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 讲 者 丨 陈南军,攀成德总经理
文字整理丨吴淑斌、郑思琪
内容审核丨 陈南军、蔡敏
排版编辑丨刘小琴
编者按:本文为陈南军先生在2021年12月“预见2022暨攀成德第五届建筑业年度论坛”上演讲的速记稿,文字略有删节,经其本人确认。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我刚才认认真真听了前面三位嘉宾的分享,中建五局、龙信和绿地大基建都是攀成德的战略客户,我个人也去过这三家企业很多次,三位嘉宾分享的内容我很有感触。
从2008年进入攀成德开始,过去十多年我一直在建筑行业里做管理咨询,感受到三个“五年规划期”我们建筑领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2010年,攀成德帮很多企业做战略规划的时候,他们都说“要两年翻一倍,不行的话最多三年翻一倍”,那个时候真的是唯快不破,行业环境也很支持企业快速增长。现在大家的发展预期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战略选择是完全不一样的。
接下来我想从一个咨询师的角度来谈一谈,如何让企业管理跟上时代的浪潮,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从咨询师的角度来看时代的浪潮是怎样的;第二是我们的管理如何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1. 宏观层面
(1)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在衰减
做咨询的时候,很多领导都问过我一个问题“前面10年、20年,大家的日子都挺好过的,为什么这两年各个国家都是你搞我、我搞你,原因是什么?”新冠疫情可能只是一个催化剂,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在衰退。因为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都慢下来了,日子不好过才“你搞我、我搞你,存量竞争嘛”。
驱动世界经济的核心动力是两个:第一个是技术红利,从2000年开始,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驱动经济的技术力量开始衰退,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好的技术红利了;第二个是人口红利,2000年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口几乎没有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出现了三大危机:第一是债务危机,国家不断的“放水”,疫情后更是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放水,全球债务再次被堆到顶峰,今天上午很多嘉宾也都谈到“不印钱不行,印钱也不行”;第二是贫富差距危机,最近看新闻会看到美国的“零元购”,原因在于贫富差距拉大,极大地激化了社会的矛盾;第三是社会稳定危机,社会的稳定性越来越差,高速增长的时代,贫富差距只是“眼红”,但在增长衰退的时代,贫富差距就演变为“仇恨”了。世界处在一个“煎熬”的时代,各国的应对策略都是一个字“熬”,把人民的矛盾,消灭在人民内部,内部没有消灭的矛盾,要想办法转移到人民外部。
(2)中国拥有远超其他国家的韧性
在这样的格局下,我们中国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的民营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国家政策的研究,攀成德公司一直关注并研究宏观经济和政策。过去十几年中国做了几项大的改革,三大危机(债务危机、贫富差距危机、社会不稳定危机)总体是可控的。我们有足够的政策韧性,无论是海航还是恒大事件后,国家都没有采用大放水救市,没有大搞基建拉动,没有放开房地产,国家的政策很笃定,原因是过去十多年我们从政策韧性、需求韧性和底层韧性上做了非常大的改革(图1),使得全世界范围内中国风光独好(或之一),这是我从咨询师的角度对政策的理解。
图1 中国拥有远超其他国家的韧性
(3)中国经济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进入了怎样的一个发展阶段呢?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图2)。
图2 中国经济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 这10年的中国面临着短缺经济,我想在座的很多领导都有这样的体会,我是1981年出生的,小时候能买到的东西很少很少,那时候只要能把东西生产出来,市场就不愁销路,所以是短缺经济。
第 二个阶段是1990-2010年20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纯粹从数值的角度,这20年时间里,中国GDP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20年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大跨越,原因有两点:第一是1990年开始中国的人口红利集中爆发;第二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从90年代开始,中国整个就是外向型经济,所以这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总量增长最快的时代。
第三个阶段是2010-2020年, 这10年是固定资产投资巨大、房地产基建的黄金十年,所以过去10年涌现出很多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按同比口径,这10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了500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座的领导应该有不少人是炒股的,您预期的投资收益是多少呢?很多人的预期收益应该是10%,我比较保守,我买股票的预期收益是5%,如果按5%的投资回报来看,过去10年的50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会有25万亿的投资回报,而中国2020年的GDP是102万亿。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过去10年很多的投资不是追求经济性的,是为了社会效益,我们可以看到,过去10年国家投了很多钱,很多企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比如中建,2009年中建的营业收入是2300亿,到2020年达到了1.62万亿。中建从2000多亿到1.62万亿得益于过去固定资产、房地产、基建投资的黄金十年。
