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踩,踩-清式斗拱的叫法,在宋式斗拱里叫-跳。
斗拱以大斗中心算,挑出三个斗口的距离叫-拽架;斗拱向内外各出一个拽架叫三踩,向内外各出两个拽架叫五踩,各出三个拽架叫七踩。
重昂,每向内外各出一个拽架就要向上加一层,就要加一个斗拱的纵向件翘或昂,这攒斗拱有头昂二昂两个昂,称为重昂。
平身科,宋《营造法式》称‘补间’,是指这攒斗拱在檐下的相对位置,安放在角上的叫角科,安放在柱子上面的叫柱头科,在角科与柱头科之间的斗拱叫平身科。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一层,大斗。大斗,这是清式斗拱的名称,也叫坐斗,它衍生于宋《营造法式》中的栌枓,十字开口,是整个平身科斗拱支撑系统的受力底座。由耳、平、腰、包耳、拱挡板槽、斗拴孔组成。
宋《营造法式》说:‘造斗之制有四:一曰栌斗。二曰交互斗。三曰齐心斗。四曰散斗。’
宋时栌斗。其长与广皆为三十六分。高二十分。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开口广十分,深八分。主要用于柱头。
大斗的形状与尺寸比例来自栌斗,腰、平、耳演化于欹、平、耳,如果大斗的全高为10,那么腰和耳各占四份,平占两份。与宋式栌斗高二十分。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开口广十分,深八分的比例一致。
宋式栌斗外形尺寸的长与广,由于主要是用于柱头,要大于清式大斗。如同样比例,宋栌斗为三十六分见方,清式大斗则三十分见方,清式大斗实为三斗口。清式斗拱的腰是直面,宋式斗拱的欹是曲面。
最重要的是斗口。斗口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是权衡建筑尺寸的基本单位。(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径作为权衡单位)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二层有两个拱件,清式斗拱的叫法是正心瓜拱和翘。两种、四个斗件槽升子和十八斗。
正心瓜拱横向安放在大斗的正中,是第一个和大斗的结合件。
翘接着安放在大斗的纵向中心,与正心瓜拱十字相交,扣住大斗的包耳和正心瓜拱。
在中国传统大木建筑中,有一个规矩,所有木结构件,它的搭接规律是山面压檐面。对单一斗拱来说,横着的是檐面,纵着的是山面。
在正心瓜拱两边,用斗栓固定连接着两个槽升子。翘的两头则用斗栓固定连接着十八斗。
这一层的四种八件斗拱件,逐一说一说。
宋《营造法式》说,造拱之制有五:一曰华拱。二曰泥道拱。三曰瓜子拱。四曰令拱。五曰慢拱。
第一个装在大斗上的拱件正心瓜拱衍生源于宋式泥道拱。它的长度比例与宋式相当,宋式泥道拱长六十二分,清长六点二斗口,宽一又四分之一斗口。
翘是第二层第二件。源自宋式斗拱件中的华拱。宋《营造法式》中又有‘抄拱’‘卷头’‘跳头’的称谓。‘足材拱也。若补间铺作,则用单材。其长七十二分。’清式翘长七斗口,宽一斗口。基本沿袭了宋式斗拱的比例。相比于柱头科斗拱的翘,平身科的翘要单薄些,一般说法是,平身科对出跳的支撑与柱头比较相对次要,清式柱头科同样位置的翘为两斗口宽,柱头科是檐面的出跳的主要支撑。
在这层还有两种斗件,槽升子和十八斗。
槽升子源自宋式的齐心斗。齐心斗,宋《营造法式》称:‘其长广皆十六分’。清式槽升子顺槽方向长为一点四斗口,宽为一点六五斗口。(这里有些蹩脚,顺槽方向虽短却称为长,包容方面虽长却称为宽,应是以功能为要的称法)
槽升子有同大斗一样的耳、平、腰,在一侧正中开有拱眼壁槽,另一侧开槽与正心瓜拱相配,底有斗拴孔。
十八斗源自宋式交互斗。交互斗,宋《营造法式》称:‘亦谓之“长开斗”。施于华拱之上。其长十八分,广十六分。’清式十八斗的比例基本继承了宋式交互斗的参数,长一点八斗口,宽一点四斗口。
清式十八斗有同大斗一样的耳、平、腰,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槽与翘配合,底有斗拴孔。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在这一层,斗件、拱件比第二层翻了一倍。有四个拱件,八个斗件。
