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发布于:2022-10-18 13:33:18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什么是城市?


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地区。


图片


一、中国古代:


城: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市:

  “市者,买卖之所也”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二、营国制度—匠人营国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


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理解

工匠在规划都城的时候,都城边长九里,每边设置三个城门。城市街道划分为九纵九横,南北向街道宽度为同时行驶九辆马车。宫殿的东边是祖庙,西边是社稷坛。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宫殿,后面是集市,集市和朝会场面积都为一夫。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城郭制度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中国古代都城历代基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城郭之制,只是或明显或不明显。由原始社会聚落的集体防御发展而来,最早期的城市是具有聚落防御的特点的,也就是濠沟防御,慢慢的出现了城墙环绕的防御。


1.城与郭的分立,宫城独立于外

由于阶级的对立,统治者居住的宫城与普通市民居住的市郭之间分离或毗邻;


2.城与郭融汇,宫城逐渐集中而为一

“择中而立”的思想,“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


3.三城相套格局,宫城居中布置

首次完成三城(郭城、内城、宫城)相套格局的是在北魏洛阳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城市组织(布局)方式:


0、井田制(商周)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划分制度,将土地划分为井格状,分为公田和私田,出现于商朝,西周时发展成熟,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逐渐瓦解,代之封建地主土地关系形成。


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


图片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1、闾里制(春秋至汉)


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从地理位置上看,也是对称分布于“皇城”的东西两侧不远的地方。” 


闾里的形式可能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社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则成为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手工业者、商业者等)取代农业居民。


图片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唐代以前施行封闭的里坊制。汉代称之为“闾里”,据记载有汉长安160闾里。


2、里坊制(三国-唐)

里坊制既是一种城市规划制度,又是一种城市管理制度。


1)在布局上,一般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或者“坊”;


2)在管理上,里坊是封闭的,四周有围墙,每面设有“里门”或“坊门”,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市由史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统治者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3)在宋朝,里坊制逐渐瓦解,经济发展使其最终变成了开放式的形态,仅沿用了“坊”的称呼。


图片


3、厢坊制/街巷制(宋代以后)


1)由“里坊制”演变而来,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店铺,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照一定类型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2)为了便于对聚居区中民居的管理,每个坊巷都设置相应管理机构,坊巷之上设厢,置厢厅,由厢官负责。


3)坊巷和厢的规模并不固定划一。


图片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四个时期


一、城市初期(原始社会晚期、夏 商 周):


1)原始社会晚期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夯土筑成,技术原始;


2)城市各要素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


3)仍然按照氏族关系聚居,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图片

▲河南偃师商城


二、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新的城市管理和布局模式产生:


1)把城市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在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和市门,统一管理,实行宵禁。统治者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位置,并且用城墙保护,


2)早期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


3)大城(郭)包裹小城(宫城)——曲阜鲁国故都


4)二城并列——齐国临淄

图片

▲齐国临淄


三、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曹魏邺城、唐长安


1)三国曹魏邺城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和“市”。


2)后期受到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冲击,江南一带城市,突破宵禁,面向街道开门,形成商业街。


图片

▲曹魏邺城


四、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北宋东京汴梁


1)北宋汴梁取消宵禁和里坊制,使用街巷制/厢坊制,采用开放式的城市布局。


2)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店铺,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


3)沿用1500多年的里坊制正式宣告消亡。


图片

▲清明上河图


城市分类


一、按形成模式:


人工规划(一般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如都城(相地>规划>兴建))

自然形成(由商品交换而来,依托河流)


二、按建设模式


第一类:新建城市  如先秦诸侯王城。


第二类: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如汉长安。


第三类: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如明初南京和北京。


城市三要素:

统治机构(官署宫廷);居民区(里坊);手工业商业区(市)。


都城建设特点:

1)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2)建设先宫城、皇城,然后才是外城或者外郭。

3)在布局上,皇城居于首要位置。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特点


一、选址


《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1)近水利而避水患—选择地势高,“腰带水”处;

2)交通畅通,供应有保障—运河;

3)防卫性好—有山水屏障;

4)注重小气候—西方宜有山,东南宜开敞;

5)追求理想景观形式—星宿,神兽;

6)有良好社会环境—“人和”重于“地利”。


图片


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

九嵕(“嵕”读“宗”)山之南


二、城市布局形式


1)使建筑求“中正”,不中则不正,皇城一般处于城市的中轴线上,“择中而立”;

2)“两仪生四相”,“天圆地方”使城市布局多为矩形,建筑亦是如此;

3)对称关系,不一定是形式对称,内涵也要对称,“左祖右社”,“左文右武”;

4)皇城与外界既有联系又有防御,设围墙和护城河;

5)园林,湖泊多与皇城紧密联系;

6)早期街市与居民区分开布置,便于统治者管理,后期采用开放街市;


