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原有的隧道定义须要改写,其严格定义应该是:用作容纳区间通路的洞形结构物,也叫隧洞。
由于隧道工程的主体位于隐蔽的地下或水下,决定了它不单能够满足全天候、大流量的交通物流使用功能,还有着安全可靠、便利灵活、节土环保等种种优势。所以隧道工程和以隧道技术为依托的地下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广泛运用。近些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给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建设规模、速度和已经投入运营的工程数量等方面位居世界第一,某些已建成的或在建的隧道及地下工程项目的难度和技术水平也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进行专业领域的工程建设,必须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熟悉它的专业特性。这可以说是“入门指南”,否则,就只能是“门外汉”。隧道及地下工程建筑所处介质为地层,其承载结构同地层完全贴合,因此它与同属土木工程的地面建筑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其主要特性是:
1) 隧道及地下工程在地层中的走向、埋深、长度、结构类型、建筑方式及进、出口布置等与所处地形、地貌、地层产状、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和地表、地下水系等关系密切。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修筑难题大多数表现在特殊和不良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方面。所以,隧道及地下工程学科的技术理论基础,除有通用的工程建筑学和工程力学外,地理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及水力学占有重要的位置。
还有,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实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地层原始状态,地表、地下水系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应该是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图2 铁路隧道
2) 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宜采用信息化动态管理方式。
由于地层的多样性和随机性,使用目前的调查手段很难尽知,加之地层的原始状态由于工程实施而引起的变化也十分复杂。这些构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不确定”性。在工程建设的实际操作中,则要根据揭示出来的客观情况,实施信息化的动态管理。及时地补充和修正原来的设计,进而改变施工方法和保障措施。这也正是隧道“新奥法”主要法则之一。
3) 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工程实施手段的进步。
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其原理并不见得太复杂,然而过去没有现在才有或以往人们想做却没能做到而现在做到了的,其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机械设备的现代化。如光面爆破技术,关键在于孔眼的布置和新型爆破器材的运用,假使没有高效率的钻孔凿岩设备作支持,要实现光面爆破技术是难以想象的;要在软土、富水的地层中快速修建地铁隧道而没有现代化的盾构机同样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就目前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总体水平来看,制约因素仍在于实施手段。
图3 全断面掘进机进洞
图4 四臂液压凿岩台车在工作
4) 辅助工法是保证隧道及地下工程基本作业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
辅助工法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加固和地层力学特性的改善以及施工中疏水、排水、降水和堵水等等。如注浆、冷冻、锚固、喷护、管棚、等等,均为隧道工程施工的辅助工法。辅助工法十分重要,很多情况下关系到主体工程施工的成败。由于辅助工法不到位而招致工程事故甚至工程失败的例子很多。所以研发新的辅助工法和完善改进既有辅助工法是隧道及地下工程科研题目的重要方面。
5) 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生产组织需要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的基本特征是:工序流程多,作业场面小,地质影响大,环境条件差。尤其在工期非常紧迫、对工程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施工组织的难度更大。现场围绕着开挖、支护、构筑三大基本作业和人、机、碴、料、水、电、风、气八个要素,组成了多个作业循环,多条物流线。因此施工组织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要求科学配置,统一指挥,优化组合,动态管理,使之达到时间和空间的高度协调,人和物的有机结合,进而才能实现安全、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
