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1.基础:是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承受建筑物传下来的全部荷载,把荷载和自身重量一起传到地基上。
2.地基:则是承受基础传下荷载的土体或岩体。
3.直接承受建筑荷载的岩土层称为持力层,持力层以下的岩土层称为下卧层。
4.基础埋深:指从基础底面至室外设计地坪的垂直距离。
二、地基分类:
(1)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
天然地基:是具有足够承载力,不需要经过人工加固,可直接在其上建造建筑的岩土层。
人工地基:当土层的承载力差或上部荷载过大时,需要对土层进行人工加固,经过人工处理的土层称为人工地基。
加固方法有重锤夯实、机械碾压、换土垫层等。
(2)深基础与浅基础
基础埋深不大于5m称为浅基础,大于5m为深基础。
在满足地基稳定的要求下,基础宜浅埋;当上层的地基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用上层土做持力层;除了岩石地基外,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
(3)按形式不同分类
1.条形基础:基础为连续的条形。地基条件好,基础埋置深度较浅,墙承式的建筑多采用条形基础。
2.独立式基础:主要用于柱下。
3.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
①当柱子的独立基础,至于较弱的地基上时,基础的面积可能很大,彼此相近,应把基础联系起来,形成柱下条形基础或柱下十字交叉基础。
②当地基的承载力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将整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一块钢筋混凝土梁板,形成筏形基础。
③当建筑物有地下室,且基础埋深较大,可将地下室做成钢混箱型基础。
④桩基础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组成的深基础。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
(摩擦桩和端承桩、预制桩和灌注桩)
?真题举例
何为"桩基础"?绘图说明其构成,从传力情况不同,桩可分为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桩基础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组成的深基础。在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
(摩擦桩和端承桩、预制桩和灌注桩)
承台厚度不小于300mm.、
端承桩:穿过软土层后嵌入硬质土层中的桩,由于桩底基岩强度很高,荷载全部或主要由桩端承受,桩侧阻力相而言较小,或可忽略不计的桩。
摩擦桩;主要靠桩身外壁与土层之间的摩擦力来作为上部荷载的承载力。
(4)基础传力情况分类
指用砖、石、灰土、混凝土等抗压强度大而抗弯、抗剪强度小的材料做基础(受刚性角的限制)。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好、压缩性较小的中小形民用建筑。
刚性角:基础放宽引线与墙体垂直线之间的夹角。
基础大放脚:多见于砌体墙下条形基础,为了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把基础底面做的比墙身宽,呈阶梯形逐级加宽,同时满足高宽比的要求。因基础底面比墙身宽,得名“基础大放脚”。
每砌两皮砖收进一次,每次每边各收进1/4砖长。
用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均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做基础(不受刚性角的限制)。用于地基承载力较差、上部荷载较大的建筑。
*三、影响基础埋置深度的因素:
1.建筑物用途、上部荷载大小与性质
多层建筑的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埋深一般可取建筑高度的1/12,高层建筑的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埋深一般可取建筑高度的1/15,桩基筏基或装箱基础,可取建筑高度的1/18。(东南构造书P17)
(注意可出基础埋深计算)
2.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当地基土层较好基础可浅埋,但最小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时不受扰动的措施。
3.相邻基础的基础埋深
新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相邻基础,当新基础埋深大于原有基础时,新旧基础应保持相应距离(H/L≤1/2)。
4.地基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基础埋深宜大于场地冻结深度,底面一般位于冻结深度150以下。
Ⅳ
— · 地下室 · —
一、定义
1.按埋入地下深度的不同,可分为
半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不大于1/2者。
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
2.按使用功能不同,可分为
1、普通地下室:一般用作高层建筑的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根据用途及结构需要可做成一层或二、三层、多层地下室。
2、人防地下室:结合人防要求设置的地下空间,用以应付战时情况下人员的隐蔽和疏散,并有具备保障人身安全的各项技术措施。
二、地下室防火与疏散
1.耐火等级
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
(耐火等级是衡量建筑物耐火程度的分级标度。它由组成建筑物的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来确定。规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防火技术措施中的最基本措施之一。