(4)人口变化给行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2020年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进入到什么阶段呢?很多领导提得多的是“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另一个问题,过去经济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前面提到,过去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一是技术,二是人口。我个人的观点是,没有哪个因素的影响力能超过人口,因为我们所有的生产都在为人服务,图3统计的是从建国后到2020年70年时间的出生人口数。
图3 1949-2020年中国新生儿人数变化概览(万人)
我们发现人口的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图3有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国新出生人口在过去70年出现了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60年代,高峰期每年出生的人口接近3000万;第二个高峰期是80年代,每年出生的人口是2500万;第三个高峰期是2016年左右,年出生人口数近1800万。对照来看,我们发现每一个高峰期的人口出生数量是在不断降低的,从3000万到2500万再到1800万。
第二个特点,高峰期之间的时间在拉长,第一个高峰期和第二个高峰期之间相差了大概23年,也就是说当时的女性生育年龄是在23岁,但第二个高峰期和第三个高峰期相差了28年,女性生育的时间大概是在28岁。这会给我们带来很深远的影响,四五代后就会减少一代数量的人口。
第三个特点,2020年的出生人口是1200万,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另一个数据,2020年死亡人口是980万,净增长的人口只有200多万。随着出生于高峰期的几代人慢慢老去,我国每年出生的人口都在下降,未来中国每年减少的人口都会有几百万,这对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最近有两个数据受到大家的关注,第一个是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历史性的跌破了1‰,到了0.8‰。我认为,未来给建筑行业带来最深远影响的因素,跟人口相比,政策和投资都是第二层的因素,为什么呢?人口少了之后,还要那么多学校吗?还要那么多房子吗?人口对建筑行业的影响可能比其他任何因素都要深远。
(5)“十四五”规划呈现的八大变化
我们做建筑行业的人一定要做一件事情:深刻研究国家的宏观政策。我们在研究宏观政策时尤其要注重一个方法:研究差异。研究现在推出的政策和5年前有哪些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点就是我们未来最需要关注的方向。攀成德2021年给企业做咨询服务的时候一直强调,我们要深入地研究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差异点在哪里,“十四五”规划6.2万字的报告我们认认真真读了很多遍,图4总结的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攀成德研发院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研究,总结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八个核心差异点。
图4 “十四五”规划呈现的八大变化
第一,经济增长将不再走刺激的老路。“十三五”规划的提法是“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速7%”,而“十四五”规划的提法是“GDP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虽然这次国家没有提“刺激”,也没讲具体数据,但从国家的一些文件可以大致算出来,到2035年可支配收入翻倍,假设经济增长与可支配收入同步,那么2020-2035年15年翻一倍,每年的复合增长率是4.7%,对比“十三五”的7%,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第二,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十三五”规划反反复复提“互联网+”和“分享经济”,2015年提出“互联网+”、“共享经济”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另一个是各种“共享”产品,提出“共享经济”后,各种产品一窝蜂涌现,最终很多共享产品落得一地鸡毛。
第三,数字化是大势所趋;第四,国内市场越来越重要;第五,投资的作用侧重优化结构而非增长;第六,实施城市更新与乡村建设行动;第七,生育政策将进一步放开;第八,更加注重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些都深刻的影响着建筑业。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看行业的变化。
▌2. 行业层面:工程行业正出现十大新的发展特征
建筑行业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攀成德在给企业服务的过程中研究总结出大工程领域的10个发展特征(图5),第一是政策市场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第二是总体中高速发展,攀成德认为建筑行业的增长还是会略高于GDP,结构明显变化,盈利低位;第三是效率和增速在分化……
图5 工程行业正出现10大新的发展特征
这里重点谈行业和企业的分化,我在这个行业里已经做了13年咨询,最大的感触就是行业中呈现这么两个分化:第一,各细分领域的分化在极度加剧。2021年建筑业的总产值预计会达到29万亿,但不同细分领域的差距非常明显,例如,港口码头的投资,过去5年都是下滑的,但现在又明显呈现出一个小阳春;以前钢铁冶金行业的日子好过得不得了,后来冶金业务下滑,冶金企业也纷纷大力转型;同样也有很多业务领域增长很快,比如说新基建、数据基地等。第二,企业内部的分化也很明显。央企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但是同一个央企内部,三级单位的分化极其严重,目前行业里规模最大的央企三级单位是中建三局一公司,产值超过700亿,同样有很多央企的三级单位,规模只有10多亿、20多亿,甚至有些央企三级单位,如果没有上级单位的输血,如果不持续承接业务“拆东补西“,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行业呈现出分化特点的时候,企业内部的分化也是越来越严重的,这是行业的一个大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如何顺势而为?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我是做管理咨询的,所以天天在想这个问题:如果我是企业的管理者,我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问题?