图5 隧道底部钢筋作业
图6 隧道通风管路
6) 在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风险控制和隐蔽工程实施是两大难点。 所以,生产安全和工程质量一般会是建设管理的重点。如何免除和化解安全风险,如何加强对隐蔽工程的监督管理,构成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0 1
施工组织文件分类
施工组织文件编制有指导性和实施性两类。
1)指导性施工组织文件应由施工承包商的技术管理部门以施工图设计和现场勘察资料为依据进行编制,须企业主管生产负责人批准执行,用于企业项目计划、资源组织及管理控制。
2)实施性施工组织文件应由项目机构依据施工图设计、施工现场实际和指导性施工组织文件来进行编制,报请企业主管部门和建设管理单位核准执行,是现场施工安排的纲领性文件。
0 2
基本内容构成
这两类施工组织文件皆由以下基本内容构成:
1)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2)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3)技术支持及平面布置;
4)施工进度及工期安排;
5)资源组织及项目管理;
6)安全质量及环保措施。
对于长大隧道或重要地下工程项目,往往还要在总体施工组织文件的基础上编制重点或难点部位的个别施工组织文件。
0 3
施工方案决策是施工组织文件编制的要点
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方案是针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地质情况、技术经济条件、总体工期要求和周边环境限制对该工程项目的工点分布、切入形式、资源投入及实施计划所做的重要决策。它带有战略性,关乎到工程施工能否顺利进展甚至于工程建设的成败。
图7 隧道施工方案示意图
每个重点工程项目都可以做出多个施工预案来,然后进行优化和比选,但是最终只能决定一个执行方案。在执行过程中如要改动既定的施工方案,将会引发施工条件、项目工期和工程成本等的较大变化。选取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企业资源,找准关键环节,规避或化解工程风险,集中优势,一举突破,以智取胜,以巧夺利。
在这方面,以往我们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的。1999年6月我曾在《铁道工程学报》上发过一篇题名《山岭隧道快速施工范例分析》的文章,有人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出来看一下,我列举的几座隧道都是赚了钱又提前了合同工期的。
0 4
关于“长隧短打”
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辅助坑道(斜井、竖井、横通道或平行导洞),通过辅助坑道开辟隧道中间作业面,实现“长隧短打”,是隧道施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施工相邻工作面之间的距离称之为施工区间。施工区间的长短由施工通风、运输、排水、供电及工期等因素决定。采用钻爆法施工长大隧道的技术关键往往是施工通风,很多时候它成了增设辅助坑道的决定因素。多数情况下辅助坑道从地面贯穿地层延伸至隧道底部会带来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失的严重后果。开辟辅助坑道工作面需要相当数量的施工便道和施工场地,会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施工结束后辅助坑道只有极少数会被利用,绝大部分辅助坑道需要封堵成为“废弃工程”。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尽可能地减少辅助坑道的数量和规模。
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特长隧道施工采用隧道掘进机(含全断面掘进机、摇臂式掘进机和盾构机)比钻爆法会有较多的优势,其生产效率高,工程质量可控,洞内的施工环境较好,人身安全防护有保证,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辅助坑道,对地层的破坏影响程度要小很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0 1
须要明辨的“技术法则”
这里所说的技术法则是指由特定方式的工程构建机理(力学原理)所决定的,能够自成体系的技术指导原则。矿山法、新奥法、盾构法、沉管法、顶管法,等等都是经过工程专家们的不断努力、精心创造出来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构建方式,各自有其特定的技术法则。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法技艺,而是工程设计和施工构建的基本指导原则。
从隧道工程近代发展历史看,穿越地层采用暗挖技术在岩土中构筑隧道,人们依次在掌握了矿山法、顶管法、盾构法和新奥法之后,已经进入了目前新的历史阶段。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矿山法和新奥法各自的的技术要领。
1)矿山法是个“舶来词”,英文叫Mine Tunneling Method,它的原意是“矿山巷道方法”。
在新奥法创立之前,采用矿山法修筑暗挖隧道是除沉管法、顶管法和盾构法之外的主要技术方法。国内外曾使用矿山法建成了大量的隧道和地下工程,这些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建设也丰富和发展了矿山法。成熟的矿山法有着完整的工程机理、技术方法和操作步骤。
