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工程造价 \ 土建工程造价 \ 最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市场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最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市场经营面临的挑战和出路

发布于:2022-10-10 10:32:10 来自:工程造价/土建工程造价 [复制转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筑业也随之发生持续 而深刻的变化,减量提质增效趋势明显。 当前,建筑市场总体状况可用三句话概括:一是“要做的事不少”,二是“能花的钱不多”,三是“竞争白热化”,可谓进退维谷、不进则退。 建筑企业尤其是建筑央企,承担着稳住经济大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等责任使命。 准确把握发展趋势、认清竞争态势、找准破局思路,实现质量规模均衡高质量发展,是非常重要且迫切的工作。 

挑战

市场因素

一是政府管理方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更加重视投资效率成为主基调。不走“炒房价抬地价、靠地价养财政”老路、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范PPP项目立项审批和绩效评价、规范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监 管等举措不断强化,倒逼地方政府遏制 重复和低效无效投资,遏制过度依靠举 债等不可持续式发展,“大水漫灌”式 基建投资成为历史,投资主体责任进一步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转移。

二是项目供给方面,总体呈现“传统热点减退”“新兴领域逐步培育”等特点。交通基建从主骨架建设转向网络化、微循环建设,“新建高铁平行 线路要严格评价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 (80%)”“严控首轮城市轨道交通建 设规划申请、严控已有地铁城市新一轮建设规划审批”“严禁修建500米以上 超高层建筑”等要求持续发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和乡村建设逐步成为热点,但受制于地方财力和配套政策等影响,项目商业模式有待探索培育。

三是建筑企业竞争方面,建筑央企之间、央企和地方国企之间的竞争升 级。曾经专注行业发展的建筑央企纷纷 实施“跨界经营”策略,由行业竞争向 全面竞争转变;一些地方建筑国企实力雄厚,更多地方政府重组打造建筑国企平台,要求建筑央企与之联合投标或联合投资,保护地方国企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借纳税、产值统计之名,限制外埠央企自由竞争。受此影响,大量工程项目投资压力向建筑企业转移;或者变换方式,采取垫资施工、降低结算支付比例、低价中标、建筑企业承担启动资金等方式,给工程项目质量安全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企业因素

一是经营管理机制方面,落实上级的压减子企业要求与满足地方的设立子企业要求存在矛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容易失去机会。基于订单数量和质量的精准激励机制参差不齐,加强关键经营要素建设的奖励机制还不健全,存在平均主义现象。

二是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企业向地 方政府要项目、要效益与地方政府向企业要投资、要垫资存在矛盾,而受到资产负债率、投资预算、投资回报率等监 管要求,难以有效突破。一些地方政府 将承揽工程与“购地”捆绑,进一步加大了经营难度;在高度依赖高端规划、设计、咨询能力的综合性项目开发工作中,产业链资源不足、能力不强,产业导入能力不足。

三是市场经营效率方面,二级子企业之间、二级子企业内部同质化竞争较为普遍,专业特色明显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进展不快;部分子企业订单产出分布与国家经济热点分布背离,经营布局不合理,订单产出缺乏核心“粮仓” 支撑,缺乏一定比例的大额订单支撑。

转机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近期稳经济背景下,建筑业“政策暖风”频吹,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相继推出政策组合,发挥建筑业对于稳经经、促就业的重要支撑作用。

一是资金供给方面。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围提速,使用范围从原来的交通基础设施等9大领域,分两次扩围至城市管网、水利设施,具有公益性且有一定收益的信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以及新基建、新能源 基础设施;发行使用节奏加快,6 月底 前发行完毕、8 月底前使用完毕。增加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发挥开发性中长期低息贷款引导作用,助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盘活存量资产,帮助地方政府与平台公司改善资产负债表,回收盘活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拉动新一轮基建投资。通过发行REITs等 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将政府与平台公司持有的固定资产变现为流动资本,充实地方政府现金流。这些“源头性”“杠杆性”资金将对启动更多项目发挥撬动作用。

