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作为一类建筑,尤其是皇家陵墓,有它的特殊性。陵墓不就是坟墓吗?坟墓怎么能算作一类建筑呢?还是很大的一类。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的陵墓,尤其是皇家陵墓、贵族陵墓,在建筑上有很大的影响。
陵墓的下面要做一个地宫,就是地下宫殿。地宫的做法就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砖石拱券技术。中国古代的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就是柱子撑着梁架。如果要做地下宫殿,在阴暗潮湿的地底下,用木头梁柱肯定就维持不久,就只好用砖石来拱券。
砖石建筑是以拱券为最合适的建筑方式。古代建筑无非就是两种方式造成空间:一种就是梁柱式,柱子撑起横梁架出一个空间;一种就是拱结构,砖和石拱出一个跨度的空间来。砖石建筑最擅长于做拱线结构,木结构最擅长的是梁柱结构,而在地下需要做拱券,砖石结构就发展起来。陵墓地宫发展了中国最早的最发达的拱券技术,所以陵墓在中国建筑中是一个大类。
陵墓的本身就是地宫,地宫里面也很特别。首先是有一个长长的墓道下到地底下,再有巨大的石门,再打开里面就是地宫。地宫里面有棺床,上面放着棺材。
建造一个陵墓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有时候甚至几十年,所以皇帝往往在一即位或者是一建立国家就开始给自己营造陵墓,建好多年才建好。建造陵墓往往花费很多的精力、人力、物力,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精力建造陵墓呢?
这又是中国人一个特殊的观念,就是中国古人相信人死了以后,在阴间那个世界还要继续生活,在那个世界生活的好不好,就取决于给他埋葬的好不好。埋葬的好,将来在那个世界仍然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埋葬的不好,将来在那个世界就受苦。中国古代的这种信仰、观念,就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之风。
厚葬,就是对待死人要非常的优厚。中国古话说“视死如视生”,对待死人要像对待活人一样慎重。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坟墓中为什么总是埋进去那么多的金银财宝,就是因为要厚葬,让他在那个世界过得好。这种观念甚至有时候走到极端,在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得到,人已经家道破落很穷了,但这时家里人死了,就要倾其所有,哪怕是活人跟着就没饭吃了,也一定要把死人埋葬好。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看到过七仙女的故事,以前有一个电影《天仙配》。七仙女是天上的仙女,居然看中了穷得叮当响的老实农民董永,就愿意嫁给他。董永之所以感动七仙女,就是他太忠厚,已经穷到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了,这时候父亲死了,他卖身葬父,把自己卖掉卖为奴隶,得了这点钱把自己的父亲给葬了。就是中国人再穷,葬死人一定要用尽一切倾其所有,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厚葬之风。
这种厚葬之风,就导致了陵墓建筑的大规模发展。一般老百姓都要倾其所有去葬死人,皇家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帝王陵墓里埋葬的金银财宝多的无法形容。
当然中国这么多的帝王陵墓,最豪华规模也最大的那就是秦始皇陵,真的是天下第一陵。
秦始皇陵是一个方形的土堆,每边长都有三百多米,高度过去有上百米,今天也还有八十多米。巨大的方形土台,内外两圈墙围绕陵园。内墙一圈是二点五公里,外墙绕一圈是六公里,就可见陵墓的范围有多大。
陵墓里面的情形到底是什么样,因为我们今天没有挖掘,也不可能去挖掘它。附带讲一下,就是中国的帝王陵墓,被挖掘开了的只有三座。
一个是国家正式挖的,就是十三陵的定陵,万历皇帝的陵墓。因为当时修十三陵水库,这个地方会被淹,就试着挖了一座,挖出来里面的豪华程度,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但后来证明我们还没有那种保护的技术,比方说定陵当时挖掘出来的丝绸都是闪闪发亮,上面绣着金龙,但是一拉就破碎了,因为在地底下已经几百年,突然暴露在阳光空气之中,很快氧化变质。
因为这个原因,五十年代十三陵水库开挖了定陵以后,国家就决定禁止开挖一切皇帝陵墓了。另外有两座,就是民国时候一个著名的军阀孙殿英,带着军队去盗墓。这也是当时轰动世界的事情,哪有军队去盗墓的。孙殿英把乾隆皇帝的陵墓裕陵和慈禧太后的陵墓挖掘出来。这些当然是说皇帝陵墓地宫里的金银财宝之多。