洞室开挖必然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层应力和形态的较大变化。矿山法建立在传统的荷载与承载“对等”的理念上。其工程机理是使用“支撑”来抵御由于地层变化所造成的“松弛荷载”,其工程行为重在支撑效果和对支撑的处理上。早期的隧道工程引用了矿山巷道的修建方法,并且在“分部”完成较小断面的“坑道”之后,再把多个分部小断面连结、扩大为设计隧道断面。以致形成了中导坑、单侧导坑、上下导坑、双侧导坑、品字形导坑、蘑菇形开挖、漏斗棚架,等等许多隧道工法、工艺。
图8 矿山法支撑受力示意图
2)新奥法(The 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简称NATM)。
新奥法由奥地利学者L.v.Rabcewicz于20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六十年代取得专利权并正式命名。新奥法的产生和应用在世界隧道界引起了轰动,并迅即掀起了“新奥法”热。七十年代它被引入我国,对我国隧道工程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与矿山法对比,新奥法有着显著不同的工程机理、技术方法和操作内容。新奥法认为围岩既形成了荷载、又是承载结构部分,视支护与围岩为一体,共同承载地层压力。因此,要求隧道建设过程中要减少对地层的扰动,利用锚杆和柔性材料等及时进行支护,快速封闭岩面并合围,以尽可能地维护、提高和利用围岩的承载能力;必须在现场建立起完善的监控量测和信息处理体系,采用信息化动态管理手段来掌控隧道工程建设,实行两阶段的地质调查和两阶段的施工设计;进而须要在现场成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多方一体的项目联合管理机构。单从现场技术操作的层面来看,隧道新奥法的实质是采用“围岩动态监控”的构筑理论和方法。
图9 喷混凝土作业
图10 新奥法围岩支护作用示意图
实践证明,新奥法贴合隧道工程的实际特点,是对隧道工程科技的重大贡献,新奥法的推广运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隧道建设的技术水平。
但是,目前有一些专家学者臆造出所谓的“现代矿山法”来覆盖新奥法,把当前暗挖隧道的一般做法硬塞进矿山法。这样做会造成隧道行业领域工程理念上的混乱,在技术操作上远离了新奥法的实质内容,所带来的不良后果非常严重。
3)其实隧道新奥法同其他任何新技术一样,有它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这需要在正确的应用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进而推陈出新,而非中断篡改。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相继出现了隧道工程“挪威法(NMT)”和“新意法(ADECO-RS)”,它们在技术操作上各有特点,其运用都很成功。
近几十年来,我国隧道建设者在工程实际中发挥聪明才智,克服重重困难,勇于技术创新,取得了非凡的业绩。如在甘肃金川矿高地应力区构筑巷道及洞室;在西南部高水头岩溶地质里构筑隧洞及地下电站;在江河湖海下强渗透地层中构筑大断面隧洞及洞库;在高原缺氧及严寒冰冻地区构筑交通隧道;在断层破碎带、湿陷黄土、含气煤层、膨胀岩、富水区、淤泥、砂层、岩爆、岩堆,等等特殊地层及不良地质中构筑隧道和地下工程,尽数获得成功。在技术进步方面,有对已有技术的补充和完善,也有原发性的技术创造。把它们与早年的矿山法相比较,从工程机理到实施手段已有根本性的区别。有些创新性的技术操作已经超出了新奥法的适用范围。
0 2
选择隧道施工方法要慎之又慎
这里的隧道施工方法是指隧道开挖、支护、构筑等基本作业的具体实施手段、工艺流程和技术措施。20世纪以来,随着施工技术装备的提高我国隧道施工的技术方法进步很快。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型机械化作业线的引进,在中、硬岩层中采用全断面的方法开挖隧道成为首选,大大地提高了隧道施工进度,且降低了分部开挖对围岩的多次扰动;九十年代后,现代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盾构)技术的引入和推广,使得特长隧道、软土隧道和水下隧道的修建能力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图11 双侧洞工法
图12 全断面掘进机隧道
业内人士都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在软弱地层中或水下开挖隧洞属于高风险作业,隧道开挖的形式及方法、支护结构的类型及参数,还有辅助工法的运用等等,必须安全可靠。否则,围岩一经被扰动破坏,甚至坍塌冒顶就要演变成严重的灾害事故,难以收拾。在这方面的教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选择隧道施工方法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如工程设计、施工条件、周边环境、合同约定、资源配置、人员素质和操作习惯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地质状况和工程设计。需要“因地制宜”来践行设计。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发生隧道建设重大安全、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工法应用违反了工程地质的实际需要。
0 3
隧道建造常用施工方法(见“一览表”)
下表需要说明的是:
1)已被遗弃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再用的方法不予列入;
2)为表述明了,暗挖栏中将盾构和全断面掘进机分开列出,并将除盾构、掘进机和顶管以外的暗挖施工统列为“自由面破岩(土)”;
3)不同类型的盾构机和掘进机在“支护类型”栏中标出,需要依据地质条件和使用环境选择机型;
