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什么是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建筑?

什么是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建筑?

发布于:2022-09-23 14:36:23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图片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简述】


图片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多少种?

1957年
刘致平先生在《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一书中
将木构架分为两种形式:穿斗式与架梁式

1970年
刘敦桢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
将“架梁”改为了“抬梁”
并且,刘敦桢先生在该书中
指出中国古代木构架形式为:
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


第一种 / 抬梁式

简单来说抬梁式就是在立柱上架梁,在梁上又抬梁
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
更是皇家建筑群首选形式
是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小知识
刘敦桢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抬梁式被定义为“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

图片
抬梁式构架
绘 / 周扬


原来抬梁式是这样
但它可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呦

抬梁式可以算是三种形式里的“老大哥”
适用范围很广泛
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窝棚
这是地面建筑木构架的开始
秦汉时期窝棚发展出 “大叉手”结构
这是抬梁式的前身


图片
窝棚
图源: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

图片
大叉手屋架结构图
@fennessey根据《古建园林历史与理论》改绘

后经时间累积和建造技术的进步
逐渐发展形成了抬梁式结构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使抬梁式木构架的组合及用料有很多差别
最显著就是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安装斗拱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式建筑


图片
太和殿剖面图
图片源自 公众号 木材人

抬梁式应用这么广泛不仅靠“颜值”,更是靠“实力”!
抬梁式木构架因用柱子少,跨度大
可以营造出开阔的大空间
能较好体现建筑内部雄伟壮丽的气势
但抬梁式却会用大量横梁,造成了耗费木材较多
需要大量整根木材作为屋顶的支撑
且由于并不构成三角形的架构
所以抬梁式的整体稳定性还是有不足之处


图片
抬梁式内部空间
摄 / @fennessey


第二种 / 穿斗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将柱子串起来
形成一榀(pǐn)榀房架
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
在沿檩条方向
再用斗枋将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屋架

图片
穿斗式构架
绘 / 周扬

小知识
刘敦桢所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将穿斗式的定义为“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图片
穿斗式构架
图源 公众号 木材人

穿斗式用料较少,且可以预先拼装成整体屋架
然后树立安装,便于施工
网状结构的牢固性强,整体的韧性也较强
主要特点是整体结构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穿斗式木构架在汉代时候就已经相当成熟
所以在汉代那时候我们就有预制装配了


图片
汉代明器中的穿斗式
图源《中国传统民居》

图片
穿斗装配
图源:公众号 木材人

但由于采用大量的柱枋相接
导致室内没有贯通的大空间
所以穿斗式无法满足类似于宫殿,寺庙等
需要多人跪拜、集会等活动的大空间需求
因此在很多大型建筑中使用较少


图片
穿斗式内部
图源:公众号 木材人


穿斗式因柱子与穿枋的排列方式不同
有以下五种形式:


壹 | 
柱子全落地,柱子之间用通长的穿枋连接,且每根柱子上用一根檩条,在四川等地较多.


图片
示意图
绘 / fennessey


贰 |  
落地的长柱与不落地的瓜柱交替使用,柱子之间仍用通长的穿枋相连,并且瓜柱全部叉立在最下一根的穿枋上。


图片
示意图
绘 / fennessey


叁 | 
仍是落地长柱与不落地瓜柱交替使用,柱子之间也仍是通长的穿枋相连,但是瓜柱只穿过一枋,叉立于下一枋之上,瓜柱的长度均相等。


图片
示意图
绘 / fennessey


肆 | 
立柱及瓜柱的用法同第三种,但是柱子之间不再采用通长的穿枋,而是在每两柱之间用短枋,在湖南广西一带使用较多。


图片
示意图
绘 / fennessey


伍 | 
柱上用人字斜梁,檩条放在斜梁上,这种做法减少了立柱,但是形式使用的极少。


图片
示意图
绘 / fennessey



第三种 / 井干式

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中国房屋结构
用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堆叠
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的四面墙
其实就相当于用整根的木头垒墙~

图片
井干式
图源:httpsj.17qq.comarticlehlnchhklv.html

图片
井干式转角处
图源:公众号 和樂Harmony

图片
井干式转角处
图源:公众号 和樂Harmony

据刘敦桢先生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所写,井干式在商朝后期的陵墓内出现,周代到汉代的陵墓曾长期使用这种木墩, 汉初宫苑中还有井干楼!

