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9年世园会核心景观区的国家级标志性主展馆,中国馆承担着向世界展示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使命,中国馆取意“锦绣·如意”,是农耕文明智慧与传统建构的当代转译的结合。
让世界感知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北京世园会办会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整体突出园艺与科技的结合。中国馆会后将作为展馆用途,实现场馆的长期运行。根据这一特征,在绿色技术选择上,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重点选定了两类技术作为中国馆的主导技术:
一是实用效果显著,节约运营成本的技术,指强化室内自然通风、地道风、堆土等;二是兼具实用功能和高展示性的技术,指太阳能光伏、雨水浇灌等。
中国馆总平面为弧线形,增加了南向采光面积,有利于接受光照。坡屋顶的形式也可以更好地接受光照,南向光伏玻璃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满足了夏季建筑遮阳的需求。
延庆的主导风向为西向,弧线形体量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中间部分促进了夏季的通风,同时建筑形体有效地阻挡了冬季的寒风。从剖面看,底部和顶部分别开有可开启的电动天窗,有利于通风,且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延庆夏季降水充沛,坡屋顶有利于雨水自然流下,进入排水沟后,排入梯田并最终回收利用。
中国馆采用了地道风技术。利用浅层土壤的蓄热能力,夏季对新风降温,冬季对新风加热,过渡季则直接利用新风。地道风系统能满足绝大多数日常办公需求,大幅缩短空调开启时长,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能耗。
中国馆地道风技术示意图
中国馆半覆土的建筑形式源于当地的特色景点“古崖居”,运用堆土营造出“梯田”,使建筑充分融于场地;又大幅减少了地下室的挖方量,有利于节约土地。此外,土的热惰性较大,蓄热能力强,减少建筑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利用覆土厚度和深度,提高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达到很好的冬季保温及夏季隔热的效果,节约了建筑能耗。
根据园区海绵城市设计的总体规划,中国馆在用地范围内采取相应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控制雨水外排径流总量和地表径流面源污染,减少因建设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措施包括部分硬质地面采用透水铺装材料、下凹式绿地设计、设置雨水调蓄池及雨水处理回用设施。
中国馆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示意图
受中国传统四水归堂的建筑理念启发,中国馆在建筑半围合广场中央设计下沉式景观水院。这一中庭空间的植入增加采光的同时强化了热压通风,利用景观水体蒸发降温,营造良好的区域微气候。另一方面,这一空间为使用者提供适宜健身活动的室内外场所,鼓励健康绿色的活动行为。
依据建筑外观、使用功能、结构跨度、自然条件等,针对性选用适宜结构体系。建筑下部覆土,考虑防水防潮等相关要求,下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上部大屋盖选用钢结构体系,有效提升材料利用效率及可循环利用比例。用于梯田的挡土墙采用石笼墙,石头均来自延庆当地周边,世园会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碎石、土方得以回收使用,形成丰富、有传统意蕴的建筑表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中国馆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定,于2019年9月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证书,还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绿色生态技术一等奖、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公共建筑一等奖等奖项,其创新性和示范性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馆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呼应、人文环境的传承与绿色性能的提升,在探索绿色建筑新美学、寒冷地区气候适应型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创新,以及太阳能光伏组件与建筑艺术的结合等方面,示范效果明显,具有可借鉴之处。
知识点:绿色建筑理念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绿色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4.25 万条内容 · 17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GB 51348-2019——建筑电气绿色设计部分条款解读《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 51348-2019 ——建筑电气绿色设计部分条款解读 文 / 王东林 0 引言 《民标》与《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在对绿色建筑的电气设计内容的表达方式方面不尽相同,JGJ/T 229侧重于设计时应采用哪些电气技术,对这些技术并不展开表述;而《民标》包含的绿色建筑电气设计的内容相对比较详尽,但分散在各个章节中,且不是针对性的论述。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