4)自由面破岩(土)的施工分部形式,需要依据工程地质状况和隧道断面尺寸确定。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建立隧道及地下工程暗挖技术新的系统。这个新系统的“技术法则”应该是历代隧道人智慧的总结,包括像矿山法、新奥法、挪威法、新意法等等,和我们自己的宝贵经验及技术创新,进行科学扬弃,集其大成,为今所用。笔者初略概括,它可以归结为全面环保、预行措施、工法制定、信息化管理、及早完成支护闭合和完善承载结构等6个主要方面、18个技术要点。简述于下:
0 1
全面环保的原则
指在隧道及地下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坚决执行国家环保法规,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如果存在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则要进行有效的治理或预防。
1)隧道设计应切实做到严控水土流失、确保生态安全,做出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目标和制订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
2)提倡越岭隧道“早进晚出”及低仰坡洞门的做法,以减少对地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隧道水害处理尽可能“外疏内堵”,即疏排围岩范围以外的水,封堵围岩范围以内的水,尽可能使径流离开隧道。
图13 低仰坡隧道洞口
图14 “绿色”洞门
3)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大断面开挖形式,做好光面爆破及减振措施,降低对围岩的扰动;控制围岩与支护应力转换的过程及幅度,保持地层相对稳定。
0 2
必要的预行措施
指工程地质预探、预报和地层预处理、预加固等工作应列入隧道施工的必要程序、不可或缺。
1)坚持开展物探、钻探和工作面地质描绘及推断等综合手段进行预探预报。隧道施工中可优先采用物探方法,如电磁法、地震法、地质雷达、声纳法等可对200 m范围的地层进行探测,红外线法可对50 m以内的较大水体进行探测。在不良地质和存在较大疑点的地层中,则需要钻探明确。
2)将地质预探、预报列入隧道施工现场日常技术工作的必要内容之一,明确责任,实行交接班制度并做好文字记录。
3)对地层中的水害隐患要进行预处理。一般情况下可进行注浆封堵;水头较高且水量较大、注浆封堵无效时,应予排放降压,以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待完成隧道主体结构后,再行处理,以达到环保目标要求。
4)对于渗透性较强的软弱地层可进行注浆固结,提高岩土力学性能指标。对开挖后不能自稳的地层,可施作管棚或平桩支护,并辅以超前小导管灌浆。
0 3
慎重选择工法
就是依据工程实际条件选择隧道开挖、支护、构筑等基本作业的具体实施手段、工艺流程和保证措施。
1)分部施工集中体现出隧道暗挖作业的主要技术难度,应着重从利于围岩稳定、便于工序转换、适合机械作业、避免相互冲突等方面权衡利弊,确定分部形式及相应工法。
2)辅助工法用于隧道围岩加固和地层力学特性的改善以及施工中疏水、排水、降水、堵水等等,十分重要,有时会决定着主体工程施工的成败,必须高度关注,恰当使用。
0 4
信息化动态管理
隧道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完备有效的量测监控和信息处理体系,负责测点布设、数据采集、态势分析、情报处理和信息反馈等工作,项目负责人据以对设计和施工进行动态管理。
1)如新奥法实施两阶段的地质调查和两阶段的施工设计,确保设计与施工全程配合。
2)施工计划和施工交底书应根据监测系统的报告及时修正和补充,施工进展发生较大变化施工方要立即通报现场有关各方。
3)要求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各方都必须委派代表进入统一的项目指挥机构协同工作,以保证工程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0 5
及时封闭岩面,尽早支护合围
这是保障在软弱和破碎地层中隧道施工安全和控制围岩位变的重要技术原则。隧道施工分部形式的选择对此影响至关重要。
1)隧道上台阶开挖、或开挖环槽留置核心土施工,遭遇支撑过量下沉或支承结构变形较大时,可增设临时仰拱与上部结构组成一体,使其尽快达到合围状态。
2)隧道铺底及仰拱混凝土施工应尽可能紧跟前方开挖工作面进行,以缩短全断面支护的合围时间。
3)若隧道开挖工作面上岩土不能垂立自稳,或有明显的凸出变形及发生坍塌可能时,可即时对开挖面进行喷混凝土支护,必要时施加锁定锚杆。
0 6
完善承载结构
它的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是隧道建设水平的主要体现。完善的承载结构应能满足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安全使用标准和设计使用寿命。
1)围岩、支护和衬砌组成了隧道承载结构的三道承力环,施工中地层压力始终在三者之间以内应力的形式进行分配和转换。准确把握三者关系、使之平稳转移、合理分担是隧道及地下工程构筑的技术关键。
2)新奥法给出了一种理想情况下的隧道承载结构方式,即围岩和支护构成了全部承载结构,衬砌仅为安全储备。因此,应高度关注它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并注意由此带来的安全、工期和成本问题。
3)在高水压、高地应力、蠕变及膨胀岩、湿陷性黄土、浅埋、偏压等等许多情况下,宜采用限压承载的结构设计。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隧道工程
返回版块2.95 万条内容 · 26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