在斗拱的檐面,横向安装着三个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万拱,正心万拱两侧是单才瓜拱。
在斗拱的山面,纵向安放着一个拱件---头昂,它扣着檐面的三个拱件。
在正心万拱两侧安放两个槽升子。单才瓜拱两侧安放三才升。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
正心万拱,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或谓之“肾拱”。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其长九十二分’。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施于跳头。其长七十二分’。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头昂,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单昂斗拱中就称为昂。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状、安装方式与功能上和清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对比说明,在此暂且不提。
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把两个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它们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上图左为明式昂,右为清式昂。
在这一层正心万拱上的两个槽升子和第二层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绍了。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宋《营造法式》说:‘四曰散斗。亦谓之“小斗”,或谓之“顺桁斗”,又谓之“骑互斗”。施之于拱两头。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在这里我理解,施与拱两头的应是“小斗”, “顺桁斗”。清式三才升的长宽相等,为一点四斗口。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骑互斗”。十八斗宽一点四斗口,长一点八斗口,在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有和昂的接触槽。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四层, 有五个拱件,九个斗件,和一个斗拱附属件-正心枋。
在这一层中,第一次出现了枋件正心枋,它被安放在斗拱檐面的正中。与它相列的是两个单才万拱,隔跳相列着单才瓜拱。
这一层的山面安放着一个斗拱件,二昂。它扣住所有这层的檐面件。
在单才万拱和单才瓜拱两端安放着三才升。二昂的前面安放十八斗。这层的三才升、十八斗和上一层的相同,就不再说了,下面就说说其它几个件的渊源简况。
先说正心枋,一般来说,它既不是斗件也不是拱件,宋《营造法式》中的造拱、造斗之制没提到它。但它与斗拱在大木建筑中同时出现,所以大多将其列入斗拱的附属件。在这里,为了区分观察方便我把它做成了透明体。《清式营造则例》说“正心枋。长按面阔,高按一踩,厚按一个半口数。其层数,自斗口二踩以上用,再至撑木头上皮,每一踩得一层。”所有我们往后还会看到它的出现。“长按面阔”这句在以后详解無殿时再做解释。
这一层的单才瓜拱和第三层的相同,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说说单才万拱。清式单才万拱源自宋式斗拱的慢拱。在第三层的正心万拱也称源自宋式慢拱,但那是壁内慢拱。用在出跳位置的慢拱在用材上和壁内慢拱有区别。长度是一样的,清式的单才万拱为九点二斗口长。在下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装配状态中它和正心万拱的长度是相等的。