回到秦始皇陵。秦始皇陵里面的情况,我们今天只能去想象到底有多么的豪华。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点记载,不是很全面,大概意思就是,“上具天文”,里面是一个半球形的穹窿地宫,珠宝钻石这些东西镶嵌在穹窿上面就像是日月星辰。地面开挖沟渠,灌注水银(就是汞,一种液体的金属,不会干涸)象征江河大地。可见地宫里面的豪华气派。
这是司马迁《史记》记载的零散的一点点。关于秦始皇陵有很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谜。有说他死了以后,所有建造陵墓的工匠全部随死,不让人知道陵墓里面的秘密。司马迁虽然是汉朝的离秦朝不远,但是他的记载也只是非常零星的,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去想。
就说大家都知道的秦始皇兵马俑,还只是陵墓旁边的一个随葬坑,离陵墓还有一定的距离,一发掘出来就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了。现在挖出来的就有六七千的兵马俑,还有数百具车马,也是用陶烧制的。
那种真人大小的兵马俑,做一个都是困难的,懂得烧制陶瓷的就知道。动不动烧六七千,这还是已经挖了的,还有没挖的呢,究竟有多少不知道。这还是离陵墓比较远的陪葬坑,就已经是这么的壮观了,越往陵墓靠近甚至到了陵墓地宫里面,那是怎样一种壮观的景象,我们都很难想象了。
我有时候也碰到有些外国人问我,说秦始皇兵马俑干嘛这么做,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去做那么多,做一个都不容易,动不动就成千上万。我说这就是中国人的观念,一般人死了都要将来在那个世界生活得好,还要给他优厚的陪葬,秦始皇天下第一君主,统领天下的帝王,他到那个世界上还要统领天下,兵马俑就是他到那个世界去的军队。
很多人不知道这种观念,觉得做这么多的兵马俑埋在底下,浪费人力物力。确实,秦始皇的兵马俑给我们的一个启发,就是这种不顾民力物力的耗费,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形象工程。
如果用我们的话来形容,秦始皇一建国就三大形象工程:阿房宫,骊山陵(就是皇帝自己的陵墓)和长城。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司马迁记载秦朝咸阳周边宫殿的壮观景象,就是因为秦灭六国,把六国的宫殿都拆了,全部迁到咸阳周边建起来,还把六国的富豪十万都迁到秦都咸阳,就可以想象咸阳的富足状况。
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引进外资,请人家来投资还提供很多的优惠政策,秦始皇倒好,直接把富豪抓来,财富就全部到这里来了。把六国十万富豪全部迁到咸阳,六国的宫殿拆了迁到咸阳,建造宫殿。
司马迁《史记》说咸阳周边宫室建筑,是弥山跨谷延绵七十余里。咸阳周边见山见谷之貌,跨过去连绵七十余里地全都是宫殿建筑。秦始皇好大喜功,确实在这一点可见一斑。
三大形象工程,最后是耗尽民力。我在讲建筑史的时候总是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王朝,最后就灭亡在建筑上了。不顾民力物力的大兴土木建筑,形象工程,最后导致秦朝的灭亡。因为那个时代人口少,生产力低,这么大规模的建造是不堪重负的,国家不堪重负,老百姓不堪重负。
秦朝没有户籍统计,汉朝最繁荣的汉武帝时统计是全国人口两千万。秦始皇的这些工程,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干多少年。像秦始皇陵七十万人干十年,这七十万人就要别人种粮食来养活。那个时代生产力非常低下,一个人种的粮食养活另外一个人都不容易,就可以想象当时那么大规模的建设,民不堪重负,国家不堪重负,所以很快一个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强大王朝,只有十三年就完蛋了。什么原因?不顾民力的大兴土木。当然,像秦始皇那样导致亡国在历史上还是罕见,但也是一种教训。
这是我们借秦始皇陵、阿房宫那样的建筑,你看它宏伟到什么程度,我们今天也难以想象。
修长城那就更严重。
秦朝灭亡的直接的导火索,可以说就是修长城。
陈胜吴广起义,全国响应,立刻就像烽火一样蔓延全国,强大的王朝很快就完蛋了。
当然我们是说秦始皇陵这样的大工程,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做一个陵墓,这是一种建筑的行为,所以在这点上中国古代的厚葬之风就可见一斑。
当然,这也附带的产生了另外一种直到今天都很麻烦的一个社会问题,就是盗墓。全世界中国盗墓之风最盛,因为中国地底下的那些墓葬埋藏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这是厚葬之风导致的,所以这又是中国陵墓建筑的一种文化。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校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