最近两年我们给很多企业提供了战略规划的服务,我有一次和公司的几个合伙人聊天说“我帮企业做战略规划,最近两年做到怀疑人生”,为什么怀疑人生?第一,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战略同质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央企的各大工程局、省级建工集团,把“十四五”战略规划上企业的名字替换之后发现都差不太多,战略越来越趋同;第二,在今天的背景下,上级单位有发展要求,员工有发展诉求,如果我是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我也没办法。我上次去一个企业调研了两天,晚上回到宾馆后就思考,假如我是这个企业的老板,我该怎么办?企业有发展的要求,但是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又不匹配,到底该怎么办?我在思考,一个优秀企业到底应该有哪些特征?一个优秀企业的画像应该是怎样的?我后来看了两本最经典的书,一本是《基业长青》,另一本是《追求卓越》,书中描述了追求基业长青和追求卓越的企业特征,分别提炼出了八个特征(图6)。
图6 基业长青、追求卓越的企业的八大特征
我常常想,大型企业到底是追求基业长期还是追求卓越?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导致企业在管理、经营、战略方向上的选择截然不同。陈祖新董事长说龙信要做“百年老店”,这就是追求基业长青的思路,有些企业追求更多的利润,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些激进的行为,那么这就是在追求卓越?不同的企业对自己未来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我从几个方面来与各位领导分享一下我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1. 关注自身的价值创造
我最近几年读了一百多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发现大型企业都在谈“做平台”、“做生态”,都想成为建筑行业的阿里和腾讯。那么,如果想成为平台型企业,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什么?图7是对平台型企业价值的描述。
如果企业想成为平台,就要研究趋势,要发现和创造市场,要发现和组合资源,要在产业链上执行监督,要成为风险防控和最终的责任承担者。成为平台就要有价值创造,而不是企业做大了想成为平台就能成为平台,“成为平台就能躺着收钱”。大企业想成为平台就需要具备某些价值,如果成不了平台,未来也有可能成为平台某个环节中的价值贡献者。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思考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
图7 平台型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
▌2. 关注 客户和市场的核心需求
我们建筑企业应该更多的去思考客户需要什么,互联网行业说得最多的词是“场景”、“用户体验”,但是建筑行业的人是最不讲客户体验的,所以在和企业交流的时候,我经常会谈到“企业要从施工者变成服务者,就要考虑客户关注什么”,客户关注的无非是响应更快、稳定性更高、服务更好、质量更优、成本更低,企业低价中标就是迎合了客户“成本更低”的需求,企业的主战略/基本战略有没有朝着差异化、总成本领先和产品聚焦思考?70%以上的建筑企业选择的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未来,业主更喜欢在差异化、产品聚焦方面有竞争力的企业,央企的一些优秀工程局在不断地提差异化和产品化,比如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
图8 关注客户和市场的核心需求
▌3. 关注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匹配
绿地的混改带来了活力,其实就是改变了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决了“为谁干”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生产力就会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中得到释放,企业的经营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和激励模式就能够很好的匹配起来。
图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匹配
▌4. 关注组织的运营效率
龙信的陈祖新董事长说,企业在微利的时代下也要行稳致远。微利时代,企业更应该关注组织效率。企业应该用怎么样的组织模式来匹配业务?很多企业问攀成德“中建的管理不错,竞争力也强,我们能不能学习中建的组织管理模式?”很多企业如果直接套用中建的组织管理模式,可能必死无疑,原因是什么?中建这样的企业,组织运营模式适合打淮海战役,绝对不适合于打小的伏击战,因为它的组织成本、管理运营体系都是按“打大仗”来设置和配套的。企业的业务类型、业务模式与组织设置是直接关联的,不能简单套用其他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过去10年房地产行业发展很好,这个时期房建业务最好的模式是群狼战术,2010年左右江浙很多企业的联营模式发展得非常快,原因在于当时市场机会很多,小开发商、中开发商的业务很多,此时最好的模式就是松散型组织,让大家去整合资源、快速发展。但是现在市场发生变化了,原来群狼战术的组织模式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图10 组织模式对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5. 关注可能遇到的陷阱