小知识
《汉书·郊祀志》中有井干楼较详细的记载“立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辇道相属焉”


图片
陵墓井干
图源《中国传统民居》

不过井干式结构需要大量木材堆叠成墙
而非其他木结构成框架体系
太过耗费木材,不够经济划算
所以使用不及抬梁式和穿斗式广泛
但在多树木的地区
材料充足使得井干式结构仍然保留

北欧、北美、韩国、日本等全球许多地方都类似建筑
这种被称为Log house的原木结构建筑
和我国的井干式构架建造方式大同小异


图片
欧洲木屋 
图源:公众号  和樂Harmony



为什么木构架流传久?

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架历经几千年发展
才形成了现有的庞大体系
那这木构架结构到底因为什么样的优点
才值得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承至今呢?


承重与维护

两种结构,分工明确

中国抬梁式木构架结构类似现代的框架结构
主要靠柱承重,起围护作用的墙体并不承重
俗话说的“墙倒屋不塌”也是指的木构架形式的这种优点


适应不同气候条件


中国木构架在不同地区面对不同气候时
只需调整房屋高度,墙面与屋顶材料、薄厚
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
就能在各个方面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图片
湘西凤凰吊脚楼
摄 / 微博用户@若愚学者666


能有效减少地震产生的伤害


木构架结构的节点所用斗拱和榫卯都有若干伸缩的余地
能够在一定限度内减少地震产生的灾害


图片
榫卯节点
摄 / @fennessey


材料供应很方便


木构架虽然有防火,防腐等严重问题
但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地区,木材是种充足的建筑材料
比砖石更容易加工和维修
因此木结构在古代的中国普及十分广泛


图片
湘西吊脚楼
摄 / 微博用户@乖巧小狐狸的绿海


参考文献
出版物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_刘致平   1987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_陈明达    1990
中国古代建筑史_刘敦桢   1984
中国建筑史_潘谷西   2004
 
学术期刊
抬梁?穿斗?中国传统木构架分类辨析——中国传统木构架发展规律研究(上) _赵潇欣
从建构思维看古代建筑结构的类型与演化_张十庆
中国木构架古建筑结构特性分析_陶瑞峰
讨论古建筑木构架类型在历史演进中的关系_肖旻

致谢与声明
感谢 微博用户@乖巧小狐狸的绿海、@若愚学者666、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和樂Harmony”、“木材人”提供的精美图片
本文由遗介浩学工作室科普组出品,未经允许,请勿他用,如有发现,遗介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制作团队
审查监制:遗介君,李天霓
文案撰写:小木公,遗介君,李天霓
动图制作:周扬
图片绘制:fennessey,李天霓
封面制作:王冠琳
排版编辑:延陵er


来源:遗介  作者遗介知识点: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建筑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2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古建筑墙体砌筑必会知识点

知识点:古建筑墙体砌筑必会知识点 墙体的砌筑类型 (1)干摆砖的砌筑 即“磨砖对缝”做法。它常用于较讲究的墙体下碱或其他较重要的部位,如梢子、博缝,檐子、廊心墙、看面墙、影壁、槛墙等。而山墙、后檐墙、院墙等体量较大的墙体,上身部分一般不采用干摆砌法。 (2)丝缝的砌筑 丝缝又叫“细缝”、“撕缝”,俗称“缝子”。丝缝做法是与干摆做法相媲美的一种砌筑类型,但其大多不用在墙体的下碱部分,而是作为上身部分与干摆下碱相组合。丝缝做法也常用作砖檐、梢子、影壁心、廊心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