二是订单供给方面。交通领域102项重大工程、城镇化率每年递增1%等 建设需求为建筑市场提供了基本供给; 短板、新兴领域竞相发力。水利市场,到2025年要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成一批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清洁能源市场,加快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风电光电基地建设,重点推动西南地区、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建设,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到2030年,风电光电、抽水蓄能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2亿千瓦和1.2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每年增加0.2亿千瓦以上。城乡建设市场,县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偏 低(30%),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以上城市城区的一半,建设空间巨大。此外,“十四五”期间将续建机场34个,新开工机场39个,前期工作67个,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5000公里,其中新增国家高等级航道2500公里,补短板惠民生领域潜力很大。

三是营商环境方面。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将对建筑央企外埠经营消除障碍。

策略

一是坚持优化产业链协同经营,重点加强设计、建造、装备、地产、资产和金融业务协同经营。发挥设计业务引领市场经营产业升级的引擎作用,发挥建造业务积累效益、做大规模、增强品牌影响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作用,发挥装备业务助力获取重大建造订 单的“秘密武器”作用,发挥地产业务支撑企业向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转型的平台作用,发挥资产经营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全产业链品牌、保障投资收益的关键作用,发挥金融业务促进产融结合、保障供应链安全、拓展价值空间的支撑作用,共同服务建造主业做强做优做大。

二是聚焦交通强国、两新一重、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 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优化经营 资源配置,大力实施区域经营、立体经营,提升经营质量,扩大市场份额。

三是深化重要城市、重点行业、既 有市场、或有市场网格化经营,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加强经营资源配置;研究全公司经营产区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分布,加强基于经营效率的资源优化布局;研判重要城市、重点行业发展前景,把脉本单位在各类经济体量城市、各细分行业的市场地位,综合施策与因城施策相结合,增强经营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四是加强战略合作,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系统化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省级政府经济体量居前的地市级政府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实现互利多赢;与国有骨干企业加强优势互补,与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市场主体加强联合经营,集聚高端商业资源,拓展生态圈广度和能级,分类整合、系统运作,提高企业产业导入、模式创新和大型综合性项目运作能力。

保障

一是要有一班能征善战的市场经营队伍,构建“经营管理、一线经营和编标投标”三支人才分队,优化队伍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加强综合和专题培训,增强科学经营素养,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育、使用和流动机制,完善内部选聘、市场化人才引入等选人用人机制; 优化以岗选人、以岗定薪、能上能下的 考核激励机制,加快培养经营骨干,为提升团队经营能力夯实基础。

二是要有一套管用见效的政策研究机制,推动市场经营由招标信息引导型 向政策研究驱动型转变。建立分层分级政策研究团队和工作机制,总部层面重在研究国家和部委出台的具有方向性的政策和国家规划,中间层面重在研究省级政府对于上述政策、规划的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一线经营团队根据前述研究成果获取项目信息,动态跟踪经营,必要时与专门研究机构合作,打通从政策研究到项目承揽的经营路径。

三是要有一套灵活应变的经营商业模式,综合运用战略经营、高端经营、 合作经营,深化与政府、业主乃至竞争伙伴的合作,深度参与项目立项、预可 研到实施全过程,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优 势和产业链资源聚合优势,在“规划+设 计+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框架内,灵活运用总承包、社会投资人+EPC、EOD+、PPP+配套物业开发、PPP+资 源、PPP+EPC等模式,“以我为主”为政府提供“一揽子”项目方案。

四是要有一套扎实可行的经营管理技术,经营是项目管理的“第一棒”,其工作质量对于项目收益至关重要。用好企业工程经济大数据,提高客观合理测算成本的能力;健全分行业分地区项目经营风险防范机制,制定与风险容忍度相适应的“禁投”“慎投”标准并执行到位;做到逢标必策划、投标必评审和营销交底全覆盖,加强投标经营与变更索赔联动互促;项目实施关键岗位人员必须参加重点项目标前关键工作,消除标前经营和施工管理“两张皮”现象。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土建工程造价

返回版块

21.85 万条内容 · 60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设工程合同风险防范的60个关键点

一、订立合同时的注意事项 1. 无合同不交易 经济形势变化导致部分企业不能正常履约,少数企业会利用企业之间合同手续上的欠缺逃避违约责任。完备的书面合同对于保证交易安全乃至维系与客户之间的长久关系十分重要。建议尽可能与对方签署一式多份的书面合同,保持多份合同内容的完全一致并妥善保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