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到五千多年前半坡遗址木骨泥墙建筑,直到殷商时期初步形成中国特有的木构架体系和建筑风格。
从秦代的阿房宫到辽代的应县木塔,再到苏州园林、北京故宫,中国古代建筑经历数千年沧桑,仍然繁荣兴盛。
中国古建筑以其物质的建筑材料,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成的独特风格独立于世界之林,被称之为以木结构体系东方建筑的代表,有着鲜明的特色。
古建筑承载着悠久的中国文化,保护古建筑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只有将文物保存下来才能体现出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其中古建筑修缮的工作就变得极其重要,对损毁较严重的古建进行加固,延长其寿命是古建修缮中关键的环节。
修缮原则有安全为主、不破坏文物价值、风格统一、排除造成损坏的根源和隐患、应以预防性的修缮为主、尽量利用旧料。
古建筑原有的木构件最大程度利用,能加固使用则加固使用,尽量不要替换成新料或者不属于该建筑的旧料。这种“旧”,不仅表现为保持文物本体的原真性,而且包括维修技艺的传统性。
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沿革,掌握其初建年代的工艺特征,采取以传统工艺为主的维修保护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进行修缮施工,达到材料、工艺、造型三方面的原真性。
除此之外,古建筑的保护维修还包括现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虽不能解决古建筑保护修缮的所有问题,但是古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延年益寿的重要支撑。
如今的微钻阻力仪、地质雷达、红外热成像仪......有了这些先进的技术,使我国古建筑无损检测手段从定性判定逐步转变为利用科学仪器定量检测,检测技术从表层探测向深层分析过渡,无损检测精度有了很大提高。
梁思成先生说:“中国木构体系竟能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和长达四千年的时间中长存不败,且至今还在应用而不易其基本特征,这一现象,只有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如今,保护好这张金名片,更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
我们把新技术应用到古建筑修缮修复过程中,快速准确判定木构件的糟朽程度及病害类型,为修缮设计提供依据,为建立古建筑健康档案提供基础数据,推动前期木构件无损检测成为科学系统保护木构件古建筑的基本前提和必备环节。
通过对古建筑修缮,重新让其焕发出历史的魅力,彰显出它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如今,随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地文物古建修缮的步伐不断加快。
如何更加科学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这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和关注。
知识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抗震减震技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在经受了数百年甚至千余年的风雨袭击和地震劫难后,仍屹立不倒,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地震奇迹。 它们宏伟壮丽,有其独特的取材、巧妙的结构和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那么,中国木结构建筑里有哪些抗震、减震技术呢? 首先,木材属于柔性材料,材料抗拉、抗弯、抗弹性,木材在地震过程中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并具有较强的恢复变形能力,在水平地震下能产生较大的横向变形而不造成断裂损伤。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