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由于历史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满族的特色民居。
炕是满族祖先在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一大创造,是由穴居进入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在悠久的岁月中,世世代代的满族生息繁衍在温暖的炕上,从呱呱坠地到成家立业再到撒手人寰都离不开它。
满族的炕,集中体现了满族人的居住方式。满族传统的带炕房间配置对个人的性格和心理有很大的影响。盘腿坐在热炕上,面对面地交谈,更自然和亲切。
满族人招待官员、一般客人,并不让上炕,而是让其坐在凳子上或炕沿上,这并不表明后者的地位、身份低,而是表明双方有一定的距离,比较生疏。满族人在外面一般是坐在石头、木墩、台阶、地头的草丛上,并不像古代人那样席地而坐。
满族的炕,集床、椅子、客厅等多种实用功能于一身。一铺炕,就相当于今天的一张“床”,是房间里的活动场所,是一个缩小的“院子”,它有着大院的某些功能:大人在上面谈话、休息、劳动;小孩们在上面滚打摸爬,嬉闹玩耍。
到满族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多会让你上炕里坐,并在炕上铺上炕桌,倒茶水,吃水果,嗑瓜子,充溢着亲切友好的气氛。这与坐在凳子、椅子和沙发上的刻板僵硬的感觉截然不同,与中原人坐在封闭的院子里聊天的感觉也不一样。
本为亲属,就成一家;若为朋友,便成兄弟。这种空间距离的拉近,会造成和谐温暖的氛围,也会使人们心理距离拉近,增加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好感。
由于受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影响,早期满族民居比较简陋,以单一的口袋房和海青房为主,这样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结构导致满族人注重家庭成员的共同活动和交流,而不大重视个人住处的分割,后来满族人开始注重个人住处的分割。
口袋房的房间配置模式,在早期适合集体活动而不是私人活动,是个人向其他家庭成员开放,而不是保护个人隐私。后期的口袋房分割房间,加上屋门,开始注重个人的“隐私”,老人的威严和舒适受到保护,儿童却可以自由通行。
以口袋房为中心的住宅一般都有四面透风透亮的大院子和菜园子。满族的民居屋前有庭院,屋后有菜园,居住空间比较宽敞。在这个“开放”大院里,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可以自给自足,集工作、娱乐、休闲为一体。
这样的院落,也是满族祭天、举行婚礼、丧礼的场所。满族所谓的“围墙”即栅栏,由木板或树枝做成,四处漏空,起到的只是不让鸡鸭等家禽跑出院子的作用。正房比大门口要高半米左右,外人可以从大门外往里到处张望,邻里有交流的充分自由。
对外封闭,对内开放,是四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重门深院,外人不容易进入,大门一关,便与外面隔绝。
对外封闭,不容易与外界接触,可以减少或避免外力对家庭生活的干扰。对内开放,可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相互间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一种空间上的认同感。
满族民居多方位地展现着世俗生活的画卷,显示着满族特有的伦理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满族文化的传播,满族民居早已经成为了东北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至今仍闪烁着熠熠光辉。
知识点:满族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28.72 万条内容 · 41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彝族特色建筑——瓦板房的建筑技艺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 彝族传统建筑风格各异,建筑类型多样,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建筑,其都蕴含着本民族的伦理观念与思想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瓦板房是凉山彝族传统民居最高级的形式,与生土木构架民居相比,瓦板房的搧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木材平面设计是沿着一个方向层层叠架,最终形成拱形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民居的整体跨度。瓦板房正房开间是向内凹的,其出檐构造出深远的感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