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发布于:2022-09-27 15:14:27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关中是我国建筑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便是华夏

营造技意与兴土木的重要反映。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是关中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

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古老营造技艺之一。

1

关中传统名居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图片





1.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以土坯、土墙为主,自制砖瓦,木椽梁架结构密集,体现了砖木结构特征;


2. 其整体的风格与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土坯墙用于保暖,取材方便,造价低廉;


3. 营造技艺手法大气,跨度大、对称规整,突出了防水、防风沙、防火、防地震等综合功能;


4. 建造师传严格,工具多样,讲究传统文化的要素,讲究阴阳相合,突出影壁、屋角的石构、吉祥图案的雕刻,寓意安居、辟邪、求祥和的传统观念。


图片

受环境气候以及传统耕织观念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营造布局紧凑,土木结构,卯榫框架,科学合理,具备了防风沙、防火、防盗以及抵御地震灾害等综合功能。


加之文化中又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儒”的传承,所以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独有的“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特点,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而民居的形式多以四合院式的民居为主,建筑的房屋又以纵轴布置的方式组织院落。

图片

这种布局最常见的形式就是独院式平面,由院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厦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两侧两栋单坡顶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可以用空间逻辑清晰来形容。关中传统民居营造内涵丰富,石雕、木雕、砖雕、影壁、檐廊、花窗等,手法多样,造型灵动,具有特别的艺术创造。


代表性的民居院落有:韩城党家村传统民居、咸阳旬邑县唐家大院民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崔家槐院、雷家宅院、孙家宅院等四十院近千间传统民居建筑。


2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建造的形式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建造的形式主要有两大类:鞍间房和厦房。

图片

鞍间房

鞍间房是一种一脊两坡、两面流水、前后檐墙相等的小型正房。鞍间房比厦房正式,却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正房。


鞍间房形如马鞍,有高屋脊,多为富裕人家建造,会使用一砖到顶或土墙外包砖砌结构。从屋架构造上有“人字形”和驮梁屋架两种。前者由脊檩、腰檩、檐檩、平梁、坡梁、拉筋、斜撑,柱子构成。后者由脊檩、腰檩、檐檩、柱子、平梁、小平梁、立柱构成。鞍间房耗费木材较多,以梁柱承载屋顶重量,墙只起围合和分割空间的作用,俗称“墙倒屋不塌”。

图片

鞍间房面积较大,单间多在15~20多平方米之间。用料讲究的鞍间房一般能使三四代人使用。至今在西安周边农村还能看到明或清代建筑的老房子,其门窗、屋脊、山墙也多有或减或繁的雕刻、拼图,给人以美观、庄严的感受。 

厦房




厦房是单檐房,前檐墙低,后檐墙高,屋顶的水是单面向前流的。多是一坡流水,就像把鞍间房从屋脊分开只盖了一半一样,这就是“关中八大怪”中的“房子半边盖”。厦房多为两个开间,门和窗都开在前檐墙上,后檐墙不开门窗,也有把厦房盖成三间或一间的。

图片

通常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又兄弟众多盖不起大房子的就盖厦房作为正房。普通百姓盖厦房很少有一砖到顶的,后背多是借用院墙的版筑夯土墙为基础(7尺、2.3米),再用‘胡基’垒到1丈5尺(5.3米)左右,前沿用砖石砌‘垫脚’,多为3至7层,再用‘胡基’垒到1丈多高(3.3米),门窗人字型屋架由立柱、平梁、斜撑、坡梁、脊檩、檐檩构成。驮梁式由将军柱、柱子、平梁、小平梁、脊檩、腰檩、檐檩构成。 

3

关中传统民居装饰的主要表现

图片

1. 屋顶部分的脊饰、脊兽、瓦饰;墙身部分的山墙,硬山墀头、窗下墙等这两部分,主要以砖雕工艺表现。而脊兽、瓦饰实为一种细泥陶塑饰件,与砖瓦同料同烧制而成,具有美化屋脊丰富房屋天际轮廓线的作用。


2. 门、窗、挂落、窗帘罩以及檐下斗拱等;室内屏风、落地罩以及粱架部分,这些构件的装饰主要以木雕工艺表现。


3. 柱础、门墩石、台阶、上马石、拴马桩等,这类构件主要以石雕工艺表现。


4. 民居的门楼、照壁等,则是装饰的重点部位,往往砖雕、木雕、石雕相互辉映,雕刻工艺的精湛程度往往显示出主人的社会与经济地位。 

图片

|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顺利(中)|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中所用的选材、建造技术、室内外富有文化气息的空间处理以及精湛的装饰雕刻艺术的运用,既使建筑空间本身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又创造出不同情趣和丰富变化的审美效果,同时也体现出了尊卑等级礼俗观念。强调了建筑本身的形态与材质、细部构成、符号处理与外表所呈现的色彩,如斑驳沧桑的墙面、光彩明亮的门窗、精细别致的雕刻等。

图片
图片

这使得关中民俗建筑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域气质:古朴苍劲、雄浑大气。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传统信仰、习俗、禁忌、礼仪等文化要素体现在技艺的多项环节,具有多层面的学术价值。这就使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全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风格鲜明,有着强烈的 地域性和文化特征。 




图片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传承发展对于陕西省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12年底开始,关中民俗博物院整理近30年来抢救保护古民居院落的相关申报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与民间匠人多次交流走访等方式拍摄大量照片、视频资料,按照申报评定要求逐级申报。今年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和公示,该项目最终作为传统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陕西省确定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顺利入选其中。王顺利自幼跟随老艺人学习木工、瓦工等技艺。在近三十年的实践中,王顺利扎根关中,不断探索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和保护修复技艺。


在博物院创建过程中,他跟随王勇超院长走遍关中地区,与当地老艺人交流,实地考察传统民居的建造和保护情况,积累了数千份原始资料,掌握了修建古建筑、传统民居的专业技能和整套流程。在工作中他把这些宝贵经验加以总结,运用到古民居迁复建保护工程中,保持了传统民居的原貌。王顺利所掌握的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在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发扬,也使得关中民俗博物院成为了传承、展示、研究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重要基地。


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


知识点: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中国白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宾慧中 2011)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

几千年来,木结构古建筑始终以这样一种建筑模式出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这种建筑模式上的每一组,甚至每一个构件;它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和特点。柱础石作为中国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构件,具有“起源早,数量多,形式广,价值高”的特点。正确认识和区别柱础石的时代造型与雕饰艺术,对于研究、继承历史遗留的传统艺术和技术成就,有效地保护文物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