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可能遇到的陷阱。
第一是避免机制陷阱。国企、央企如何在限制条件下激发企业活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攀成德给国有企业做薪酬改革的时候,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工资总额,激励机制如何在限制条件下激发活力?很多企业提出了“精准激励”。
第二是避免超越能力的错误的战略选择。企业盲目的加杠杆、盲目的扩规模、盲目的多元化,其实就是超越了能力的错误的战略选择。
第三是避免自以为是和温水煮青蛙的无知。有些企业拒绝改变,觉得企业运转得还行、工资还发得出来,领导认为在自己的任期别出乱子就行,这就是自我麻醉、小富即安。
第四是避免与企业生命周期/规模/阶段不匹配的管理。特别是团队方面,我这两年去大型企业的一个很深的感触是,很多企业管理层的思维和能力结构已经和市场、客户的要求完全不匹配了。发展好的企业,管理团队往往都非常年轻,例如,中建五局下属企业的领导很多都是30岁出头。我们团队的年龄结构、能力结构都需要迅速跟上时代的变化。
第五是避免基于个人而忽视组织能力建设。在座的各位管理者,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组织行为学》,这本书很难读,也很枯燥,这本书讲到,任何一个组织要拥有高竞争力,一定要实现能力从个人到团队到组织。很多企业中,往往是个人水平就代表了团队水平,团队水平就代表了整个公司的组织水平,这样的企业,未来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6. 关注企业合理的增长速度
在“增长速度”前面,我用了一个定语“合理的”,任何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必然就没有活力;一个发展好的、充满活力的企业,一定在某段时间中是保持稳定增长的,它的增长可以不很快,但一定保持增长的趋势,这样企业中优秀的人才才有成长空间,企业的活力才能更好。
图11 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关注员工体验和场景
我们攀成德的员工多数都是90后,平均年龄只有29岁,除去管理层之后,平均年龄还要更低,而年轻人更加关注工作中的体验和场景,举个例子,作为组织,公司更希望人员的专业性强,专业化水平高,效率也会很高;但作为员工,常年做重复的工作,哪怕给再多的钱也会觉得很无聊。所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员工的体验和场景感,管理者可以把自己放到岗位上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岗位工作内容与公司的发展要求相匹配,同时让员工愿意做这个工作,这对企业的管理至关重要。如果员工对工作的体验感能提升10%,对组织效率的提升效果会非常大。
图12 关注员工体验和场景
我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如果各位领导对其中的某些点感兴趣,欢迎随时跟我们交流。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土建工程造价
返回版块21.85 万条内容 · 62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不能以行政审批程序替代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行政审批程序是基于政府审批的需要而设置的管理秩序。它不是基本建设的内在需求。基本建设程序是项目建设内生的建设秩序,是为保证工程实体形成而进行的技术经济分析、投资决策和组织实施与施工生产的过程。我国基本建设程序,主要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建设及其管理经验的总结。其重点在于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对建设项目审批的事权划分。基本建设程序与行政审批程序合二为一是其重要特征。近40多年来,虽然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如可行性研究、招标投标等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按资金管理权限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国务院、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政府分级审批等,但实质上并没有改变,全国一盘棋,全部政府投资项目一个审批模式,所有建设项目必须环节、分步骤取得政府审批,其管理的重点是符合行政审批的需要,而不是使技术经济分析、投资决策和组织实施更好地满足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承包形式的基本建设的需要。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