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轨道交通 \ 30多家中外媒体探访北京轨道交通“最强大脑”

30多家中外媒体探访北京轨道交通“最强大脑”

发布于:2022-10-19 13:18:19 来自:道路桥梁/轨道交通 [复制转发]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花几块钱,去坐坐这个城市的公共交通。


如果您曾乘坐过北京地铁,是否有过疑问,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轨道交通网络是如何安全、高效运转的?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组织30多家中外媒体近50名记者,走进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在轨道交通路网中枢“大脑”中探寻答案。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童梅介绍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情况。特派记者 赵鹏飞 摄


“千万人口量级、延伸到周边、有条不紊,同时做到这些不容易,北京地铁有很强的参考性!”贵州省广播电视台记者阮博文参加活动时说,他居住的贵阳市正在积极发展地铁,北京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建地铁就是建一座地下城


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路网图显示了所有在线列车的运行状态。每一个移动的小圆点都代表正在运行的地铁列车,车次号、满载率、晚点情况一目了然,系统还能实时统计各项列车运行指标。一旦列车运行偏离了计划,相应的小圆点上方就会弹出红色或黄色的方框,提示调度员关注并采取行车组织措施。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童梅介绍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情况。特派记者 赵鹏飞 摄


北京地铁工作日客运量达1200万人次,相当于每2名市民中就有1人乘坐地铁,形成了一个千万量级的超大“地下城市”。


自1969年开通第一条地铁线路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北京构建起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轨道交通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由16条增加至27条,里程由442公里增加至783公里,线路覆盖12个行政区和亦庄经济开发区;市域内市郊铁路由1条增加至4条,里程由73公里增加至365公里。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达1148公里,居全国首位。如今,轨道交通占北京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已达到57%。


 

本报特派记者赵鹏飞体验地铁驾驶。高兴贵 摄


轨道交通这种绿色的出行方式,与小汽车出行相比,1位地铁乘客可减少77%的碳排放,照这样计算,北京地铁一年可助力减少碳排放738万吨,相当于4.1亿棵树木、合计约4个亚马逊森林的吸收量。


网络化运营超大超强超复杂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童梅介绍,乘客对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性、便利可达性和服务连续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突发事件“牵一发动全网”的统一协调组织成为迫切需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建成投运,实现了路网统一监控、联动指挥、协同调度。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副总经理梁樑说,北京地铁由单线到多线到成网运营,呈现出超大、超强、超复杂的网络化运营特点——“超大”体现在规模体量大,覆盖区域广;“超强”体现在客流密集,增长迅速;“超复杂”体现在列车按线走,乘客跨线走,线路间关联紧密;换乘车站多,换乘客流占比大,乘客出行逻辑复杂。


 

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副总经理梁樑介绍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情况。特派记者 赵鹏飞 摄


“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非常关注乘客在路网全过程的出行体验。请看右侧大屏,这里实时统计并显示路网各线的客流状况、拥堵状态。”梁樑说,当车站出现集中大客流预警信息时,调度人员可通过手机App、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发布出行信息,引导乘客避开拥堵,提升出行效率。


成为更多群众出行首选


今年9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80条,运营里程9195公里,实际开行列车281万列次,完成客运量17.7亿人次,进站量10.6亿人次。


——这是中国轨道交通忙碌运转的见证。非凡十年,轨道交通正成为越来越多公众出行的首选。


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王维,见证了她所在的中国铁建深度参与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历程。在她看来,建设轨道交通是一个不断攻克技术难题,为城市更新增添活力的过程。一个个城市群、都市圈在轨道上加速“奔跑”,缩短了距离,释放出无限生机。


“各类先进的盾构机被广泛运用在地铁施工中,更加安全、高效。多年前,我刚工作的时候要排长队换地铁月票,现在坐地铁,手机支付特别方便,地铁几乎是出行首选。”王维说。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轨道交通

返回版块

1.01 万条内容 · 12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地铁工程设计要点回顾

 地铁相对于既有的公路交通系统而言,具有运量大、能耗低、交通效率高、准时准点性好、快速安全等优点,已成为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重点。在设计过程中,很多设计人员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基本概念混淆、错误。因此,我们来回顾下它的设计要点。 1 混凝土结构承载力设计的发展   从历史来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先后经历了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设计法、多系数界限状态设计法、概率极限设计法,目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就是采用的概率极限设计法。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