,占样本总量的67.97%,其中迁入新房而老宅空废的情况占60.94%,另有7.03%的农户新旧住房同时使用,造成建设用地资源严重浪费。“一宅多户”是指老宅的产权问题,即有些空废老宅属于多户人家共有。东村一些明清老宅留存至今,已经破旧损坏无法居住,然而,这些老房经过多代传承,产权不断分割,造成“一宅多户”的产权不清现象。“欠修历建”是指历史建筑保护等级高,但维护情况差。调研的32处空废住宅中,有清朝及更早的历史建筑16处,包括文保、控保建筑6处,历史建筑占比50.00%,但90.63%的空宅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部分坍塌,空置历史建筑亟待修复(图3)。


  图3 |   东村宅基地空心化分布特征及老宅产权归属

 3.1.2 产业呈现出“青壮年就业城镇化”“农业耕作老弱化”的致空特点 

东村大部分农户(67.19%)以城镇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近半数农户有长期外出人口,外出劳动力90人,占调研劳动力总数的27.78%,主要集中在村庄中部。东村产业空心化农户中,耕作主体老弱化比例为32.03%,弃农比例为9.38%。

综合东村村民的外出就业比重高、住房空置废弃率高的特征,可以看出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居业分离现象(图4)。

  图4 |   东村就业类型分布及农户人口流出情况


3.2 东村居业分离式空心化类型识别


 3.2.1 居业分离式空心化识别方法 

基于东村住房空心化的3个特征和产业空心化的2个特征,构建传统村落农户空心化类型识别体系。

首先,与3.1节的空心化测度对应,判别农户是否发生空心化的标准为:住房空心化农户是指家中有空废宅基地的农户(即“一户多宅”且有空宅),产业空心化农户是指不务农及耕作老弱化且无本地非农业就业的农户(对应前文的“耕作老弱化”特征),根据这2个特征判别“居业双空”“居实业空”和“业实居空”3大类空心化农户。

其次,3.1节总结的其余3个空心化特征作为进一步划分农户空心化具体类型的依据。按此思路,依据住房子系统的3个特征和产业子系统的2个特征,交叉组合得到空心化的18种具体类型。

最后,对18种具体类型进一步判定其致空原因,得出6类致空原因。 其中,符合就业城镇化特征的空心化农户属于居业分离致空类型,包括居业严重分离致“居业双空”型、居业轻度分离致“居实业空”型和“业实居空”型等3类;不符合就业城镇化特征的空心化农户属于其他原因致空类型 ,包括纯农户“一户多宅+耕作老弱化”致“双空”,纯农户“耕作老弱化”致“业空”和本地就业“一户多宅”致“居空”等3类(表1)。
    表1 |       传统村落居业分离式空心化类型的识别体系
注:表1中灰底显示为居业分离致空类型,其余为其他原因致空类型。

空心化类型识别结果表明,居业分离是东村农户空心化的主要原因。居业分离致空型占调研农户总数的50.00%,其他原因致空型占比25.00%。

 3.2.2 居业严重分离致“双空” 

居业严重分离导致住房和产业双重空心化的农户占比20.31%。其显著特征为耕作老弱化、就业城镇化和“一户多宅”,形成了“城镇就业-乡村建房”式的居业严重分离现象,在村庄东、中、西部均有分布。

 3.2.3 居业轻度分离致“业空”或“居空” 

居业轻度分离导致产业空心化,即“居实业空”型,占比为7.03%,其显著特征为耕作老弱化、就业城镇化,但未出现住房的空废,形成“城镇就业-乡村居住”式的居业轻度分离状态,使东村演化为“寝村”。居业轻度分离致“业空”型农户主要集中在村内部。

居业轻度分离导致住房空心化,即“业实居空”型,占比为22.66%,其显著特征为“一户多宅”和就业城镇化,此类农户仍有适龄劳动力留在村内兼顾农业耕作,农业未空心。居业轻度分离致“居空”型农户大多集中在村庄东部。

东村农户空心化类型与其区位有一定联系。村庄东部外围有较多的其他原因致空型农户,其中有部分是经营农家乐、民宿等产业,他们一般在村边沿公路建新房用于经营,将村中老房空置,呈现“一户多宅”、“业实居空”状态;而在村内部,如西南部的义门附近,大部分空心化农户属于居业分离致空,其他原因致空的很少(表2、图5)。
    表2 |       东村居业分离式空心化类型的识别结果
注:表2中灰底显示为居业分离致空类型,其余为其他原因致空类型,后者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图5 |       东村农户居业分离致空类型的分布  


3.3 东村居业分离式空心化 的驱动机制


本文基于推拉力理论,从居住和就业两个子系统分析东村空心化的驱动机制。

城乡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差距使农民就业向城市地域转移,加之东村耕地不足、非农产业发展缓慢以及乡村大家庭带来的抚育和赡养负担, “乡推城拉”共同驱使就业城镇化 ,导致村内耕作主体老弱化、农业空心化。尽管务工增加了农民工收入,但在城乡二元的制度体系下,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在城镇购房、落户,而农村仍为其提供保障和退路,因此务工人口大多回村建房, “城推乡拉”驱使置宅返乡化 。村内老宅与城市现代化生活形成反差,促使农户产生住房改善的需求,加之务工收入提升其建房能力,在老宅受到严格保护、修缮维修成本高昂且产权复杂的情况下,其只能外迁新建住房,致使老房空置废弃, 古建保护因素被动助推住房的“外扩内空” 。在此过程中,城-乡推拉力造成了村民城市就业、乡村建房的居业分离, 郊区便捷的交通条件在其中起到支撑作用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村庄产业和老房双重空心,形成东村“居业分离式空心化”(图6)。

      图6 |       东村居业分离式空心化的驱动机制

4

延伸讨论

农民工长距离务工导致的居业分离是乡村的普遍问题。但是区别于一般村,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定的保护政策,这些特征作用于居业分离引发的空心化,形成传统村落空心化的驱动机制。村内一户多宅、一宅多户、欠修历建等3个住房空心化特征及其交互关系,与传统村落的历史和保护政策密不可分。一方面,空置老宅很多是历史建筑、文保建筑,由于古建筑大多属私人产权且维修成本高,使其严格的保护政策由积极作用转变为消极作用,被动地助推村民的外迁新建行为,导致老宅空心化;另一方面,古村老宅传承引发的产权分割,导致“一户多宅”和老房“一宅多户”问题同时存在,空房更新困难。

居业关系失衡-协调的变化贯穿于乡村转型的全过程。针对处于不同转型发展阶段的村落开展居业特征、关系和协同度测度的研究,从居业关系视角把握乡村转型的脉络,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撰稿 朱羽佳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城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15.33 万条内容 · 23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从“刚性计划”到“韧性计划”:深圳城市更新计划管理的制度选择

【作者简介】 赵冠宁,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 黄卫东,通讯作者,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技术总监,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 晨,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师室主任。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