二昂由于比头昂高了一层,所以里外又个多了一个出跳。身子长了,刻口多了俩,昂嘴形状同样,但在后面没了安放昂上三才升的位置,做到第五层时,就可看到为什么。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五层,有四个拱件,七个斗件和三个附属件。
在这一层的檐面,正中是附属件正心枋。往外一跳是外拽枋,往里一跳是里拽枋。里、外拽枋相列安放着单才万拱。
檐面最前面安放的是外拽相拱。
在山面安放蚂蚱头扣住六个檐面件。
装上六个三才升,蚂蚱头后边装十八斗,这一层组装完成。在这一层的组件里,多数是重复使用的斗拱件,如正心枋、单才万拱、三才升。新出现的斗拱件有四件,里、外拽枋,外拽相拱和蚂蚱头,下面就来一一简介。
先从檐面说,正心枋前面是外拽枋,后是里拽枋。清式《营造算例》说“[拽枋]长按面阔,其梢间长,外面每层递加一拽架,里面每层递除一拽架,即长;高按一踩七扣;厚按一个口数。 其层数按拽架,里外各几拽架,每一拽架,计枋子一层,里除井口枋外除机枋,其余即拽枋”。这里“高按一踩七扣;厚按一个口数”可能有误,首先是单位不一,但如把踩改为斗口也有问题,我这里安多数书中介绍做成高两斗口,厚一个斗口。拽枋的长要在搭建宫殿的过程中解释,这里先放下。
外拽相拱是我们这攒枓拱能从外面看到的最高最外的一个拱件,在宋式斗拱中叫令拱。宋《营造法式》说“四曰令拱。或谓之单拱。施之于里外跳头之上,外在挑檐枋之下,内在算程枋之下。与耍头相交,、、、其长七十二分”。清式外拽相拱长七点二斗口,比例与宋式令拱相当。
蚂蚱头,源于宋式斗拱的爵头。宋《营造法式》说:“爵头,其名有四:一曰爵头,二曰耍头,三曰猢狲头,四曰蜉从头1”一般称做耍头。在这里,我们只是介绍一下它的渊源,清式蚂蚱头和宋式耍头在外露部分看起来相似,但实际看不见部分的形状、隼卯安装差别很大,这篇是单解清式斗拱的七踩重昂平身科,在这就不多说了,以后有空没准会做宋式与清式的对比图形,那样就可看出端详了。
在第六层,斗拱件只有三种四件,山面的撑木头,檐面的里拽相拱,安放在里拽相拱上的才升。
与之相配的还有斗拱附属件-枋件,在檐面从前往后依次是:挑檐枋、外拽枋、正心枋、里拽枋。
这层中的斗拱件和附属件较少并有重复使用件,如正心枋,里、外拽枋。
里拽相拱和上回介绍的外拽相拱的安装位置不同,名词解义相同。
这层须单独解说的只有撑木头和挑檐枋。
挑檐枋。《清式营造则例》说:“斗拱外拽相拱上之枋,高二斗口,厚一斗口。”安装在外拽相拱之上,是大式建筑中最外边的一个枋件。
撑木头,又叫撑头。《清石英造则例》说:“斗拱前后中线上,耍头以上,桁椀以下之木材。”撑木头前面做燕尾榫和挑檐枋相配,后面做麻叶头装饰。
第七层的斗拱件就一个:桁椀。安放在山面,与之相配的是斗拱附属件挑檐桁、正心枋、井口枋。
桁椀。《清式营造则例》说:“斗拱撑木头之上,承托桁檩之木”.
在我们这攒斗拱中,桁椀前面挑着挑檐桁,中间托着正心桁,后面做燕尾榫扣住井口枋。
挑檐桁。《清式营造则例》说:“斗拱外拽相拱上之桁,径三斗口”。这也是大式建筑中最外边的一个桁件。
正心桁。《清式营造则例》说:“斗拱左右中线上之桁,径四点五斗口”。正心桁是作为斗拱附属件出现在大式建筑中,是一攒斗拱中的最上边的一个件。在没有斗拱的大木结构建筑中,这个位置应该是檐檩。
井口枋。《清式营造则例》说:“里拽相拱之上,承托天花之枋,高三点五斗口。”这也是这攒斗拱最里的一个枋件。如从整个大木结构安装上看,就可更好的理解井口之义了,这是后话。
注:在本文的图形中,有些为了方便表达新的组件,隐去了一些已有的枋件,特此说明。
知识点:七踩单翘重昂平身科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如何分清中国古建筑宋代与清代斗拱宋式和明清对比——斗 宋:造斗之制有四….一曰栌斗,二曰交互斗,三曰齐心斗,四曰散斗。 清:斗分为….1大斗(坐斗);2十八斗;3槽升子;4三才升。 其中宋式栌斗和清式大斗位置是在斗栱的最底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