三、建筑群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 


1)讲求序列上的院落空间变化;

2)讲求序列上不同节点的构图;

3)入口前室空间,作准备烘托气氛;


图片


城市演变


一、汉长安城 

(八街九陌) :依靠旧城建设新城,秦兴乐宫旧址建设


1)平面不规则,北靠渭水

2)城内零零散散布置几座宫殿,桂宫、北宫的北侧分布着东西二市

3)每座宫殿都有城墙环绕,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有一巨大的武库

4)南郊有礼制建筑——明堂辟雍

5)东南西北四面都各开有三座城门,符合《考工记》中关于“旁三门”的记载。

6)“八街九陌”:通向城门的八条主干道就是八街。“八街九陌”说明了西汉长安城纵横的街道划分形式,但各条纵横街道也是不规整的。

7)七座陵邑(位于东南、北面郊区)

8)汉代属于里坊制的确立时期,称之为“闾里”,据记载有汉长安160闾里,里坊的划分还未成熟,布局还不规整。


图片
图片


二、曹魏邺城(非魏国首都)


开创了一种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1)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和“市”功能分区明确:宫城在北居中,坊市在南;

2)道路系统:“T”字形主干道;

3)里坊制规整,均匀式管理;

4)中轴对称,非常明显,两条轴线并列;

5)影响深远,直接影响北魏洛阳、唐长安布局。

图片

三、北魏洛阳


(补充)七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安阳


1)地理:北邙山,南洛水(背山面水);

2)规整的里坊划分、三城相套格局:里坊划分比较规整。宫城、皇城、和郭城、三城相套格局;

 (:北魏洛阳城首先完成了三城相套格局。对后来的宋元明清等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两市场:内城两侧有两个市场:洛阳大市和洛阳小市;

4)轴线控制:从外郭到内城再到宫城形成一条居中的城市中轴线。中轴线的北端为大内御苑华林园;

5)其它:白马寺(最早佛寺)、永宁寺(最大佛寺) ;


图片


四、隋大兴城(唐长安)


负责人:高颖、宇文恺负责,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


1)规划模式大体仿照北魏洛阳,更为规整和理想化,里坊制布置108坊,道路宽直;

2)宫城、皇城、郭城三城相套;

3)革新之处:把官署集中于皇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

4)唐时在大兴城基础上在其东北角修建了大明宫、东部修建兴庆宫、城东南角原有曲江,地形复杂,作芙蓉园;

5)为装点首都,收邀人望,城内佛寺很多;

6)为满足城市用水,开挖永安渠,清明渠,广通渠。


图片
图片


五、宋东京城


1)宫城居中的三重城相套格局:宫城、内城、外城。宋东京以后,三重城相套格局成为主流。

:明清北京城还是四重城墙(外郭城未把内城完全包围在内,日月地坛因此处于了外郭之外,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即:外郭城、内城、皇城、宫城。)


2)里坊制取消,坊墙拆除、取消宵禁、可临街设店(店后为住宅),市场不再是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几个区域,而是商业街的形式。

:以往的里坊制等的集中设大小市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打破坊墙的隔阂活跃城市经济是必然的。《清明上河图》里就反应出了宋东京的街道繁华的景象。)


3)“四水贯都”:四条河流横穿城池,城市供水、漕运很方便。

:隋唐洛阳城也有洛水贯穿全城,再通过洛水向南、北的几个支流,以满足城市的一些用水及供水。宋东京已经开始很注重城市水网的设计。)


4)城市的规整度不如唐长安城,居民区和官府衙门等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区。而里坊制下的唐长安城却有严格的划分。


5)宋东京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宫城,州城修为都城,再加一圈罗城。


图片



六、元大都


1)道路系统呈棋盘式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道路分干道,胡同(起源于元大都,在蒙语中是“水井”的意思)东西向干道位于皇城后,交通便利。南北向干道为主要道路,由东西向胡同连接,利于两胡同间坐南朝北布置住宅,利于排水,采光,通风防风。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2)三重水系:西山昌平泉水(海子);金水河(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直达皇城,漕运方便);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形成对比。


3)城市空间采用对景手法。


图片


2、明清北京


设计者:蒯祥(明南京、北京故宫)


1)是《考工记》营国制度和历代都城规划的集大成者;

2)在元大都基础上合理改建:宫城,皇城基本保持不变,外城整体南移,使宫城位于都城核心,位置符合封建礼制;

3)三重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凸”字型的城市轮廓,中轴线对称;

4)整体布局以明南京为标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文化观,左祖右社,设天地日月四坛;

5)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

6)建设大量园林园囿宫殿。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知识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 lkhg123
    lkhg123 沙发

    最好的资料,感谢楼主的心血

    2022-10-18 13:37: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多元的起源 (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771) 一 新石器时期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