影响耐火等级选定的因素有: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和火灾危险性、建筑物的高度和面积、火灾荷载的大小等因素。
2.防火分区
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500㎡。
设备用房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1000㎡。
地下车库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2000㎡。
地下、半地下建筑内的防火分区间应采用防火墙分隔。
3.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安全出入口
除人员密集场所外,建筑面积不大于500㎡、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且埋深不大于10m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当需要设置2个安全出口时,其中一个安全出口可利用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
除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外,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大于200㎡的地下或半地下设备间、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大于50㎡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或1部疏散楼梯。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建筑面积不大于200㎡的地下或半地下设备间、建筑面积不大于50㎡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的其他地下或半地下房间,可设置1个疏散门。
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或3层及以上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
2 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直通室外,确需在隔墙上开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 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确需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
三、高层建筑地下室构造
1)做法:
设在混凝土结构主体迎水面,并应铺设在结构主体底板垫层至墙体上。
2)设计原则:
防排结合,防水层高度>室外地面500mm,防水层连续封闭。
3)防水方案:
1、结构自防水
普通防水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混凝土。
2、防水层防水
在结构层表面另加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涂料防层、金属防水层等。
卷材防水层设在地下室外墙外侧称为外防水,设在外墙内侧,称为内防水。外防水优点:防水层在迎水面受到水压的作用下紧压在外墙上,防水效果好。
所以一般采用外防水,修缮工程中采用内防水。
4)防水构造
5)地下室变形缝
1.中埋式止水带 可拆卸式止水带 (外)背贴式止水带
2.地下室顶板(底板)构造
3.地下室顶板(底板)变形缝构造
4.地下室底板后浇带
**5.人民防空地下室
人防地下室是人防工事的一种,包括缓冲墙、防爆门、封闭墙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人民防空临时掩体、战时防空指挥中心、通讯中心、隐蔽所等;部分永备防御工事还具有三防功能。
人员掩蔽工程应布置在人员居住、工作的适中位置,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00m。
防空地下室的室内地平面至梁底和管底的净高不得小于2.00m;
乙类防空地下室的顶板防护厚度不应小于250mm。
以下的承重构件,承受建筑物传下来的全部荷载,把荷载和自身重量一起传到地基上。
Ⅴ
— · 地坪层 · —
一、组成
素土夯实层、垫层(结构层)、面层、附加层
1.保温地面
对地下水位低,土壤干燥的地区可在垫层下面铺设保温层,来改善地面与室内的温差过大的矛盾。
2.防水地面
在地下室水位较高的地区,可将保温层设在面层与结构层之间,在保温层下部铺设防水层。
3. 吸湿地面
用粘土砖或陶土防潮砖做地面,木地面、地毯地面也可以起到吸湿的作用。
4. 架空式地坪
在底层地坪下设通风隔层,使底层地坪不接触土壤。由于增加一层楼板,造价会增加。
Ⅵ
— · 墙角构造 · —
一、墙角防潮
定义:墙角是指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这段墙体。外墙的墙角又称为勒脚,不低于500mm。内墙的墙角为踢脚,高度一般在120mm~150mm。
原因:墙角为室内外相接触墙身,容易受潮,使面层脱落,影响室内环境卫生。
做法:勒脚表面抹灰、贴面、用坚固材料
二、墙身防潮
位置:
①当垫层为不透水材料时,防潮层低于室内地坪60mm,高于室外地面150mm。
②当垫层为透水材料时,防潮层平齐或高于室内地面处。
③墙身两侧地坪有高差或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坪,在高侧墙面做竖向防潮层和两道水平防潮层。
做法:
①水泥砂浆防潮层②细石混凝土防潮层③油毡防潮层④墙角为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或有地圈梁时,可不做防潮层。
三、散水和明沟
散水:应设不小于3%的排水坡度,宽度一般为0.6-1.0m,与墙交接处应设变形缝。
明沟:沟底做0.5%~1.0%的纵坡,外墙和明沟间要做散水。
知识点: 基础+地下室+地坪层+墙角讲解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